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思考

2022-03-15童立邵建华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2年5期
关键词:老龄老龄化养老

童立,邵建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党委办公室,上海 200040

当前,伴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医疗水平提高,全球将进入一个人口渐趋老龄化的新时代。所谓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某个地区65 岁及以上者占总人口的10%。我国1999年65岁及以上者占总人口的6.9%,2021年底增长到13.5%,预计2050年将达到30%,从而成为中度老龄化社会[1]。至此,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已经成了国家努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策略。

1 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将从国家层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四五”规划更是对此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相关文件有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底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和《“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及2019年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主张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让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成就”。因此,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环境,构建能够延长老年人健康的支撑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是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特色。

2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状态完好。

健康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

2.1 内在影响因素(1)年龄:中华医学会定义55~60岁为老年前期,60 (WHO 则认定为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80 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90 岁及以上为长寿老人,100 岁及以上为百岁老人。70 岁之前的老年人或准老人往往保持着青中年的生活状态;80 岁及以上老年人经历了退居二线、回归家庭的一长段适应期之后,健康水平也趋于稳定;而70~80 岁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常出现急速下滑的表现[2]。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基本退出了之前的专业专职领域,社交活动渐渐减少,既往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家庭人员结构改变,老年人独居比例增多,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以及对于变化的适应之中,身心常常疲惫失衡而影响到健康。(2) 习惯:生命在于活动。坚持适量锻炼、合理膳食、社交完整和定期体检的习惯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反之,抽烟酗酒、饮食无度、怨天尤人等不良习惯则不利于健康长寿。(3) 疾病:老年人患一种或者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很高,以心肺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肢体致残、失能多见。老年人要学会带病生存的技巧,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AI 等技术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

2.2 外在影响因素(1) 家庭:调查发现[3],老夫妻共同生活者心理健康程度好于独居者。如果与子女及其儿孙辈居住生活在一起,则因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定程度的子女代际支持有积极效应[4]。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2)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与老人身心健康高度相关,一个有着良好经济基础、有医保、有诸如养老金之类稳定收入、且没有承受不起的经济支出的老人可以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较多自尊、自信、友善等正面情绪,遇到负性事件时也能积极应对。(3) 环境: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对类似慢阻肺患者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而对伤残患者会有居家设备方面的要求。因此,生存环境也是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

3 新时代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思路

新时代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有效路径应从提高“积极老龄观”和强化“健康老龄化”两方面去探寻。

3.1 提高积极老龄观的意识这里需要厘清“老龄”、“衰弱”、“无用”之概念的不同,“老龄”是对生命的计数;“衰弱”是身心无力的一种状态;“无用”是一些能力的丧失,尤其是社交能力下降,自我感觉社会价值降低,三者之间并不是相同意义的指代。

(1) 关注和调动老年人积极能动性:在一个针对上海市委老干部的局级课题研究中,呈现出离退休干部人员组成、年龄层次、思想状态、客观需求和互联方式等5 个方面的变化。课题组通过建立紧密型和松散型组织的干预和引导,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相互促进和激励,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老同志个人生活满意度增加,家人和对应的组织也得到了正面的反馈。

同样,这也适合养老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关乎其生存尊严、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也关系到与家人的关系,他们的客观需求不可被忽视。老年人特别需要被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参与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去。一个个小家汇聚成大家,形成社会心态。积极营造尊重、关爱、感恩的老年友善社会文化,努力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社会状态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2) 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指出,争取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并建立医院与康复、护理机构间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机构应大力推进老年医学发展,通过区域医联体、老年病诊疗亚专科联盟等模式推进老年病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攀登老年病综合治疗新高峰。并且,应针对老龄化人口分布而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市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老年人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3) 布局数智化老龄新赛道:人工智能、物联网、人机交互、元宇宙等数字科技在老年人生活中的应用和研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器官衰老所带来的机体失能。从便携的智能健康穿戴、交互性的辅助养老助力器具,再到智慧养老社区、智慧老年医院等多模态、多场景的集合运用,都或将是未来老龄化社会致力于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和提升生活品质所必不可少的数智运用。

3.2 强化健康老龄化理念

(1) 防治老年衰弱: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2 岁,而健康预期寿命仅68.7 岁。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需要的是如何延长有生命质量的寿命,而非追求、延续低质量的存活时间[5]。防治老年衰弱也是强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理念之一。2012年美国及欧洲老年医学专家达成共识:70 岁及以上人群或慢病伴体重下降的老年人均应进行衰弱筛查[4]。中国有学者就此研制了比较简便的衰弱筛查量表。

(2) 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人体进行定期评估、定期分析和定期管理的方式。老年人以健康管理最为重要,重点关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高度重视防癌、防跌倒。WHO 统计,全球超过七成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应当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理念,引导老年人以主动查体、治未病来应对被动看病、消极治病。

(3) 推进医养结合:闻玉梅院士指出[6]:在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中,应将“医老”与“养老”并列为解决我国老龄化的重要策略。“医老”是高效服务于老龄群体的综合、主动、科学的医学系统工程。“养老”,是需要家庭、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通过多元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创新而产生的多种生存模式。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彭希哲教授列举了N 种养老模式——A:养老金制度;B:以房养老;C:个人储蓄及相关投资养老;D:社会机构慈善捐助养老;E:居家养老;F:机构养老,等。

目前的中国社会所呈现的是“9073”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

在“医养结合”理念中,一方面要在政策引导下,公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要积极寻求转型增加康养人才储备和康养床位配置,以不断适应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机构养老需求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鼓励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诊治疑难危重疾病上的优势,多探索医疗和康养有机结合的路径,进一步实现医与养的无缝衔接。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而不是一场“灾难”。社会各界应在“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引导下,从体系支撑、融合创新、衰弱防治、生命周期管理、医养结合等诸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力求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老龄老龄化养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