APP下载

《傲慢与偏见》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2022-03-16黄雅琳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610000

名作欣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贝内特达西傲慢与偏见

⊙黄雅琳[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 610000]

《傲慢与偏见》 中贝内特家女儿们的婚恋占据较大篇幅,小说以两对恋人走入婚姻为结尾,相关的影视改编也注重恋爱场景的呈现。然而浪漫的表象下暗藏作者深层的焦虑: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子女成长为成熟的年轻人?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否履行了义务?子女的婚恋受到家庭教育怎样的影响?书中婚恋不顺都能在失败的家庭教育中找到解释,并且父亲承担无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本文将研究父亲如何教育子女及其对子女各方面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傲慢与偏见》有形象丰满的女性角色,讲述了精彩的婚恋故事。多数研究关注女性角色,或选取女性主义角度,或探究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的婚恋观。然而,本文希望探讨家庭教育怎样影响人物个性,进而如何影响其婚恋行为。小说背景大约为摄政时期,此时英国的家庭结构多由父亲主导,本文将聚焦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

国外研究较少涉及家庭教育,与此话题相关的少量文章主要分析贝内特家以及贝内特先生对子女的教育。Burgan 评述奥斯汀主要作品中女主角父亲的失败,重点说明贝内特先生对女儿们疏于教养、对妻子刻意忽视。Odeh使用Baumrind 的教养方式理论研究奥斯汀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及他们教育女儿的方式,将贝内特先生归类为放任型且冷漠的家长。Seeber 批判三部电影改编对贝内特先生形象的美化,揭示原著中他在家庭中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双重失败。

国内研究也有待发展,相关文章及其主要论述如下。陈羲分析家庭教育中贝内特先生理性的婚姻观对伊丽莎白性格形成和婚姻选择的正面影响以及贝内特太太对莉迪亚的负面影响,得出理性教育的重要性。杨韬解读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傲慢与偏见》四位女性角色人格形成的影响,认为只有人格成熟才能带来人生幸福。吴颖和张永花研究贝内特先生的反讽语言,论证他以讽刺逃避对三个小女儿的管教。王新燕简要说到贝内特先生未管束和引导女儿们,造成她们明显的性格缺陷。

以上研究要么同时处理奥斯汀多部作品,要么只分析贝内特先生,前者稍显分散,后者过于聚焦。贝内特先生是《傲慢与偏见》中形象最丰满的父亲角色,但其他年轻人同样深受父亲影响。笔者试图探索书中的父亲群像,从相对整体的角度研究这些父亲们在子女教育中起的作用。

二、理论框架

Odeh 在研究奥斯汀主要作品中父亲形象时使用Baumrind 的教养类型理论,该理论对本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选用此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父亲们的教养策略及其对子女的影响。Baumrind 研究父母的教养类型对子女能力养成和违禁品使用的影响,总结出常见的六种教养类型,并且列出对应的子女行为和能力特征,如下:

权威型父母高度要求子女融入家庭并认同家庭总体价值观,不允许不服从;高度支持子女,通过了解并满足子女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子女的个性、自我管理能力及决断力。家庭秩序良好,父母本身几乎无问题行为,甚少使用违禁品,不赞同子女使用违禁品。

民主型父母要求子女融入家庭并认同家庭总体价值观;高度支持子女,通过了解并满足子女的个性化需求来培养子女的个性、自我管理能力及决断力;不对子女进行过度严格约束。此类父母不如权威型父母传统和独断,但表现出同等的支持、关爱和积极态度,家庭秩序良好,父母无问题行为。

以上两类家庭的子女通常在总体能力、认知区分和亲社会行为方面赶超父母,同时遵从父母制定的行为标准。总体来说,这两种家庭的青少年比其他孩子在能力方面更为出众。由于民主型父母认同民主价值并尊重子女自主权,因此民主型家庭的青少年相对于权威型家庭的青少年很可能社会意识更强,使用违禁品的可能性也更高。

指令型父母要求子女融入家庭并认同家庭总体价值,对子女的支持度很低,严格约束子女;重视子女的服从性,为子女提供有序的家庭环境以及清晰的规则体系,严密监管子女的行动。子女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个性、社会意识及自主性,极度渴望他人认可,通常比别的家庭类型的子女更少使用违禁品。

足够好型父母在要求子女融入家庭并认同家庭总体价值观、支持子女、约束子女方面都处于中等水平。这样的家庭通常秩序良好,父母本身无问题行为。子女各方面能力适中,不出众,不存在严重的问题行为,但意外发现这类家庭的女孩孤僻且自卑。

非指令型父母对子女的约束甚少,相当支持子女,给予较大的自我管理空间,避免亲子矛盾冲突。家庭秩序通常混乱,多数母亲使用违禁品且不反对子女使用违禁品,甚少表现出其他问题行为。子女通常能力不出众,相对孤僻,不在乎成绩,漠视规则,随意使用违禁品。

放任型父母不要求子女融入家庭并认同家庭总体价值观,不支持子女,不管束子女。家庭秩序混乱,父母存在问题行为。子女通常反社会,缺乏自我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知能力欠缺,学业成绩极低,存在问题行为,频繁使用违禁品。

《傲慢与偏见》不涉及违禁品的问题,但是违背社会规约的行为比如欺骗、赌博、过度调情、婚前性行为乃至私奔可归入问题行为,依旧在Baumrind 的理论框架中。笔者将比照Baumrind 的养育类型分析该书中父亲们对子女的教育及其成果。

三、研究主体

1.贝内特家父亲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子女的影响

已有文章谈到贝内特先生对女儿们的家庭教育,Burgan、Odeh 和Seeber 总体上阐明了贝内特先生符合放任型家长的两大特征:对女儿严重缺乏管束,不能或拒绝为女儿的成长提供足够支持。其后果包括:大女儿缺乏主动性;二女儿自视甚高并且在言语上不饶人;三女儿极度渴望他人认可;两个小女儿愚蠢,五女儿最终私奔。然而,这些文章未说明贝内特先生是否符合放任型教养的第三个特征——不要求子女服从并认同家庭总体价值观,下文将回答此问题。

奥斯汀写到贝内特先生年轻时因外貌选择妻子,可后来发现她无比愚蠢,便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放弃了她。夫妻离心,更勿论和谐的秩序和统一的家庭价值观,例证如下:一方面,18 世纪英国社会看重女性贞洁,认为这是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重要砝码,但贝内特太太和两个小女儿热衷于与军官调情,贝内特先生不认同,却没有制止,直到五女儿私奔。另一方面,伊丽莎白和卡瑟琳夫人的谈话揭露了贝内特先生没让女儿接受教育,并允许她们同时进入社交圈。首先,Hume 解释虽然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都不太富有,但无疑都属于上流阶层。上流社会家庭通常送女儿们去学校或雇佣家庭教师教女儿们音乐、舞蹈、绘画、外语等,贝内特先生却无视此社会教育常规。其次,卡瑟琳夫人指明女孩们应待年长的姐姐出嫁后依次进入社交圈,贝内特先生允许五个女儿同时进入社交圈,此举有悖未婚女性社交原则。因此,贝内特先生没有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家庭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并要求女儿们遵从。

总结起来,贝内特先生没有为女儿提供成长所需,不支持女儿发展,不管束女儿,不为家庭树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他对女儿的教养属于典型的放任型。

2.达西家的父亲及家庭教育

达西自述童年时期所受教育如下:虽然他被授予正确的是非观以及应遵守的规矩,但没人教他改掉坏脾气,反而由他变得傲慢自大。父母对他极尽宠爱,纵容并鼓励他做一个自私且傲慢的人。

这段自述容易让读者认定老达西的教育方式是非指令型或者放任型,但根据Baumrind 的理论,非指令性或放任型家庭的孩子通常能力欠缺,然而达西具备很强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得知维克汉姆和莉迪亚私奔,达西立刻动身去伦敦找到他们并令其快速完婚。同时,读者通过嘉丁那夫妇了解到达西管理着家族巨大财富,仆人和佃户对他颇为赞许,说明达西在领导家族方面是成功的。这样的达西极不可能来自非指令型或放任型家庭。

老达西对儿子关爱有加并为他规划未来,合理推测他对达西的付出更多,为达西未来管理家族的训练注入更多心力。达西自述“我被授以良好的规矩”,说明老达西对孩子要求严格,期待甚高,伊丽莎白后来也承认达西拥有一切优秀品质,比如为人正直、关爱亲友、知错善改。基于此,笔者推测老达西的教育方式属于权威型。

此外,达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傲慢有其合理性。在当时的环境下跨阶层的平等与尊重尚未进入主流话语。体现在婚姻选择中,绝对多数人追求基于同等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婚姻,父母对子女选择地位和财富低于自己的伴侣十分忌惮。换言之,上流社会的人不愿意与地位低下的人来往。事实上,与达西处于相同阶层的卡瑟琳夫人与宾格利姐妹待人同样傲慢,可见达西的行为是社会现状的投射。达西说父母教他做一个自私又傲慢的人,那么他的傲慢是家庭教育强化社会价值观的结果,因此老达西采取的是权威型教养方式。

3.维克汉姆家的父亲及家庭教育

维克汉姆的父亲曾任老达西的管家,行为正派,值得尊敬;其母亲挥霍无度,败光了家里的钱财,因此没有财力给维克汉姆提供好的教育。老维克汉姆无法约束妻子的行为,妻子也没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的家庭秩序必然混乱,也缺乏统一的家庭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老达西给维克汉姆无私的关怀与支持,供他去剑桥读书,为他规划职业,但并未提供相应的管束。

从维克汉姆身上能看到母亲的挥霍、懒惰和不负责任,但没有父亲的忠厚,因此老维克汉姆很可能无力管教孩子。老达西给予的爱和关照滋长了维克汉姆的贪婪欲望,并给他错觉——只要和上流社会的人维持良好关系,就能享受豪奢的生活。为此,他在老达西面前伪装正派以获得钱财,对外伪装绅士和受害者以骗取信任。深知当牧师和军人并不赚钱,他选择勾引有钱人家的女儿和赌博。由于溺爱、管教缺位和来自母亲的负面影响,维克汉姆成长为道德品行最为败坏的人。对于他来说,生亲的教导为放任型,教父的养育为非指令型,二者共同导致其人格缺陷与大量问题行为。

4.科林斯家的父亲及家庭教育

老科林斯不识字,为人吝啬,但供科林斯上了大学。他对科林斯管教严格,要求他事事顺从。老科林斯与贝内特先生不睦,其生前禁止科林斯与之来往,科林斯从未违背。老科林斯起初把孩子教育成了谦逊的人,然而科林斯头脑简单,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加之天降横财,又得到卡瑟琳夫人青睐,他变得自命不凡。

排除其他因素,父亲在科林斯身上留下的印记非常深刻——高度服从,缺乏自主性,渴望被认可。面对赞助人卡瑟琳夫人,科林斯极度谦卑和顺从。卡瑟琳夫人要求他尽早结婚,不介意他妻子出身低微,为此他拜访贝内特一家并打算娶这家的女儿。他先看上简,然后转向伊丽莎白,最后确定夏洛特,只要选定一个就能满足赞助人的要求,而他本人对婚姻的态度无足轻重。其房舍完全按照卡瑟琳夫人的喜好和指令来布置,也是他把莉迪亚私奔一事告诉卡瑟琳夫人并替后者嘲讽贝内特一家。通过恭维并服从赞助人,科林斯得到赞许和体面的工作,免于自主思考和决策。基于父子俩的行为表现,可知老科林斯实施指令型教育,造成科林斯对父亲和权贵的极度恭顺。

5.卢卡斯家的父亲及家庭教育

老卢卡斯起初从商,获利颇多,当上了市长,给英王上书后被封爵。之后他移居乡下,过上乡绅的生活。爵位使他感到荣耀,但并不自大。他喜欢社交,待人体贴周到,本性友好,从不得罪人。小说没有专门描写老卢卡斯如何教育孩子,但是在女儿夏洛特身上明显看到父亲的影子。

在人际交往方面,夏洛特与父亲一脉相承。贝内特太太恭维她,她转而恭维其大女儿简,满足贝内特太太的虚荣心。贝内特一家公开指责达西,但考虑达西的家世和社会地位,夏洛特表示理解达西。夏洛特照顾他人感受,圆滑周到,给人和善且容易相处的印象,与老卢卡斯待人殷勤并无二致。

在讲究实际和寻求机会方面,夏洛特不输老卢卡斯。当时的婚姻由物质基础主导,夏洛特明白自己只需安稳而无须浪漫爱情。伊丽莎白毫不掩饰对科林斯的厌恶,夏洛特的友好态度却给自己留了后路。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贝内特太太请她帮忙规劝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又请她帮忙摆脱科林斯,但夏洛特已得知科林斯的个性、职业和未来的财富,认识到这是合适的结婚对象。为此她花时间陪科林斯,给他适时的鼓励,让科林斯以为自己坠入爱河。清晨看到科林斯向她家走来,便立刻出门假装偶遇,给科林斯制造机会求婚。婚后夏洛特享受操持家庭的主导权,巧妙地为自己打造私人空间。卡瑟琳夫人为人苛刻,但为了丈夫的事业她应对自如。夏洛特在婚姻上的精明和高度自主性与老卢卡斯从经商到封爵的经历完全同步。

Baumrind 写到,相比其他孩子,权威型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在以下方面与父母比肩:各方面能力不错,认知区分能力较强,亲社会行为明显,子女言行符合父母规定的标准。夏洛特情商高,认知敏锐,擅长社交,与父亲高度一致。相比达西,她的亲社会行为更突出,婚姻自主性更强。因此,考虑权威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孩子的行为差异,推测老卢卡斯的教育为民主型。

四、结论

基于Baumrind 的教养类型理论,笔者探索了《傲慢与偏见》中父亲们对子女的教育及其对子女性格和行为的影响,在此总结并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五个家庭中,老卢卡斯的教育为民主型,老达西的教育为权威型,这两种方式所培养孩子的共同点是:心理成熟,行事目标清晰,几乎无问题行为,在婚恋中比较成功。相比之下,夏洛特比达西更加优秀。老科林斯的教育是指令型的,科林斯严重缺乏自主性,但甚少逾越社会规约,无问题行为,并凭借服从性谋得体面职业,其婚姻被夏洛特主导。

相比之下,贝内特家和维克汉姆家对子女实行放任型或放任型加非指令型的教养,这两家的子女心理不成熟,亲社会程度低,存在多种问题行为。至于婚姻,贝内特家大女儿和二女儿加入豪门事实上极度不合理。跨越阶层的婚姻在当时极为罕见,遭到贵族家庭父母强烈反对,子女在选择配偶时若违背父母意愿可能被剥夺继承权。因此相对合理的解释为:达西和宾格利的父母都已去世,留给他们巨额财富和婚姻自主权。如果二人父母健在,这两门婚事几乎不可能达成。因此,她们的婚姻不具代表性,相反问题行为最严重的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结成灾难性的婚姻更符合逻辑。

总结起来,《傲慢与偏见》一书中,民主型和权威型的父亲最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民主型家庭的子女心理更成熟,更擅长社交,更善于抓住机会,也更可能获得理想婚姻。指令型家庭的子女服从性极高,自主性差。放任型和非指令型家庭的孩子多体现心理不成熟、社交障碍、行为偏差等特征。后三种家庭的子女难以获得理想婚姻。

以上是笔者对《傲慢与偏见》不同家庭中父亲们教养方式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丰富学界对《傲慢与偏见》和奥斯汀的相关研究。

①Burgan,Mary A.Mr.Bennet and the Failures of Fatherhood in Jane Austen’s Novels.

The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sophy,

1975(4).② Odeh,Adli.Father Figures in the Novels of Jane Aust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1(2).③Seeber,Barbara.A Bennet Utopia:Adapting the Father in Pride and Prejudice.

Persuasion:The Jane Austen Journal On-Line,

2007(2).

④ 陈羲:《〈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家庭教育影响下的婚姻——以伊丽莎白和莉迪亚的婚姻为例》,《北方文学》2017年第8期。

⑤ 杨韬:《〈傲慢与偏见〉中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考试周刊》2009年第50期。

⑥ 吴颖、张永花:《解析〈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的反讽语言》,《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S1期。

⑦ 王新燕:《简·奥斯丁的反父权文化思想——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作家》2014年第22期。

⑧ Baumrind,Diana.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1(1)(本文有关该作者的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⑨ Austen,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8,p274—p275.(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⑩⑫⑭⑯ Stone,Lawrence.

The Family,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

New York,Hagerstown,San Francisco,London:Harper &Row,Publishers,1997:p636,p457,p394,p191,p242,p394.⑪ Hume,Robert D.Money in Jane Austen.

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2012,(264).⑬ La Faye,Deirdre.

Jane Austen:The World of Her Novels.

New York: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2002,p188.⑮ Gao,Haiyan.Jane Austen’s Ideal Ma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3(2).

猜你喜欢

贝内特达西傲慢与偏见
贝内特称不参加新议会选举
一分钱也没少
冰上舞蹈搭档
傲慢与偏见
钱包风波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书名:《非普通读者》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一个诺贝尔奖梦想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