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探究
2022-03-15汪慧英
汪慧英,张 婷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部,湖南 益阳 4130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当前,全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医学院校旨在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医疗从业者,担负着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使命。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医学院校在落实好、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
1 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课程思政是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立德树人是高校(包括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表现为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等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等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具有特殊性。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学伦理道德问题普遍关注,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要具有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要具有大医精诚、仁爱之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成为能够“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医术精”的服务基层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和健康产业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要发挥思政课的核心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中,也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医学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贡献力量。
1.2 课程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也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学校已经制定并出台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营造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首先,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应用型强。很多医学类院校在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专业课教育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专业课教师教学以传授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为重而忽视学生医德素养的培养[1]。其次,医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讲授,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度并不是很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之外,更应该是价值教育。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医学院校不断寻求挖掘更适合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路径,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医学生在接受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3 课程思政是创新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教育活动都是由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引导的。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思政课难以完成育人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当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仍然存在资源孤立化、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现状,主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边缘化”现象,医学专业课程缺少“思政元素”,专业课程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轻价值引领和道德引导,师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工作相分离,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式开展,思政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脱节,呈“两张皮”的困境,这种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孤掌难鸣”缺乏实效。近几年,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没有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中,缺乏教学方案的系统性。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的理论说教,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主动创新性,因而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明显[2]。医学院校要树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理念,破除“孤岛效应”和“两张皮”现象,将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学理分析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回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痛点和遇到的难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要求。
2 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先准则唐代医学界孙思邈提倡“大医精诚”,这体现了医学院校培养学生要掌握精湛医术,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同时医学人才要有高尚的品德、诚恳待人,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演讲《行医的金科玉律》中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中,用心如同用脑。”这一说法表明医学行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把“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一提法也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协同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优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医学特色,而且能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医学是救死扶伤、维系生命的神圣职业。医学是一门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前沿科学。医学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医学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医学院校要根据医学的特点和规律,坚持围绕人的进步与需求,贯彻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让医学生在思想及行为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提高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水平与学习专业知识并重。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在不断了解医学行业、认知医学行为、正视医学伦理、遵守医学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这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明确在今后投身社会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有利于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中国精神的熏陶中主动担当,肩负起服务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协同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2.3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医乃仁术”“医者仁心”,这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好诠释,也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医学科学的‘为学’,医学认识的‘对学’,医学价值的‘为人’,决定了医学不仅要精于专业,更要‘诚于品德’[3]”。在医患关系仍然紧张、文化多元化、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复杂背景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针对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信息获取快速、社交范围广,但知识基础薄弱、职业素质不高、团队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较弱等特点,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协同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引导医学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明确肩负的使命,积极攀登医学高峰,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4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医学院校是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马克思主义者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经济高速发展,物资产品极大丰富,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制度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生中也在悄然出现了“信仰危机”。另外,国际形势的不断化,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新时代医学生能否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能否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关呼建设“健康中国”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但是医学院校仍然存在重专业教育轻价值引领的现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医学院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因此,医学院校有责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医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原则立场对待、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为医学生所接受、理解和掌握。
3 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3.1 育人为本的原则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医乃仁术,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关怀。医者仁心,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要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要对人提供深切的医护关怀,要解除人的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因此,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4]。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十分重视,医学院校领导也高度重视,针对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发展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两张皮”的矛盾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结合医学专业特色,积极寻找政治、道德知识与医学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加强对学生政治引导、医德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在专业课程知识讲授中充分挖掘隐藏着的德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和体验,这比单纯的思政课程理论说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特别是在剖析医学实际案例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高尚的医德[5]。同时,医学院校可以发挥实际优势,在学生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和形式,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和提高职业素养有机融合,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说各话、单兵作战的局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3.2 协同效应的原则所谓“协同”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发展目标,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支持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协同效应”是指在系统的作用下,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有机联系、配合,使系统产生整体效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教育目标层面具有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首先,在政治层面上,医学专业课程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大方向,坚持和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同思政课程携手提升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政治认同感,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是两者协同育人方向的核心。在文化层面上,文化是关乎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否提升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医学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所在。科技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医疗服务说到低就是要给病人以人文的关怀,广大的医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更有优秀的人文素质[7]。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均需帮助医学生以新时代的医德规范要求自己,引导医学生做到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关爱病患,一视同仁;廉正为医,不谋私利;严守医密,保护隐私;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互尊互学,团结协作[8]。毫无疑问,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都会深层次触及价值观、文化认同的问题,但必须要以思政课程所阐释的价值观、文化的认同为依据,思政课程协同专业课程,形成文化自信的一致性。在教育目标层面上,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新时代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统一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即提升医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专业课程以思政课程的政治导向为标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在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汲取医学专业多学科的营养,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两者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效应。
综上所述,着力系统地探讨医学院校中思政课程协同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各医学院校要汇聚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内在诉求的各方面要素,整合与系统优化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诸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交汇融合,形成在医学专业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医学专业特色的协同育人路径,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相得益彰,推波助澜,实现二者融通互补,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协同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效应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医德高尚、服务人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