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丙吉传
2022-03-15东汉班固
[东汉]班固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①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②,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③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曰:“君即有不讳④,谁可以自代者?”吉辞谢曰:“群臣行能,明主所知,愚臣无所能识。”上固问,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及吉薨,御史大夫黄霸为丞相,征西河太守杜延年为御史大夫,会其年老,乞骸骨。病免。以廷尉于定国代为御史大夫。黄霸薨,而定国为丞相,太仆陈万年代定国为御史大夫,居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
(原文据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
【注释】
①掾(yuàn)史:掾与史的合称,古代分曹治事的属吏,即官府里的办事员。
②课其殿最:课,考核。政绩下等为“殿”、上等为“最”。
③典:主持、主管。
④不讳:古人对死的委婉说法。
【译文】
丙吉有一次外出,碰上清理道路的人打群架,路上躺着许多死伤者,丙吉经过旁边却不闻不问,身边的办事员感到很奇怪。丙吉等又往前走,碰上有人正在赶牛,牛喘着粗气吐着舌头。丙吉叫停下车子,让骑吏去问:“赶牛走了几里了?”办事员很奇怪丞相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问,甚至有的还讥讽丙吉,丙吉解释说:“百姓互相争斗,死伤了人,这是该由长安令、京兆尹去禁止追查的事,岁末时我做丞相的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向皇上奏明情况,予以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在道路上是不该询问的。正当春天,按照现在这个节气时令的气候,不应该出现很热的天气,我担心被赶的那头牛走的路并不远,是因为天太热才喘气吐舌,那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就会有很大的灾害。作为三公的丞相要掌管调和阴阳的大事,这是我应该关心的,所以我才询问牛喘气的事。”办事员们都感到无比佩服,认为丙吉是个识大体的人。
五凤三年(前55年)的春天,丙吉的病严重了。皇帝亲自到病榻前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死了,谁可以代替您呢?”丙吉辞谢道:“大臣们的行为才能,圣明的君主您最清楚,愚臣我不太了解。”皇帝坚持要问,丙吉只好顿首说道:“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以前曾做过十多年的九卿,现在在西河郡很有政绩,名声很好。廷尉于定国执法公道,天下经他判决的人都感到公正。太仆陈万年侍奉继母十分孝顺,做任何事都十分厚道。这三个人的才能都比我强,希望皇帝留心察访一下。”皇帝认为丙吉的话都有道理便答应了。等到丙吉死后,御史大夫黄霸做了丞相,征召西河郡太守杜延年入朝为御史大夫,正巧这时杜延年因年老辞官,又因病而辞去了官职。起用廷尉于定国代替杜延年做御史大夫。后来黄霸死了,于定国做了丞相,起用太仆陈万年代替于定国做御史大夫,这几个人都很称职,皇帝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
【简析】
丙吉是辅佐汉宣帝的著名丞相,以识大体、有大智、好礼让、量宽大而著称于史。《汉书·丙吉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予以体现:一是汉武帝末年,巫蛊之祸中丙吉受命审理时故意拖延不处决,尽量减少牵连无辜;二是丙吉对汉宣帝的保全、抚养、即位都有大恩,却从来不言护君之功;三是对待不称职的办事人员宽宏大量,通过放长假的方式来让他们自动去职,深以公侯大府查办小吏为耻;四是丙吉病重时向汉宣帝推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有大公之心,知人之明。其中穿插的“不问道旁死人而问牛喘”,这个“宰相不亲小事”的故事尤其常为士人津津乐道,发人深省。丙吉“三公典调和阴阳”这种大局观、高见识可以追溯至《史记·陈丞相世家》:汉文帝在一次接受群臣朝见时询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满头大汗,羞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汉文帝转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人负责。”汉文帝说:“主管的人又是谁?”陈平说:“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汉文帝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又是什么呢?”陈平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将陈平与汉文帝这一段经典对话与丙吉“不问道旁死人而问牛喘”这个传奇故事并取合观,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统揽全局的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