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散文深度阅读的语言解读
——以《白杨礼赞》为例

2022-03-15李淑娥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礼赞白杨树白杨

◎李淑娥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关键要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血肉,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解读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感情基调、内部逻辑关系以及特殊字词和语句的内涵,由此,学生便能逐渐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

根据教学实践可知,在散文的深度阅读中开展语言解读活动,其价值主要变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教学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语言解读作为散文深度阅读中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师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教学引导能力,若想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便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所以教师的各项能力会不断增强。而随着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他们能够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语言解读方面的问题,这也有助于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发展[1]。第二层——学生的成长。深度阅读背景下的语言解读活动,要求学生透过表层的语言现象看到文章的人文价值和情感内涵,基于这一诉求,教师会带领学生从文章的体裁、段落、语句和关键词等角度出发,逐一分析和探索语言的深层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深度、语言感悟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等皆能有所提升,这也能为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散文家碧野曾言:“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词措句要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炼”,这足以见得,语言是散文的关键要素,也是影响其美感的决定性元素。所以,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展现出散文文本的美感、达成深度阅读的效果,教师即可带领学生解读散文中的语言要素,构建起“文章体例”——“文章段落”——“文章句群”——“文章字词”层层过渡的语言解读体系,逐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能力,促使他们在深度解析文本语言细节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阅读感悟和审美体验[2]。

《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散文文本,以此篇文章为例展开深度阅读教学,探讨解读其语言,以此培养初中生的深度思维。

一、解读文章体例,明确感情基调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叙述客观现象或表达主观情况,作者会选择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的体裁展开创作,而从文章的体例出发展开解读,便能准确地感知作者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明确作品的感情基调。在解读文章体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文章的风格,找准事物、现象或意象的主要特征,由点及面地展开分析,从而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情感[3]。

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说,在解读散文文本的体例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文章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具备的共性特征和突出特点,重点关注不同体裁文本的语言特色,如散文的语言优美、议论文的语言以精炼为主要特征。而后,针对文章的体例特征,进一步探究其情感特色,结合语言的表象特征和文章的主要意象,明确文章的基本走向和主旨思想。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托物言志的特征较为明显,而这一类的散文,往往以某一种事物寄托作者的真情实感,并通过凸显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表现深厚思想。因而,在《白杨礼赞》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明确其感情技巧、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从托物言志的文章体例入手,找准其中的主要意象,即“白杨”,文中着力描绘白杨树“笔直”的外形特点,利用“傲然地耸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等词汇,表现出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气神。而通过重点描绘“白杨”这一意象,作者赋予了其坚韧不拔、不甘平凡的拟人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联系文章的标题《白杨礼赞》,从“礼赞”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坚韧精神表达了赞美之情,据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便可以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他们对“白杨”这一意象所指代的深刻含义也能有所理解。

在解读文章体例特征的过程中,教师以散文文本托物言志的特征为基本要素,通过寻找主要意象、分析文章标题等不同的方式,确定散文文本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大致了解整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加细致地解读文本的细节,也能促使他们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出发,不断挖掘语言要素,进而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

二、解读文章段落,明确主要线索

1961年,肖云儒于《形散神不散》这篇短文中提及散文的特征,即“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强调散文在选取材料、组织语言等方面具有自由性,但是为了达到“神不散”的效果,散文的创作者会依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将看似自由的材料凝聚起来,使其在结构上保持关联性,这也是文章分析中常说的“段落特征或层次特征”。因此,在解读散文的语言特征时,教师可以重点解读文章的段落以及不同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找出不同段落的内部逻辑和结构特点,以此明确文章的主要线索,待明确线索后,学生便能逐步深入到散文的内涵层,进而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4]。

在《白杨礼赞》教学中,为明确散文文本的主要线索、深度解析其语言特征,教师可以对其的段落层次展开分析,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让他们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了解作者运用和组织语言的功力。从整体上来看,文章的第一、四、六和最后一段,在风格上具有贯穿性,作者在这些段落中直接表达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与文章标题中的“礼赞”紧密呼应,学生从这一情感主线出发,可以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能明确本篇文章的行文风格。而后,在这一条主线之中,穿插着描写西北高原的环境特征,在阅读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游离,这时教师便可指导学生认识到“西北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地域”这一真实情况,从此处可以看出,作者在段落中描写西北高原的环境,其目的是为白杨树的出现做好铺垫。紧接着,作者便对白杨树的外在形态进行细致描述,展现其“不平凡”的地方,最后一段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在解读整篇文本的段落时学生可以发现,整篇文章的结构看似自由,实则蕴含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显而易见,以明确文章主要线索为阶段性目标,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散文文本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入手,理清段落之间的层次结构,既能帮助学生建构起整体框架,也能促使他们将不同的段落视为一个整体,进而更加全面地解析段落的特征和语言特色,最终达成提升学生语言解读和感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目标。

三、解读文章句群,明确逻辑关系

为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不仅要了解文章整体的结构关系,还要准确理解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诉求,教师应进一步细化语言解读的策略、缩小阅读范围,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句群,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品析其语言特色,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和清晰的阅读路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重点段落进行示范解读,利用符号标记段落中的句群,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句群之间和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5]。

以《白杨礼赞》的第五段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确此段内部的逻辑关系,感悟不同句子之间的关联,在解读语言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划分符号分解段落中的内容,使其呈现出句群结构,让学生可以准确分析上下句的关系,从总体上思考不同句子在段落中的价值和作用,示例如下:

①那是力争上游......笔直的枝。②它的干......绝无旁支。③它所有的丫枝......微微泛出淡青色。④这是虽在北方......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⑤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对抗着西北风。

从句群的内容、句式特征和语序等方面综合分析,①②③主要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④⑤从抒情的角度展开议论和解析,凸显了白杨树独特的气质和不平凡的品格,这五个句子之间结构紧密、衔接自然。在了解了句群的逻辑关系之后,为了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可指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③中,从这一句中可看出,作者只描写了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和“光滑”的特征,这与句群的整体风格和逻辑特点显示出矛盾性,针对此点,教师可展开拓展阅读教学,将课外资料引入到课堂中,让他们明确“淡青色”的象征意义,即“坚强、充满希望的”,结合①②两句描绘的形体特征以及④⑤两句的抒情议论特点,学生便可领会文章的主旨。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教师以散文文本中的重要段落为例,带领学生解析段落中的句群结构,分析不同句子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利用符号和下划线等辅助工具,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关注句群结构,还能清晰地展现不同句子的实际价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句子的句型特征、表达特色和实际功效等皆能有所增强,这样方可强化语言解读的深度,为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助力。

四、解读文章字词,明确语言内涵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将深厚的思想和情感寄寓在看似不起眼的字词中,尤其是在托物言志的散文篇章中,一些普通的字词通常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此,为了明确散文的语言内涵和主旨思想,教师可带领学生解读文章的字词,还原字词原本的含义,联系文章的上下文,在特殊语境中理解字词的语义,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而在深度阅读中解读文章字词,教师可从字词的词性或形式入手,深度分析关键字词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具体可从形容词、代词和四字词语等方面入手:

1.聚焦形容词

在《白杨礼赞》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表述: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在这一段内容中,教师可围绕着“单调”这一形容词展开分析,从字面意思来说,“单调”有简单、不丰富之意,也就是说,白杨树与其所属的地形之间具有矛盾性,但是这并不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基于此,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分析“单调”的隐含义,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将笔直的白杨树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进行对比,使得白杨树傲然耸立的形象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进一步深化对“礼赞”这一词的理解和解读,明确本文的思想主旨。而通过分析“单调”一词,学生不仅理解了本词在文章中的指代含义,也能透过字词感知文本的意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解读能力、审美分析能力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聚焦代词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白杨礼赞》中巧妙地运用两个指示代词,即“那”和“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4,5,6三个段落之中,具体见下文:

(1)那就是白杨树……

(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3)这是虽在北方……的一种树!

(4)这就是白杨树……

从文本的第4段到第6段,作者由“那”过渡到“这”,不仅能够体现用词的变化,也能体现出作者视角的变化,指代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而进一步展开分析,这两个代词的变化和过渡,也能够暗示作者心理历程的变化,“这”的白杨树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他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也愈发强烈,从这一语言细节中,足以见得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力。

3.聚焦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散文文本中的“常客”,作家常常通过堆叠四字词语、成语的方式,创设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厚的感情,《白杨礼赞》中也不例外。以文章的第5段为例,作者意在描绘白杨的形体美和外在特征,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以“力争上游”“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四字词语为主要语言要素,着重体现白杨向上生长的形态以及映射出的美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受。而作者为何用这些四字词语描绘白杨呢?从文章的第7段中能够找寻到答案,作家再一次用一组四字词语“坚强不屈、傲然挺立、靠紧团结、力求上进”凸显白杨的特征,这与第5段的内容遥相呼应,突出了白杨的美好品格和不屈的精神品质。

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对象,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和解读文章的词语,从形容词、代词和四字词语等富有特点的关键词出发,引导学生明确词语的真实含义和其背后的指代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他们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内容,有助于体会散文文本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语言为抓手,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既能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助力,也能使他们由文章的语言特征感悟到其思想和情感内涵,进而深度挖掘其创作用意和主旨。而且,在学生对文本的语言信息进行解码和还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指导他们关注语言环境,这样方可提升其语言解析和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礼赞白杨树白杨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白杨
脱贫礼赞
礼赞40年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采油树礼赞
快乐劳动节
白杨 西部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