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命
2022-03-15胡文捷
胡文捷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以记者的身份,在1936年深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与诸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众多共产党的领袖都进行了交流,切实记录了红军的生活状况与革命精神,搜集了那段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书评
在1936年进入中国,进入到苏维埃统治的红区,对于外国人特别是一名记者来说,似乎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正如斯诺所言,红军在中国腹部进行战斗,遭受着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与世隔绝,他们所在的地区甚至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以至于有人因此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一些饥饿的土匪罢了。
在那个年代,世界并不了解红军,不知道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不知道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不知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是怎样的。没有任何一个非共产党人亲自调查过这些问题,斯诺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踏上了前往红区的道路。北平中共地下组织某位领导人,为斯诺送来一封前往红区的介绍信。
斯诺寻找红军的道路不可谓不艰难,甚至险遭不测。他通过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从白区进入红区,这个地带反复被两批军队交替控制,连给斯诺带路的骡夫都有可能既做过“赤匪”又做过“白匪”。
仅是通过斯诺进入苏区的这段描述便可以看到,在国共内战的这段时间里,两军进行着封锁和反封锁,民众必定会受到波及,交战边缘的地区食品极少,价格昂贵,有数以百计的人挣扎在生死线上。但在斯诺的笔下,我们仍旧可以看到一个略微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老百姓依旧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这并不代表这里不存在战争与冲突,在1932年的中日淞沪战争中,中国的农民就算是在炮火交加之中,也依旧继续种他们的田。这大概就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一种特别的韧性,无论世间如何动荡颠簸,他们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知什么时候的炮火会让他们的家毁于一旦,但只要明天降临时太阳照常升起,他们的生活就会继续。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与安定,是会让外国人感到惊异的中国骨血基因。
斯诺在苏区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普通的农民,有不知名的红军,有很小就参加红军的孩子,还有各种各样出现在通缉令里的“名人”,在外界的新闻里,有关这些知名红军领袖的死亡假消息不知道传了多少次,斯诺却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他们,并得以采访他们。
斯诺的这些采访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不只是对于外界,就算对红军内部也是这样的。一直以来,红军所注重的是“集体的意义”,他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所创造的意义和在队伍中的作用。不是某个人去过哪里做过什么事,而是以红军的身份去做了什么。在这样的有机形态的支撑下,才造成了各类报道的困难。就像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时候,发现他很少提及自己在某些事件中的作用,就像其他所有共产党人一样,他们谈的是委员会、组织、军队、决议案、战役等集体的内容,而非自我。
这也导致斯诺在搜集这些领导人的传记资料时,红军的其他同志们也会非常好奇,想要围上来一起听采访。他们虽然已经认识了很多年,一起参加过无数次战役,是背靠背的兄弟,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彼此在参加共产党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对他们来说,“真正的生命只是在成为共产党人以后才开始的”。这样的状态是令人惊异的,这个庞大的、遍布于各地的组织所连接起来的人们,是一个完整而紧密的有机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形成集体,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算是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或者数十倍的敌人,也不会真正被打倒。
国民党曾经对共产党进行了数次围剿,在兵力悬殊中,共产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而在那之后,便是最能体现这个集体的强大生命力的划时代征途:长征。这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在长征途中,万千青年人所体现出的热情、希望、乐观情绪,向世界表明在强大的意志力面前,死亡并不可怕,就算是在死亡面前,他们也绝不承认失败。
我们从小便从课本上学习到这段最体现我们民族特色与韧性的征途,这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整个旅程都是步行,大部分路途无法通行车辆,他们穿越高耸的山峰和激涌的河流。他们经过江西、广东、广西、湖南,面临惨重损失,到达贵州边境时,人数已经减少三分之一。在强渡大渡河这一战斗中,国民党企图通过大渡河的天然屏障歼灭红军,在此处,三国英豪尽数失败,太平天国残部翼王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也是被清朝军队包围消灭的。在这里,红军如果失败,将覆灭无疑。斯诺详细地讲述了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的细节,正是有无数次的失败在前、有凶险的敌人围追堵截,这一次的成功才显出惊人的气魄!
红军的战士,他们当兵并不只是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这是怎样的钢铁意志?“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红军顺利横渡,一些英雄由于英勇过人,获得了金星奖章,斯诺曾经在宁夏碰到过其中的几个人,并惊异于他们的年轻。那些为了胜利甚至可以放弃生命的红军们,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这是一本通过外国记者的视角描述红军的纪实报道,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来自那个年代的属于红军们的特别气质。对于红军们来说,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是被采访的个体,而是集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讲述经常脱离个人历史,由“我”变成“我们”,是“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那是个纷繁动乱的年代,是个不断被征服和反抗征服的年代,在炮火纷飞、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牺牲于革命的环境下,有着一群并不在意自我性命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项更伟大的事业,它正造就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还记得书中有一句描述是这样的——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要还有一寸的土地没有在侵略者的刺刀下面,它就不能说是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