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2022-03-15任云高刘兆杰

关键词:红色思政精神

任云高,刘兆杰

(苏州科技大学a.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b.人文社科处,江苏 苏州 21500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他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高校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概况——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显示,全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183万人。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荣辱意识,强化学生的价值取向、集体意识等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表现形式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 ]“红色”作为一种深受中华儿女喜爱的传统色彩,自近代以来被赋予了强烈的革命含义和政治元素。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的概念没有统一,学者主要持有以下几种观点: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而成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特指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在后来加以整理开发的革命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第一,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成为红色文化发展的基石。红色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在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诞生伊始就带着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统一到中国特色文化中,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发展历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3]红色文化正是起源于近代中国革命实践。长期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产生的革命文化,是人民群众首次拥有并掌握属于自身阶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第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突出表现为它在内容和发展上是科学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两者的传承和弘扬,是孕育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外在表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存在,红色文化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从广义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按照存在形式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存在表现的载体也可以分为具备物质载体的有形的红色文化和不具备物质载体的非有形的红色文化资源。[4]因此,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具备物质载体的有形的红色文化。例如,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历史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以及后来修建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看得见、摸得到的实际存在。二是无形的红色文化。无形的红色文化是指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蕴涵的革命精神,即不具备物质载体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制度体制、行为方式等。无形的红色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它能给予人类以精神栖居的欢愉和满足,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5]。有形的红色文化与无形的红色文化具有高度同一性,即都以一定形态而存在。

按照历史发展的观点,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在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中所表现的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同时也包含着这一时期为推动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创作的文化作品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表现核心是展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风貌,如“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谱系。

红色文化带给人们力量与鼓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见贤思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色文化以其显性的政治作用和日益凸显的思想引领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化源泉。[6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同向同行的。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7]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育人资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深化思政课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红色文化的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思政课教学目标有着极高的吻合度,将“‘红色富矿’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筑牢人生奋斗目标、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涵养团队合作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8]。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

(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9]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质朴的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首要要求就是爱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舞台的精神命脉。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0]可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0],而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具有价值共通性和情感互融性,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11]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简单的课程教学或者理论讲述,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融入相应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战争实例、英雄人物等,这些都可以让简单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当今,思政课教学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践行报国之志,投身国防建设事业。

(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12],“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108。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学生政治信仰的巩固,不仅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更是思政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例如,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呀!”而舍生炸碉堡的董存瑞;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烈火焚身但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宁死不屈,倒在国民党反动派铡刀下的刘胡兰;等等。正是因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些仁人志士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人生赞歌。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中的“听党指挥,不怕牺牲,敢于亮剑的革命精神;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立足岗位、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14],它们让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爱国奉献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砥砺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

(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崇尚英雄

思政课要鼓励大学生崇尚英雄,将赓续红色基因与个人成长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要“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15]。但在当前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的主流价值观之外,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身影依然存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真实展现英雄人物形象,既有助于广大大学生直观地认识、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进一步去探寻英雄人物的初心本色,又有力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诋毁,引导大学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13]71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战斗英雄罗光燮在左脚、左臂相继被地雷炸掉、炸断,且排雷工具已用完的情况下,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用自身的壮烈牺牲来赢得战斗的胜利。2020年夏天,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我军官兵奋勇反击,最终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但是,我军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与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英勇牺牲。卫国戍边英雄张开双臂、奋勇阻挡来犯之敌的照片随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19岁英雄陈祥榕在日记中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更是让人泪目!边防官兵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起伟大祖国的边防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4次负伤,全身8处重伤,将炸烂的眼球塞回眼眶继续战斗,“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宁可死在山顶,也不死在山脚”。双目失明后,史光柱重新振作,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他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告诉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的环境中,靠的是前人的流血牺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3]70新时代,全党全社会依然要崇尚英雄、敬仰英烈、学习英雄、争当英雄,对青年而言,在面临学习专业与工作岗位选择时,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英雄为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有利于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革命事件的历史价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红色文化变得生动直观、感染力强。例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是锦西以东的一个小村庄,去往锦州的道路直接从塔山穿过。为保障夺取锦州,挡住支援锦州的敌军,东北野战军在此建立防御阵地,以少对多。守锦州需要大智,更需要前线战士的大勇。我军虽然伤亡重大,但誓死守住了塔山,堵住了支援锦州的敌人,争得了主力部队解放锦州的时间。其中,坚守塔山的第4纵队12师34团,战至最后只剩下21人。战后, 34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这次战斗展现出了我军将士的集体主义精神,“塔山精神”也将永放光芒。再如抗美援朝时期一个苹果的故事。前线部队的战士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好长时间没喝到水了,后方千辛万苦送来一个苹果,八名志愿军战士相互传递不肯吃,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之后,连长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可以说,团结友爱精神、集体主义的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刻在每个人心中。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国民党正是因为各自为政,不讲团体,军心涣散,最终兵败如山倒。综上,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血液,不仅有助于他们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修养,锤炼优秀品格,同时实现了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是凝聚和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而形成的革命文化,紧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革命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红色文化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既是改进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主要以讲授型为主,教学过程中真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堂教学活动偏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实效性难以保证。新时代,探索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无论是推进思政课教学,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学者探索将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形成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渗透、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16]。高校要把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和实践中,多维度开展教学和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时效性。

(一)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青年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空对空的说教显然是不奏效的。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深入其心灵,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红色元素找好课程内容和红色文化资源的结合点,注意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发掘,“凝练新颖、适宜的教育内容,找准触发社会成员爱国情感的关键”[17]。因此,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开展教学:其一,融入南昌起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故事,并分析刻画相关历史人物的形象。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烈士。当时,陈树湘率部担任全军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虽经英勇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抢渡湘江、突出重围的艰巨任务后,陈树湘负伤被俘。在被敌人押送前往长沙的途中,陈树湘绞肠自尽,壮烈牺牲,年仅29岁。教师生动讲好此类爱国故事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深层含义,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热情。其二,结合热映的影视剧来探寻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电影《长津湖》《上甘岭》加深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的印象,体悟在异常艰苦环境下的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打赢立国之战的艰辛,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如,教师可以结合《激情的岁月》介绍新中国核武器研发过程的艰辛,让学生了解“两弹”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和警卫员紧紧抱着胸前装有数据资料的公文包,以免资料受损的英雄事迹,感受科学家浓浓的爱国情怀。“红色影视作品大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不仅可以重现历史场景,而且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感受,让他们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激起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奋斗的激情。”[14]其三,分析毛主席“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战略格局和视野,坚定“四个自信”。其四,结合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疫”来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远意蕴。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行之有效。

(二)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

如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那么第二课堂就是学生的训练场。其一,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学于乐,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时刻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其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例如,发挥退伍大学生的优势,成立大学生国防协会、国旗护卫队等,通过学生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宣讲、红色知识竞赛、红色话剧演出、红色征文、红色经典影片赏析,向学生生动地展示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彰显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吸收—输出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二,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小视频等学生关注的媒体平台把红色文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红色阅览室——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栏目,定期发布红色美术作品赏析,如《红军过雪山》《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等,通过它们再现当年的革命场景,让学生把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被动学变成主动学、课上学变为全程学,促使学习内容入脑入心。

(三)开展实践育人:沉浸式教育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18]高校要利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祭、瞻仰纪念碑等,进行现场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10]高校可利用红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等活动,如瞻仰红色遗址、参观博物馆,邀请老红军、老战士讲述当年的战斗场景,以及组织大学生重走一段长征路、重挑一次粮、尝一尝红米饭与南瓜汤等等,营造“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战斗场景,以沉浸式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道路之艰辛、斗争之困苦、革命之不易。例如,苏州科技大学组织了“探寻红色符号,传承红色文化”暑期实践团,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背景开展了红色文创设计。通过这些活动,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精神之内涵,倍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实践育人的实效也可以由此得到增强。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