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平台的专创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2022-03-15石芸慧牛新环檀柏梅高宝红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微电子人才融合

石芸慧,牛新环,檀柏梅,王 如,高宝红

(河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前提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及教学实践活动,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框架,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以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失调;②专业类教师的专业教学任务重、承担科研类项目压力大,导致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及实践经验欠缺,因此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后劲不足;③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导致创新创业活动覆盖面低,难以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④高校评价考核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主,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限制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全力为创业工作做好支撑。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鼓励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及各种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充分引导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实现进一步扩大就业的目的[2-4]。

2 基于科研平台的专创融合实践分析

高校科研平台整合了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科研资源,承担着高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任务,既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与企业、社会沟通合作的桥梁。在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挥高校科研平台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各类资源,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中,有利于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目的,实现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双赢[5]。

2.1 整合优势资源,促进科研平台共享

以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技术与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研究所)为例。微电子研究所作为国内首个地方高校牵头单位,承担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平坦化工艺与材料”和“20~14 nm 碱性抛光液及清洗技术的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依托国家财政投入的4 000余万元科研经费,建成国内高校一流的集研究、加工、测试于一体的超精密平坦化研发平台。联合国内微电子领域龙头企业,筹建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集成电路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联合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河北省微电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河北省工程中心。近5年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取得了10余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4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41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

微电子研究所坚持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链和创新技术的辐射引领作用为要求,以重大项目、重大技术产品、成套工艺技术和前瞻性产业核心、集成电路布线材料化学机械抛光(CMP)关键技术为重点,努力打破发达国家对微电子领域集成电路CMP相关材料的技术封锁,逐步实现集成电路产业加工用耗材国产化替代、自主可控,为企业、研究单位和高校技术研发和咨询、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培训等提供服务,协助生产线提升供应链安全并实现成本降低。充分利用微电子研究所学术国际化团队、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整合学校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的科研力量,实现校企共建实验室,可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创业实践提供场所支持和服务保障。

2.2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探究人才培养新机制

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下,基于微电子研究所科研平台的校企合作背景,以微电子研究所为桥梁纽带,围绕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目标要求,打通院系、学科或专业界限,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双创人才的新机制。

专创教育融合之前,微电子研究所科研资源主要向研究生倾斜,而本科生由于培养体系的要求,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课学习,从而造成了科研平台资源利用不充分、学生课余缺乏创新实践锻炼等问题。在学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力度背景下,微电子研究所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目标,坚持以“育人为本”,依托优势学科和平台资源,建设以国家亟需人才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力求从前沿性原始创新到技术成果孵化,形成完整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构建新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基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方案。

3 专创融合制度建设及措施

3.1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科研究方向,微电子所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工作硬件支撑条件,创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学术环境。同时,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建立健全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创新以及实践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师资队伍国际视野,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产教创融合的创新人才队伍[6]。

3.2 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微电子研究所根据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老中青”结合,建立具有丰富科研教学经验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导师团。进一步依托平台设立“创业园区”,结合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业基础实践、拔尖人才计划、精英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学院科技创新计划等为契机,形成以大学生为核心,以专业学习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养体系。2016年以来,微电子研究所导师团队共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15项;学科交叉指导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及本科毕业设计等300余人次。创业导师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从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多角度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素质培养,建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核心的科研实践组织与协同管理机制,在创新创业导师团辅助下,增加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项目联系和人才交流,确定“链式联合、分工协作、服务需求、互利共赢、绩效管理、滚动发展”的团队运行原则,以及以大学生为创新创业主体、校企协作、多学科会聚的产学研用创新实践组织模式,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强有力支撑。

3.3 完善科研平台管理架构,实施经费管理及绩效考评改革

高校科研平台主要任务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实施科学研究、技术攻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而本科生欠缺相关知识经验,需要科研平台长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给予支持,因此如何提高科研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参与度至关重要。针对上述问题,微电子研究所利用科研平台运行经费建立开放基金,引导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一方面为大学生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可用于校企之间合作交流,对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及产学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20年微电子研究所设立开放基金14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3项。同时,改革科研平台管理模式,完善考评机制及奖励政策,总结研究成果,建立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完成创新成果。对于创新创业导师团的年度考核引进竞争机制,改革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效。针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类、前瞻性自主研发类、中试类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制定绩效考评标准体系和绩效管理方案,实施项目绩效管理,实现团队绩效改革。

3.4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微电子研究所科研平台,以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载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探究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与模式。构建“参加科研团队—融合学习实践—提升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互动模式与体系,激发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依托科研平台优势资源及科技成果,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及科研活动,如“挑战杯” “互联网+”创业竞赛、优秀创新试验成果申报等,提高科研项目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为导向,通过化工、机械、材料、信息等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等为依托,以微电子超精密加工材料与技术科学研究为支撑,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4 发挥科研平台桥梁纽带作用

4.1 深化校企合作

微电子研究所积极吸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微电子领域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定期举办或参加行业重要的国际会议,例如举办或参与ICPT(国际平坦化技术)会议、海峡两岸CMP(化学机械平坦化)会议、CMP行业产业联盟会议、SEMI年度国际会议、IEEE重要国际会议等,聘请微电子领域国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微电子研究所与国内高校、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等具有长期合作关系,为中芯国际、有研硅股、紫光、长江存储、京东方、三安光电、中电科集团等长期输送亟需人才,真正实现科研平台纽带作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空间;通过帮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及就业,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通过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目标、以项目研发为动力、以平台基础为基石的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大型骨干企业优势资源,不断开拓微纳电子技术产学研用的联合培养机制。

4.2 促进专创教育融合发展

为突破微电子产业链进一步发展急需的人才、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利用微电子研究所在微电子超精密加工、表面洁净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优势,使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均参与到项目当中,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主导,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微电子领域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微电子产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 结语

发挥科研平台“资源、人员、场地、经费”等优势,在专业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创新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及寓教于实践的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组建产学研结合的专兼职教学师资队伍,结合订单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等计划,对大学生实行结对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有益于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的积极作用,完善基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打下坚实基础,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微电子人才融合
合肥云之微电子有限公司
先进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题引言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微电子封装器件热失效分析与优化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