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
2022-03-16谢春丽
谢春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或一样东西感兴趣,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了解它、拥有它。其实,学习语文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便能产生强烈参与意识,把学习语文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反之,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就会厌烦它、抗拒它,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值得语文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下面是我对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语文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历代的名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单元提示和内容加以引导,针对性地对文章的成就、影响、作者的趣事等进行渲染烘托,使学生惊服于文章的巨大成就之中,自然而然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时,在引导学生了解1923年中国历史的混乱局面后,与学生一起学习伟大的革命导师李大钊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来感受铁骨铮铮的硬汉用一股浩然正气在危难时刻鼓舞中国人民,照亮民族前进的道路。整节课学生在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中度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一定能鼓舞学生健康成长,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如能创设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在欢快愉悦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效果就会有质的飞跃。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对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學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三、构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在教学中有说的表现欲望的学生占85%,得到说的但能得到说的机会的学生,却还不到5%,心理因素是“说”的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疯狂英语就是最好的启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吼出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情绪最激昂的时候,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利用学生求胜心理、求赞心理、表现心理,构建平台让学生大胆去说,尽情地去表现,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让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教学目标的达成便水到渠成了。
四、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德国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与教师合作,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以“教师乐教”促“学生乐学”,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的教育效果,进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五、科学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钱理群教授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因此,学校除了在校园里办起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之外,还要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读书角,打造读书乐园,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让学生体会到在书中可以见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得到一些不同的生命感悟。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就是最好的心灵之旅。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每一个人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阅读在于培养思维,学会思考,理解写作思路,学会写作,学会表达,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领域,阅读与当前学习生活有关的书籍,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受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兴趣和习惯,成为热爱,在阅读中完善自我实现我。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用行动、用知识去感召学生,去陶冶学生情操,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的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悦地学习,才能高效地学习。
【本文系广东省廉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题编号:2019LJYB053)研究成果】
14535005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