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 《反杜林论》的思考

2022-03-15徐雨晴

大连干部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恩格斯

徐雨晴,王 萍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的总体认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的自然观超越了以往自然观中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生成与辩证统一,开启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恩格斯的自然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对于当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恩格斯自然观的形成背景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在欧洲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恩格斯在借鉴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批判继承前人自然观的同时,对马克思自然观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恩格斯自然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动力机代替了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劳动,使得此前被束缚在生产线上的大部分劳动力得到解脱。在历史潮流的不断推动下,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本国的工业革命,逐渐建立起采矿、冶金、煤炭等重工业行业。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对欧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正是欧洲各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紧张。工业革命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一直是敬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一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工业革命后,一方面,人类进行大量生产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飞速增加,因而导致了无限的扩大再生产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蒸汽机大量运转的代价就是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煤炭燃烧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二氧化碳、粉尘、含硫的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英国作为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环境污染的代价也是最严重的。

恩格斯曾对英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忧心忡忡,他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开始探索人的生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仅对自然界本身造成伤害,而且还对人类造成伤害。恩格斯对英国的自然环境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城里人不能感受到乡下空气的洁净;曼彻斯特、埃士顿等城市的墙壁被熏黑,街道脏污狼藉,环境极度恶劣;河水恶臭不堪并呈现出不堪入目的黑色。恩格斯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着重描写,并提到了工人的工作场地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工人遭受精神和肉体双重的摧残。

这一时期,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以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诞生为恩格斯自然观的建构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其中,恩格斯着重肯定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海克尔的生态思想,认为他们的思想对冲击宗教神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恩格斯认为,自然观的建立不该是简单自然科学成果的经验性累积,而应是对自然科学本身的哲学思辨,应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的基础上去构建自然哲学体系。

(二)恩格斯自然观的理论前提

任何哲学思想的构建都有其理论前提,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在批判继承前人自然观的基础上进行的。

1.批判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它是指自然科学家以经验自然科学为基础,在科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坚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处于对立的状态,认为哲学对整个宇宙进行抽象的解释会分割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活,因而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在自然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哲学体系。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但不能把形而上学曲解的自然科学成果直接上升为、等同于哲学的结论[1]。自然唯物主义者并非是对科学理论的总结和概括,而是仅仅将科学实践中某一领域的规律视为整个世界都适用的普遍的、绝对的东西,他们虽然在自然科学的一些具体问题上持有唯物主义态度,但一旦涉及整个世界的宏观角度,他们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恩格斯批判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的机械性观点,认为他们的观点是死板的形而上学,主张应脱离固定不变的范畴,运用辩证法去认识事物、解释世界。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机械唯物主义,又称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它既继承了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又汲取了经验论者的经验主义。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当时所处年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认为万事万物通过物质和运动相结合而产生,他们在认识论上秉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消除了经验论代表人物洛克所提出的心物二元论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他们否定上帝统治论,坚持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物质性,为恩格斯自然观的构建提供了唯物主义基础。但他们凭借单一的机械去解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僵化的东西,并坚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形而上学的、相互对立的,从而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得人与自然被 “机械化”。马克思指出,这种思想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人与自然的敌对和冲突。

2.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他所持有的人的本质思想所反对的是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他将人的本质融于自然之中,并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然的本质。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探讨自然,这就重新确认了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基础。

恩格斯虽然认同费尔巴哈关于自然具有 “先在性”以及客观实在性的观点,但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将自然划定为人的社会实践之外的自在自然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所认识的自然是与人对立的,是脱离社会历史过程的抽象物[2],忽略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作用。恩格斯还认为,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无法自洽的,因为不受人类实践活动所影响的绝对自在之物只能被承认其存在而不能被认识,假设我们可以对绝对的自在之物有先验的认识,那就是承认了天赋观念的前提,这是与唯物主义实践论相违背的。费尔巴哈将实践定义为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不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恩格斯则是基于实践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这一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克服了人与自然相割裂的思想。恩格斯指出,自然界和历史都是从既定的现实存在出发,从现实中发现联系,并在经验的基础上证明了人类思维对于现实物质存在的依赖性。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辩证法规律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并非是想象的产物。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存在证明了辩证法的合理性,因而他提出,在研究自然科学时只有始终坚持辩证法思想,才能更好地推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在 “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框架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实践为中介,探究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在承认自然 “先在性”的基础上,探究了无机界与有机界的演化发展规律,构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普遍适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框架,论述自然的先在性

恩格斯通过对杜林思想的批判,将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历史观、存在论、认识论统一起来,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框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哲学体系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恩格斯指出,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先表述出来的关于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并无精确的自然研究,因而这种观点没有表述出关于现象总画面的各个细节。随着真正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被分成一定的门类,而后便形成了一种从孤立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死的状态去考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现代自然科学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打开了新的大门,它为辩证法的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是辩证的运行、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3]26。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建构中,恩格斯指出, “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证的认识材料而实现,而在这期间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却老早就发生了。”[3]28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诞生与所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资产阶级统治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过去占主流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用以哄骗无产阶级的种种谎言不攻自破,人们基于新的历史事实进行重新研究。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总结出过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点,将唯心主义彻底从历史观中摒除。

在与杜林进行思想论战的过程中,恩格斯批判杜林运用了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即是把存在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去思考,设定它内在就是统一的,因而它必定是统一的。恩格斯指出,只有在一切对象都是存在的提前下才能说存在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思维决定存在的思想,强调普遍性问题之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不断推导演进的过程中,恩格斯推出了世界必须以存在为前提才是统一的逻辑链条,并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从特定的物质总和中剥离出来的,且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3]47。

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这二者的统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与此相关,杜林从独断论中抽离出来,在 《哲学教程》中最早提出了思维至上的观点,且认为一般的原则和范畴先于应用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原则,构成了一般的世界框架。杜林提出,真正的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适用的,并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割裂开来,提出了真正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他将世界的可知性原则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在承认世界可被认识的基础上,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连接,指出人的思维虽然被看作是绝对的,但这种绝对性只是在有限的个体之中存在,人所能了解的永远是局部的、不纯粹的真理,因而他又是有限的,这种无限与有限的矛盾只有在人类世代不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非至上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与此同理,真理与谬误也是对立统一的。恩格斯指出,真理始终与谬误相比较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对方转化。

恩格斯是通过在自然界中寻找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来论证辩证思维的正确性,由此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恩格斯在阐释哲学基本问题、历史观、存在论、认识论时,始终将辩证法贯穿始终,并将自己的哲学框架称为 “自然辩证法”或“辩证自然观”,这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必须遵循的哲学规律。

(二)挖掘无机界的演化规律,阐明辩证时空观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世界上的因果链条应当在某时候有个开端的结论;并且指出杜林关于时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看法是对康德 “二律背反”的片面性抄袭。关于时间上的自然是否有历史概念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完全适用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 “星云假象说”,突破了前人仅仅认为各个天体自始至终都在同一个轨道上保持同一状态重复运动的观点,赋予了自然界历史的时间概念。恩格斯结合康德的观点指出, “物质在原始星云之前已经经过了其他形式的无限序列。”[3]62

此外,恩格斯指出,杜林弄乱了物质与静止、运动的关系,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最终形成了他的唯心主义思想。杜林认为,在力学中静止与运动之间通常需要外来的推动力才能有联系,因而妄图在静止与运动之间发掘出联系的桥梁。恩格斯指出,杜林把推动世界状态变化的源头归结为物质与机械力的统一,将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归结为机械力,这样的错误构想使得他不可能真正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联系。恩格斯还指出,无限序列的无限性并非能与时间的无限性相类比,无限序列的无限性的起初点总是从序列的第一项开始,当它被应用于空间时,便可看出其并不能应用于对象;时间若是从序列的开始去考虑,便会变成单向的、半截的,因而他认为,时间并不一定从第一个出发,而是可以从序列中的任何一个点开始。除此之外,恩格斯还指出,杜林在思考现实的无限性的时候,总是忽略绝对不可能避开的矛盾,即无限性是由有限性所构成的,它自身便充满着矛盾,所以杜林的思想自身便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和不和谐。因而恩格斯指出,杜林所构建的世界哲学框架是一种荒唐的矛盾。

恩格斯对力学热理论的研究也为运动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提供了佐证。恩格斯将热定义为物理活动中最小的事物根据温度或者聚集分散的不同状态下变为其他事物的运动,而分子自身并不具备聚集分散的力,热便是作为消逝的力而存在的。恩格斯将一磅的冰加热变成一磅的水、从一磅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定义为受束缚的热,而当水蒸气冷却成水,进而变成冰时,所谓的受束缚的热就会被释放出来。恩格斯指出,物体的最小分子会受到热的作用而分散,但在气态、液态以及固态三种不同的状态下,仅仅是分子的张力发生了变化,其受束缚的热是一直存在的。恩格斯通过对力学热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康德、黑格尔观点的批判继承指出,宇宙中的每一个物质原子在每一个瞬间都处在运动之中,且运动并不能被消灭或者被创造,任何静止、平衡都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都是不存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之间并不需要认识桥梁来联系,也并非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三)探寻有机界的演化规律,捍卫唯物主义方法论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成果的研究为其揭示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打开了大门。杜林借助于黑格尔 《逻辑学》中提到的目的概念或者是关于目的的学说将概念转到有机界中,从而得出自然界是自觉思维和行动着的。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指出,这种想法是 “自然哲学的半诗” “具有轻浮的表面性和所谓科学的神秘化的江湖骗术”、达尔文主义的 “诗化的特征”。

恩格斯肯定了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批判了杜林对达尔文主义的误解。他认为,达尔文主义是从自然界的不断观察实践中得出来的,并非是从虚无中得到的,达尔文给予了物种进化理论决定性的推动。达尔文发现,自然界中的有机物体内的每一个胚胎为了达到成熟和繁殖,都在不断的发育和成长,通过不断适应周围的环境以及遗传的积累,留存下更适于生存的个别特质,自然界中的物种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发生变异的。而杜林却否认了这一想法,认为是因为物理力或者化学动因的结合才产生了植物,他坚称,物种的适应或者说是有目的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必须通过观念的中介的自然神论思想。而恩格斯指出,“一切有机体,除了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即由很小的、只有经过高度放大才能看得到的、内部具有细胞核的蛋白质小块构成的。”[3]81这也就是说,生命的基础是细胞,最低级的有机体也存在着蛋白质。

杜林对于生命的特殊性的理解是指在真正的分化之后才有生命,他指出,动物可以通过感觉或神经器官来感受自身的形态,并断言所有的原始动物以及很多没有神经的动物包括植物都没有感觉。基于杜林的判断,大部分动物以及全部的植物都是没有生命的。恩格斯通过部分经过接触就会卷曲叶子或是合拢花瓣的植物举例说明了植物也是存在感觉的,而它们也并非存在所谓的感觉神经,因而说明了感觉并非与神经直接相关。

对于 “什么是生命”这一问题的讨论,恩格斯通过对化学现象的研究进行类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硫的燃烧会产生硫酸,过程发生的条件是只要有充分的原料供应便可。而在生物中,其体内的液体会通过逝去的有机体和无机的膜从而产生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发生并不需要生命的存在,即新陈代谢并非仅仅存在于有机体之中。新陈代谢本身需要用生命去解释,但它并不能去解释生命,因此它不能作为生命的定义。恩格斯又寻找到另一条出路,即对蛋白体的研究。恩格斯发现,凡是碰到分解中的蛋白体就会发现生命,生命与蛋白体紧密相关,即使是最低级的有机体自身仅仅存在蛋白质小块,也能展现出它所具有的生命迹象,因而得出生命是依靠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而维持的。换个方式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万物是通过蛋白体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其他物质的有用方面、摒弃无用的方面,进而转化、同化、分解,在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演变成生命。除此之外,恩格斯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细胞内的刺激和反映形式都在不断的运动,从而发生变化。由此,恩格斯发现了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最一般、最简单的特性——刺激感应性。

恩格斯认识到他对生命的探究并未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仍旧是不完善的,若是要探究生命的真实定义,必须深入研究生命所存在的一切状态。因此可以说,他对生命的探究仍旧存在着无法躲避的缺陷。

三、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杜林自然观的批判,恩格斯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对于阐释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破解当下的生态困境依然闪烁着真理之光,因此深入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下的生态难题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哲学观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紧张和激烈,各界学者不断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自然生态问题上来,并试图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为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理论智慧。恩格斯指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恩格斯所构建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带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是导致人与自然发生冲突的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存在控制着人与人的关系,进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引。恩格斯指出,不同社会制度的构建是建立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而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就会导致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冲突,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要想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然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自然观

恩格斯的自然观始终贯彻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并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恩格斯强调,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联系、运动发展以及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去认识自然。他坚称,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蕴含着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人类科技发明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和谐便意味着要在尊重二者差异与矛盾的基础上相互包容,即达到对立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解放和二者的和谐共生。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是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中心与边缘的关系[4]。恩格斯批判了前人将人与自然相分离开来的片面的、具有局限性的观点,认为人类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发展,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去考察。再次,唯物辩证法指出,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自然。我们要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唯物辩证法要求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指出,无机界和有机界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我们要想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根据变化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环境治理经验,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方法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举措,推进人与自然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超越,社会主义必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当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虽然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恩格斯自然观的辩证联系观点突出体现在他把社会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体[5]。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保护息息相关,美丽中国建设不仅仅要更好地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人类自己创造更加宜居的生存环境。恩格斯认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时候还要把握合理的 “度”,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6]因此,我们要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去真正认识自然,秉持尊重并顺应自然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系统学习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更好地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总之,基于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结合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批判了杜林的自然观,成功构建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哲学体系。恩格斯的自然观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体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恩格斯的自然观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引。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对旧唯物主义之“旧”与新唯物主义之“新”的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2010年以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研究述评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