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中政治话语的深层架构研究
2022-03-16闫凌燕
摘 要:本文以习近平G20峰会讲话为语料,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分析习近平政治话语中的深层架构,发现习近平的演讲蕴含丰富的架构隐喻,且在演讲过程中,习近平能使用特定架构来强调其执政理念,并能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适时转换外交话语策略,从而增强其演讲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本文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话语背后蕴含的深层内涵,同时为外宣话语研究拓展新的视野,有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习近平;政治话语;概念隐喻;架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8.064
0 引言
政治话语是一种支持或反对特定行为方式、并赋予决策合理性的论证形式,具有宣传政治理念、形成舆论导向、构建民众心理的重要作用(汪少华等,2017:146)。政治领导人往往通过政治话语来宣扬其政治主张,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政治话语语境之中充斥着大量的隐喻与架构。隐喻将政治问题概念化,而架构将政治话语背后的价值取向形象化。目前,国内学者多用隐喻架构理论对美国领导人的政治语篇进行分析,对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话语分析则较为少见。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习近平近几年在G20峰会上的讲话为语料,对习近平的政治话语进行隐喻架构分析,对比其中的深层架构异同,并探究中国政治话语蕴含的深层内涵。
1 理论基础
1.1 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在该书的开篇中就指出,隐喻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不仅限于语言,在思想和行动中也存在大量隐喻,而且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实质上都是构建于隐喻之上(Lakoff et al.,2003:3)。隐喻之所以能通过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具有隐喻的特性(Lakoff et al.,1999:6)。Lakoff的隐喻研究以概念系统为基础,所以生发出概念隐喻一词。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涉及两个以上不同的概念域,是从稔熟的、具象的、通晓的源域映射到陌生的、抽象的、困惑的目标域(梁靖玉等,2013:11)。
1.2 架构理论
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机构之中,是认知潜意识的一部分,反映了我们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架构由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构成:表层架构是由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而深层架构则是由表层架构激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体系(Lakoff,2006:12)。表层架构主要包括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能够激活心理结构的语言表达大部分都是隐喻性的,这些隐喻性词汇激活的架构就被称作隐喻性表层架构(汪少华等,2017:8)。词语首先将表层架构激活,而表层架构则进一步将相应的社会道德体系激活。真正塑造人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是深层架构,因为它对应着人们的政治原则和社会道德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因此,在政治领域里,人们的架构影响着国家的政策以及执行政策的机构,而所有重要的国家政策都是以人们的深层架构为基础。只有当表层架构激活的深层架构同受众大脑中的道德世界观相一致时,才能被公众广泛接受。
2 习近平G20峰会讲话的深层架构
G20峰会是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中最重要的论坛。该论坛的召开为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展开开放性的讨论和研究提供平台,从而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习近平出席G20峰会并就世界经济形势发表重要讲话。在演讲过程中,习近平主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性词汇,这些隐喻性词汇激活了相应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深层架构。
2.1 深层架构的共性
习近平在近几年G20峰会讲话中使用的“挑战”“伙伴”“同舟共济”等词语激活了旅程的隐喻性表层架构,“建设”“共建”等词语激活了建筑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集体主义的深层架构。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只有世界各国合作互助,共促发展,世纪经济才能快速增长,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各国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实现目标。旅程架构和建筑架构的背后传递了互助共情、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在近几年G20峰会讲话中使用的“大门”“壁垒”等词语激活了建筑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血液”“健康”“活力”等词语激活了人体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对外开放的深层架构。只有世界各国坚持对外开放的理念,才能实现技术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而要想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就必须消除其发展过程中的贸易障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受阻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框架之下,国际贸易和投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世界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建筑架构和人体架构的背后传递了互联互通、开放互动的外交理念。
2.2 深层架构的差异
习近平在2015年和2016年G20峰会讲话中使用的“治标”“治本”“标本兼治”“开出药方”等词语激活了中医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架构。医生的社会职责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能够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消除恐惧、解除病痛,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传递着责任担当、慈爱帮助、关爱保护的道德观念。对面临危机的世界经济进行改革,就像为出现问题的肌体进行治病一样。要想保障世界经济恢复可持续增长,各国既要对表层问题进行应急处理,也要对深层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应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找到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解决方案。中医隐喻性表层架构的背后还传递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在2017年G20峰会讲话中使用的“蛋糕”一词激活了蛋糕的隐喻性表层架构,“加法”“乘法”等词语激活了数学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多边主义的深层架构。蛋糕是甜蜜的,代表着快乐,象征着幸福。只有将美味同亲人朋友共同分享,这种幸福感才能无限延伸。分享蛋糕的前提是将蛋糕做大,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蛋糕做大的前提是多人合理分工,有效合作。蛋糕架构的背后传递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发展世界经济就像做数学题一樣,只有运用合适的运算法则才能实现数量的有效增长。在数学运算中,乘法表现为数量的成倍增长,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的合作互惠会带来经济的联动增长,有利于各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数学架构的背后传递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在2018年G20峰会讲话中使用的“波折起伏”“大潮”“滚滚”等词语激活了海洋的隐喻性表层架构,“晴”“雨”等词语激活了天气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包容大度、积极向上的深层架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够容纳无数江河之水,浩瀚辽阔,宽广无边,传递着胸怀宽阔、豁达大度的处世哲学。虽然大海在奔涌进程中会产生惊涛骇浪,但是大海的浪潮永远滚滚向前,虽然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但是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所以无论天气是晴是雨,前方是顺境还是逆境,问题终将被解决,困难终将被克服。海洋和天气隐喻性表层架构还传递了积极乐观、正面向上的处事理念。
习近平在2019年G20峰会讲话中使用的“难题”“命题”等词语激活了考试的隐喻性表层架构,“瓶颈”一词激活了容器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公平公正、与时俱进、创新创造的深层架构。考试能够相对公正地检验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能力,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传递着公平公正的道德观念。考试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知识盲区,实时更新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传递着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世界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停滞阶段,就像卡在容器的瓶颈处一样,如果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危机,但是如果敢于从危机中抢抓创新机遇,冲过瓶颈越过瓶口,便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瓶颈隐喻性表层架构传递着创新创造的价值观念。
3 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对比分析了习近平近几年在G20峰会讲话中的深层架构的异同。研究发现:(1)在最近几年的G20峰会讲话中,习近平都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性词汇,这些隐喻性词汇激活了相应的隐喻性表层架构,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集体主义和对外开放的深层架构,但2015年和2016年侧重强调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2017年侧重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原则,2018年侧重强调积极向上、大度包容的处世哲学,2019年侧重强调公平公正、与时俱进、创新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念。(2)在演讲的过程中,习近平能够使用恰当的架构来强调其执政理念,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国际经济形势使用特定的架构来强调其不同时期的外交策略,从而增强其演讲的接受度,达到宣传政治理念,增加政治影响力的目的。通过分析近几年G20峰会讲话,研究习近平政治话语中的深层架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话语背后蕴含的深层内涵,为外宣话语研究以及中国形象构建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范式。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1999.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3]Lakoff,G.Whose Freedom?The Battle over America’s Most Important Idea[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6.
[4]梁婧玉,汪少華.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教育类语篇为例[J].外语研究,2013,(4):10-16.
[5]汪少华,梁靖玉.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汪少华,张薇.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认知建构——以习近平2017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5):146-153.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用典日译研究”(TJWYZDWT1901-08)。
作者简介:闫凌燕(1986-),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9015017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