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网络热词的特点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以2020年网络热词为例

2022-03-16李相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名作欣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热词英译交际

⊙李相伺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

2020 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球疫情大爆发,人们隔离居家。网络办公、网络聚会、网络学习等一系列日常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娱乐“广场”,“网络热词”这种独有的亚文化愈发受人欢迎。如今,网络热词已然代表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网络热词的英译对外国读者真切地了解到中国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一、对生态翻译学的解读

生态翻译学是由我国著名学者胡庚申所提出来的本土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由生态学和翻译学结合而成的跨学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认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研究翻译方法是“三维转换法”,即在“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翻译活动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进行选择与转换。三维转换发生在翻译活动层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融合度越高,译文越是贴切,效果更好。

二、对网络热词的解读

热词,即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网络热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语言首先是流行于虚拟网络空间并且为网民自己创造或借用的;二是能够记载历史、传递民情。既然我们把一个语言单位称作“网络热词”,那么它应该同时具有“网络”和“热”两个基本要素。“网络”要素,说的是它起源于网络,由网民自己所创;“热”要素,说的是它被网民所熟知并广泛使用,产生巨大社会反响。

(一)网络热词的特点

1.时效性。网络热词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对一些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热门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反映,这些词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时效性是网络热词最基本的特征,例如,走红于2019 年的“9102”,网友用该词来吐槽一些人思想的落后。“9102”的大概意思是如今这么现代化,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词将2019年倒装了一下,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示时间的久远,惯用表达是“都9102 年了!”此外还有2020 年的热词“捞五条人”,五条人是中国内地民谣乐队,在2020 年参加网络综艺《乐队的夏天》时因其歌曲独树一帜的“土味”风格而备受网友追捧,在这个竞技节目中,五条人乐队登场就惨遭淘汰,被观众投票复活后第二轮又被淘汰,但是观众为了能够看五条人在台上继续表演,只能继续打捞。因此,“疲惫的一天从打捞五条人开始”这句话流行于网络。以上两个不同年份的网络热词充分显示出其时效性,时过境迁,当年风靡于网络的热词现在已经不被网友频繁使用,但这些词却记录着网民的网络岁月。

2.简洁性。简洁性是网络热词的另一大特点,这不仅体现在网络热词在构词方面更加直观,将传统文字与数字图片等结合在一起,同时很多网络热词本身就很简单明了,人们不需要多加考虑,一眼就能看懂其含义所在。例如2020 年网络热词“打工人”“工具人”“地摊经济”“U1S1”(“有一说一”的简写)、“直播带货”“干饭人”“778”(吃吃吧的数字版)、“857”(可指蹦迪,也指8 点去蹦迪,到凌晨5 点,一周7 次)等。正是因为网络热词的简洁性,这些词才容易被人们接受、熟记并广泛传播。

3.幽默性。网络是当代人放松压力的乐园,许多网络热词要不用超出现实的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吸引人们眼球,以其离谱的语言风格走红网络,要不用严肃认真的词来对现实进行残忍的描述,达到“反讽”的效果,有着“黑色幽默”的特点。例如“集美”一词,这个词出自于一名网络主播,由于该网络主播普通话不标准,将“姐妹”发音为“集美”,而流行于网络。

4.新颖性。网络热词的新颖性显而易见,很多热词都是由使用网络的年轻人所创造。这些词脑洞大开,天马行空,是年轻人中时尚的语言艺术。例如,淦,这个字的发音是gan(四声),本身意思是“水渗入船中”,但在互联网上多用于“干”字的替代,因为在某些平台表达个人情绪时,“干”可能会被判定为敏感词汇,所以许多博主就用“淦”代替了。还有“社会性死亡”,原意指生命的终结,在社会上被认为已经死亡。现在指的是在不熟的人面前发生令自己尴尬无比的事情。这些新词被创造、传播,对丰富汉语词库起着重大作用。

(二)网络热词的构词法

1.谐音法。谐音构词法在中国的古代谚语中常有体现,它是利于汉语中音同或音近条件而造的新词新句的构词法,例如,谚语中:癞蛤蟆跳井——扑通(不懂)。例如,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时所产生的一些词汇:毅心移疫、疫不容辞、疫往直前、闻机起舞,还有深藏blue(深藏不漏)、duck 不必(大可不必)、脚艺人。

2.旧词新义。旧词新义是当代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之一,是指词语在原有词形或词意上产生新的意义。旧词新义不仅可以将那些被人们淡忘或接近消亡的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同时也减少了创造新词的麻烦。这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往往又会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感觉。例如,“神兽”这一网络热词,最初,它指的是中国传统民间神话故事的妖魔鬼怪,其更早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在《山海经》中有各种传说神兽的描述,例如囚牛,朱厌,霸下等这些生物在现代社会来讲无处可寻,但其相似处却来自现实。他们经常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以体现,例如,房顶上的吻兽,其寓意消灾,避邪,避火。而2020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上半年,我国各地中小学全部延迟开学,学生全部在家里上网课,失去老师的管理,家长不得不和孩子在家里斗智斗勇,家长用尽浑身解数,既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兼顾学习效果,而孩子顽皮难管教,这一过程仿佛在于“神兽”斗法。9 月各地中小学分批开学后,家长不禁感叹“神兽终于归笼了”。“飒”可作形容词、动词,表示清凉的样子,也可以形容风声。新冠肺炎期间,女性撑起了抗疫的大半边天,“飒”现在表示帅气利落,用来形容女性。

3.词语模。李宇明(1999)最先提出“词语模”理论。认为词语的构成方式是由模槽和模标组成,模槽即词语模中的空位,是可变成分,模标是词语中的固定成分。词语模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加词缀法。例如今年衍生的词语模“X 人”“云X”,具体如下:打工人、工具人、干饭人、守馅人、云签到、云讲座、云跨年、云聚餐、云蹦迪、云观展等,这些词特点鲜明,易于理解。

4.焦点事件凸显。这类词有两个特点,一是受其影响所产生的事件词;二是受焦点事件所直接产生的人物词。例如,钟南山、李文宏、双循环、健康码、地摊经济、报复性消费等。

三、2020 网络热词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其基本理论。胡庚申教授提出在翻译过程中,最好的适应即在选择中适应,最好的选择即在适应中选择。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所以翻译方法应至少立足于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一)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语注重形合,属于直线型语言,语句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往往通过介词和从句等表现;而汉语属于意合螺旋式语言,逻辑往往通过上下文语境,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来体现。

关于词性方面的差异,英语是静态语言,常用名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而汉语是动态语言,常使用动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所以在英汉翻译中,要掌握语言之间的异同,输出最地道的表达。

例1:“直播带货”译为“live commerce”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发展势头迅猛。当“直播带货”作为一种销售模式出现时,属于名词。分解之下,“直播”与“带货”都属于动词。而它的英译“live commerce”,“live”为形容词,意为现场的;“commerce”为名词,意味商业。将中文的动词转换为英文的名词,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词性不变情况下的翻译。这种情况下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了源语的格式与内容。

例2:“云监工”直译为“online overseers”

在这里“云”意思为“云端的”,形容词;“监工”为名词。对应的英文翻译“online”意思为“在线的”,形容词;“overseers”为名词。

例3:“地摊经济”直译为“street economy”

(二)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网络热词在英译时,常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作为指导。归化即将源语转化为译入语国家的相应表达,不保留原有风味及特征。

例4:“好家伙”译为“my goddess”

“好家伙”在中文意思表惊讶,不可直译为“good guy”,为了让英文读者有更清晰的了解,译为英文的常用表达“my goddess”。

例5:“工具人”译为“cat’s paw”

“工具人”是年轻人的自嘲,大概意思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处境,尽管不顺从自己内心,不是自己本意,但是为了生存又必须麻木机械地坚持下去。而“cat’s paw”是英文俚语,意思为“a person used by another as a tool”即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从文化维来看,这些热词的翻译方法不仅实现了语义的平衡,还实现了文本信息的对等。英语读者能够轻易地获取到其中的语言内涵。

例6:“双节棍”译为“bachelor”

“双节棍”起源于网络一个戏谑的说法,因为2020 年国庆和中秋相接的稀奇场面,网友们普遍调侃到过完国庆节到中秋节都为脱单的单身汉们就是“双节棍”。其灵感源于天猫的“双11”光棍节,其隐晦和自我结构让人不胜欢喜,一方面是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结构,是独特的亚文化体现。其英语翻为“bachelor”。

例7:“后浪”译为“younger generation”

“后浪”在汉语中的意思为年轻一代,祖国未来的希望,并没有字面上“浪”的意思,所以译为“younger generation”。

(三)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8:“逆行者”译为“Heroes in harm’s way”

“逆行者”字面意思是反向行走的人,现用来表示遇到困难不退缩,挺身而出的人。他们将民族大义深藏心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甘于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消防战士、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是我们深深敬佩的侠义之人。“逆行者”的英译为“Heroes in harm’s way”。

这里的“harm’s way”形象鲜明地表示出境遇之艰险,“hero”也将平凡人的英雄精神凸显出来。

基于交际维,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的热词用改译的翻译方法。

例9:“淦”译为“son of the gun”

这是网友在网络平台发表个人情绪时,常用“干”字,但这个词在很多平台被定义为敏感词汇,所以便产生了“淦”。“淦”可译为“son of the gun”或“son of the shoot”。这两种翻译都源于英语口语中常用的“son of bitch”由于“bitch”不太中耳且为敏感词,所以用“gun”或“shoot”代替。

四、结语

本文着眼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注重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结合“三位转换”视角,分析并研究了2020 年网络热词的特点与英译。网络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网络热词不仅体现了我国一大部分人民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变迁。研究网络热词的英译在传播中国文化、阐释中国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推动网络热词翻译的发展,提升译文质量,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树立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国家对中国有更加真切的理解,进而推动国家关系发展。

猜你喜欢

热词英译交际
2020文化热词大盘点
热词
百度APP×呷哺呷哺:热词和火锅很般配
两块磁的交际
从“乌镇热词”看改变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