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痉”针法干预颈椎小关节紊乱症100例

2022-03-15武宇轩郑殿芳云文科李培炎马金娜

武警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针法痉挛颈椎

武宇轩,郑殿芳,云文科,李培炎,马金娜

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颈肩痛人数高达抽样人数的73.2%[1],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多与慢性劳伤、不良姿势或外感风、寒、湿邪等因素有关,以头晕、恶心或颈肩手臂酸、麻、胀、痛等一系列症状为主要就诊原因,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快速解除颈椎关节紊乱症的综合治疗方法,即“解痉”针法,于2016-01至2018-12干预颈椎小关节紊乱症100例,起效快,疗效好。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颈椎关节紊乱症患者,年龄18~72岁,病程3 d~10个月。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小关节紊乱症诊断标准[2,3];(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治疗依从性好,能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1)惧针、晕针者;(2)高血压、高血糖或低血糖致头痛、头晕;(3)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有精神病病史的患者;(4)骨折、肿瘤、结核、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颈部行推拿、手法整脊基础上,采用“解痉”针法(不留针)。取穴:阳明经(巨骨)、少阳经(风池、完骨、肩井、天髎)、太阳经(天柱、肩中俞、后溪、申脉)、阿是穴、痉挛灶腧穴均取双侧穴位。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选相应穴位,通过触诊头、颈、肩部经络、挛缩肌群的压痛点及痉挛灶选定阿是穴、痉挛灶腧穴,用75%乙醇对施针部位消毒,右手持针灸针(规格0.30 mm×25 mm,华佗牌),直刺或斜刺均可,根据病情选择针刺深度,或浅达皮下或深达骨面,采用“呼出吸进”“提插捻转”泻法,每个穴位行针3~5 s,整个施针过程2~3 min。每3 d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颈椎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定关节活动度。取坐位,头居正中,两眼平视前方。前屈:用颏部触碰胸前,正常颈椎可屈曲度35°~45°;后伸:尽可能仰头,正常后伸度35°~45°;侧屈:左耳触左肩,右耳触右肩,正常两耳与肩峰距离相等,侧屈度 45°。通过前屈、后伸、侧屈角度变化评定关节功能障碍状况,角度越大,关节活动度越好。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变化。分值为0~10分,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大于8分为差,分值越高痛感越强,分值越低痛感越弱。

1.4 疗效评定[4]治愈,颈椎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疼痛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好转,颈椎关节功能障碍改善及疼痛较治疗前减轻;无效,颈椎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

1.6 结果 100例治疗前后ROM比较,前屈度(34.70°±3.71°)vs.(48.12°±4.36°),后伸度(30.97°±2.83°)vs.(43.71°±3.24°),侧屈度(29.51°±2.66°)vs.(43.55°±4.71°),治疗后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前屈、后伸及侧屈的角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加大。

100例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4.03±1.09)较治疗前(8.13±1.1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0例中治愈39例,好转4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6.0%。治疗过程中无晕针现象发生,未出现皮下出血、血肿、剧烈疼痛、心律失常、晕厥等不良反应。

2讨 论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是因颈部慢性劳损、颈椎间盘发生退变或外伤致使颈椎错位、失稳,引起颈椎椎旁肌肉及韧带的异常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从而导致颈肩部肌张力增大、肌肉挛缩、颈部功能障碍等临床体征。触诊颈项部肌肉可及条索状、结节状改变[5],有明显压痛。中医中本病归属于筋痹症范畴,因长期劳损致颈部脉络淤阻,气血不畅、筋失濡养,发为痉挛[6,7]。本病属“骨错缝”“筋出槽”,骨是肌肉附着点,对筋起到支撑作用,筋对骨起束缚作用,两者联系密切,常相兼出现[8,9]。

从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平衡理论分析,正常状态下,颈椎关节与软组织之间存在动态与静态平衡,即骨骼链-肌肉链之间的相对平衡,骨关节紊乱使平衡力被破坏,出现筋骨平衡失稳,诱发肌痉挛,使颈椎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痉挛会引起软组织炎性水肿,出现疼痛等症状。颈椎关节活动度是观察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的重要指标。结合现代医学对针刺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针刺刺激作用于中枢神经,增加镇痛类神经递质分泌,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水肿或渗出的吸收,消除炎症,减轻疼痛[8]。针灸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进而改善关节活动功能,达到较好治疗效果[10,11]。

本研究解痉针法治疗后,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及侧屈的角度均有提升,各角度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疼痛症状缓解,治疗总有效率达86.0%,可见解痉针法的即刻疗效迅速、直接,对改善颈椎小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疗效显著。

“解痉”针法是笔者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通过对中医传统的捻转、提插、补泻针法的运用延伸,能够快速解除机体骨骼-肌肉失衡症[12,13]。该针法取穴以中医经络学及西医解剖学为理论依据,用解痉针法开闭散滞,使挛缩经筋得以濡养,从而使受损的颈肌屈伸功能恢复正常[14,15]。“解痉”针法在治疗颈椎病过程中,有以下特点:(1)治疗理念独特。把中医经络学和西医解剖学有机结合,对阿是穴及挛缩灶腧穴辨证归经或归类于其所分布的肌肉及协同肌群,依据肌肉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原理,治疗颈椎筋痹症,未见其他文献提出此种治疗理念。(2)选穴方法独特,以痉挛灶为腧穴。临床常见阿是点非病症原发灶的现象,即痉挛灶腧穴不一定为阿是穴;运用解痉针法解除肌肉痉挛症状,可使疼痛快速消除;通过“摸筋术”准确找到痉挛灶,是治疗该病的根本。(3)运针方法独特。进针、行针均有“快”“准”特点,快进快出;每穴行针时间3~5 s,施针深度或浅入皮下或至肌层需依病情而定;针刺方向或沿经络或沿肌肉/相关肌群走向;针刺强度,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及患者耐受力适度选择。(4)针刺、推拿治疗同步。两者同时进行,省时省力,解痉、止痛疗效立竿见影。(5)疗程短,见效快。通过一次治疗后回访,轻症一般1~2次,重症一般3~5次(每次间隔3 d),临床病症即可消失即临床治愈。同时回访发现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身体自愈力以及对针刺敏感度等因素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解痉”针法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具有治疗时间短、次数少、疗效快、损伤小的特点,是一项“绿色疗法”。该针法已广泛用于颈、肩、腰、膝关节等软组织痉挛症患者[13,14]。通过文献查阅,记载解痉针法的文献较少,但西医的“激痛点疗法”[16]取穴部位、主治与本研究中取穴内容即挛缩灶部分有相似之处。后期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开展多中心教学推广,并对更多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针法痉挛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