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研究
2022-03-15张鸿博
张 静,张鸿博
(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消化科,天津 301500)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其病灶位于贲门与幽门之间,属于慢性胃肠黏膜层溃疡性炎症[1],多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所致,可造成胃黏膜缺损,同时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引发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出血、穿孔等临床急性症状[2]。现阶段,西医针对Hp 相关性GU,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铋剂(Bismuth)及抗生素联合治疗,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且易引发多种药物不良反应,不利于疾病治疗与恢复[3,4]。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代表,其在消化道疾病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可针对患者病症特点辨证施治,在症状缓解、溃疡愈合、用药安全及预后复发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5-7],现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基于此,本文就Hp 相关性GU 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及参考思路。
1 病因病机
中医并无胃溃疡这一病名,依据其病症表现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8]。该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复杂。现代中医认为,Hp 属“邪气”范畴,存在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等致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病机理论中的邪湿[9]。此邪湿易乘虚而犯入胃腑,导致溃疡发生。除此之外,风、寒、热、湿、暑浊等邪气,均是引发胃部疾病的主要外感因素,其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可使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胃病[10]。总之,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影响脾胃运化。而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素体虚弱等均为脾胃内伤之要因,饮食不当、饥饱无度可致脾胃运化失司,宿食内停、气机失调,则胃脘饱闷胀痛;过食油甘厚味易致内生湿热,湿热中阻,可引发气机升降失常,致使胃热作痛;过食生冷亦可损伤脾胃阳气,寒积胃脘,气血凝滞而作胃痛[11,12]。情志所伤则主要影响人体气机变化,脾胃乃气机之枢纽,七情太过,可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瘀滞而痛;思虚情郁则神机凝滞,阴气抑遏;怒可伤肝,横犯脾胃,以致气血壅滞不行,不通则痛[13,14]。同时,素体衰弱、脾胃不足之人,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可致食滞胃中,内生痰湿,进而阻滞气机,瘀血内生发为胃痛[15]。综上可见,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脏腑不调,其中脾胃虚弱乃发病基础,可为Hp感染提供有利条件,而胃络淤阻既是病理产物,亦是毒邪留滞、继发溃疡的主要病机。
2 辨证论治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改良与传承,中医学也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中医学家对GU 的辨证论治多持不同见解,其证型划分各有所重,但效果通常“殊途同归”,获得了相应领域的广泛认可[16]。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辨证观点。
2.1 肝胃郁热型 胃禀燥之气化,易化燥生热,若湿邪损伤,可致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入侵而化热[17],其中,Hp 亦属“邪气”范畴,“多毒”内袭致使热证形成。同时,劳倦内伤、七情过度及脏腑功能失调等,亦可导致化火,形成“五志化火”局面[18]。肝胃郁热型主症包括胃脘痛、灼热感、反酸吞酸、口干口苦、进食诱发疼痛;次症主要为心烦易怒、消谷善饥、吞酸嘈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脉象表现为舌红苔黄、脉弦数[19]。对此,当以疏肝和胃、泄热止痛之法施治。薛金洲等[20]对清浊安中汤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其药方由厚朴、茯苓、藿香、法半夏、木香、陈皮、苏梗、栀子、郁金香、延胡索及蒲公英等组成,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各项中医症候均得到明显改善,且Hp 清除率及复发情况均较为满意。王伟钦[21]则应用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对肝胃郁热型GU 进行了治疗,其结果显示该方案高效可行,不仅Hp 清除率高,且1 年后复发率低。另有曾霞等[22]学者将自制清胃止痛贴应用于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贴敷部位集中在中脘、上脘、肝俞、胃俞及足三里等处,操作方便,效果理想。以上诸方均为清热祛湿、舒肝和胃之药,对症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
2.2 脾胃虚寒型 脾胃为人之根本,二者同居中焦,脾气左升,胃气右降,此一脏一腑为人体气机升降之中轴,主运化、受纳腐熟水谷[23]。其中,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胃壮则气行,胃弱则虚寒内生,一旦脾胃虚弱,气血无处运化,其运化腐熟之力缺失,可致水湿停于中焦,聚为痰湿,久则气滞血瘀,发为胃痛,脾虚木乘,则见吞酸,嘈杂[24]。脾胃虚寒型主症包括胃脘冷痛、寒重温轻、饥时痛剧、嗳气反酸、喜暖喜按;次症见纳谷呆滞、神疲肢怠、面色不华、四末不温、呕吐清水及食少便溏等;舌苔脉象表现为舌质淡而胖、苔白厚、脉沉细无力[25]。对此,宜施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之法。史振国等[26]将小建中汤应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该药可改善患者的Hp 根除率,同时调节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水平,促进溃疡黏膜的再生及黏膜下组织结构的重建,整体疗效满意。此外,林力森等[27]采用养胃温脾汤辅助治疗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研究显示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分析认为,以上药方均具有健脾和胃、散寒复阳的功效,可健脾胃之气,复气机升降,以消痰湿、祛瘀血,则胃痛可除,是临床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有效手段。
2.3 肝胃不和型 肝喜调达,主疏泄,可调节气机,促脾胃运化,若肝气瘀滞,可横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影响疏泄运化,进而发病[28]。肝胃不和型主症包括脘胁胀满、食入不化、吞酸、呃逆、嗳气、肋痛等;次证多见纳呆食少、善太息、胃脘嘈杂、情志抑郁;舌苔脉象表现为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29]。据研究指出[30],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是导致该症候的主要原因,因此当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要治疗原则。吴丽霞等[31]采用柴平汤联合加味枳术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结果提示患者反酸、情志不畅及肋痛症状均获得显著改善。此外,韩广明等[32]对柴胡疏肝散在急性GU(肝胃不和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证实该方疗效确切,可缓解中医症候,同时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上调,可行性高。总结可知,以上药方均含有陈皮、柴胡、川芎等药,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兼以调血和胃,适用于主治肝胃不和型证候。
2.4 瘀血阻络型 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气行不畅,但气滞多见于血络而非肠内,故腹部无膨隆之征,但自觉胀满,久之影响疏泄运化,累及发病。瘀血阻络型主症包括胃脘刺痛、自觉胀满,食后尤甚、拒按等;次症多见心烦意乱、肌肤粗糙、手足干燥、黑便等;舌苔脉象表现为舌黯有瘀斑、脉沉细涩[33]。需以活血通络、逐瘀泻热为主要治疗原则。黄韶辉等[34]采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辅助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瘀血阻络证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程家军[35]则将活血愈溃汤与雷贝拉唑联合应用于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证实该方安全有效。以上组方均含有蒲黄、五灵脂、枳壳等药材,可行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效,对症瘀血阻络型的治疗效果确切。
2.5 胃阴亏虚型 胃为阳土,以阴为用,木火亢制,为胃汁之枯,若胃阴亏虚,则津液不足以滋润胃腑,易使受纳腐熟之功失常,以致胃失和降而发病[36]。胃阴亏虚型主症为胃脘部隐痛、痞满、闷胀不适、口燥咽干、饥而不欲饮食;次症多见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等;舌苔脉象表现为舌质红少津、苔薄少、脉细数[37]。当以养阴益胃、和中除满为主要治疗原则。方得祚等[38]采用自拟滋胃汤治疗胃阴亏虚型胃溃疡,发现自拟滋胃汤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胃阴亏虚型胃溃疡效果确切。邹春阳[39]则对自拟养胃柔肝汤治疗胃阴亏虚型胃溃疡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提示自拟养胃柔肝汤对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复发均具有积极改善价值,整体方案安全可行。上述方药均含有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等药材,具有滋阴养血和胃等作用,配合川楝子、郁金等中药,可共奏养胃柔肝、润燥生津之效,在胃阴亏虚型胃溃疡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3 总结
Hp 相关性GU 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湿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等,其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瘀血阻络及胃阴亏虚等最为常见。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症用药及根除验方等均取得较大进展,多种自拟方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具有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等优势。但目前为止,该领域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胃脘痛”可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二者中医病机及用药原则均存在一定不同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究。此外,各地医家对Hp 相关性GU 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各不相同,不利于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验证与推广,且当前研究对重复药效的观察较多,但大规模病例分析较少,可信度有待提高。对此,临床需增强以上研究的客观性,以验证中医药在Hp 相关性GU 中的治疗价值,为该病治疗提供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