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治疗贝尔面瘫研究进展

2022-03-15朱茂慧丁勤能谢志红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瘫艾灸针灸

朱茂慧,李 静,丁勤能,陆 瑾,谢志红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南京 210001;3.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0002))

贝尔面瘫是病因不明的急性同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病毒感染、受寒等引起面神经水肿或脱髓鞘改变,以眼睑闭合不全(抬眉、闭眼困难、不能皱眉)、口角歪斜(骨腮漏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恰当的治疗可有效减少后遗症状,而不恰当的治疗则可导致面肌痉挛,加重面瘫的并发症,如鳄鱼泪等。目前临床常用运用皮质类固醇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营养神经药物、物理治疗,情况严重者通过使用手术减轻面神经压迫,虽有一定疗效,但手术适应症及风险尚不明确,同时伴有不良反应[1]。艾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种无创外用方法,是通过将含有干艾草的草药制剂在皮肤或上方的穴位处燃烧来进行的,具有安全、便捷、有效、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现将艾灸治疗贝尔面瘫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治疗机理

贝尔面瘫属中医“口僻”、“口眼喎斜”等范畴[2]。是因外邪入侵,络脉空虚,留于经络之间而不去,阻碍气血运行,经脉失去滋养,致患侧肌肉弛缓无力而发病。艾灸的热效应是艾灸治疗贝尔面瘫的基础。艾灸是一种将艾条直接或间接地灼烧在穴位上以减轻症状的传统中医外治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艾灸机理主要涉及艾条及其燃烧产物的热效应、辐射效应和药理作用[3]。艾灸热刺激对皮肤浅层和深层组织均有影响,通过作用于皮肤上的腧穴,将艾灸刺激通过经络系统渗透到体内,激活经络系统自愈功能,并且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2 介入时期

面神经炎的分期多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2]。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即顽固性面瘫,有临床研究Meta显示灸法在单独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如针刺、TDP照射、中药汤剂等在顽固性面瘫都有显著效果,可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降低面瘫后遗症发病率[4]。但并不是说艾灸在恢复期才是有效的,急性期介入也同样有效。李德华等[5]把132例急性期贝尔面瘫患者按意愿分为悬灸+激素组、激素组与悬灸组,结果发现早期悬灸介入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安全,且悬灸有不亚于激素的临床疗效,可以作为激素的替代治疗。除了疗效与激素相近,有研究发现灸法的疗效与针刺相近,在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尚有争议的情况下,可以在急性期重灸以提早改善病情[6],这与龙华、叶一林、杨娟娇等[7-9]研究结果一致。除了在面瘫不同时期介入灸法,也有全程使用灸法治疗,赵晨菲等[10]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全程使用灸法,针刺15次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0%(P<0.05)。就目前研究来看,任何时机介入艾灸都有一定疗效,但仍有学者认为女性尤其是年老者应谨慎使用艾灸[11],所以对于面瘫期间是否施灸、介入的最佳时机、介入时长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 起效相关因素

艾灸刺激量。艾作为一种药物,在治疗时与药物、针刺一样,都需要注意用量,艾灸的刺激量主要可以体现在艾柱壮数、施灸时与皮肤的距离、施灸时长[12]。《类经图翼》曰:“手足皮薄,宜炷小数少,腹背肉厚,宜炷大壮多,皆当以意推测。”《外台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千金要方》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由此可见,古人多根据患者年龄大小、体质、施灸部位、病情轻重、病情长短来选用不同的灸量。王琳等[13]发现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温针灸与普通针刺在治疗面瘫上均有较好的效果,温针灸的疗效更优,且5壮较3壮疗效更佳。章海凤等[14]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治疗组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A组每次每穴灸15min,对照B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3组均者连续治疗10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A、B组。由此看来灸量越大,疗效越好,但研究病例样本太少,临床试验设置较为简单,灸量的对比较少,研究病例数较小,样本量相对不足,因此,治疗面瘫的最适宜的灸量有待进一步探究,以建立规范系统的的科学研究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艾灸取穴。针刺治疗贝尔面瘫可涉及50多个穴位、经络10条及6个经外奇穴,取穴部位主要包括头面、四肢、腹部,但以阳经、头面部腧穴为主[15]。艾灸取穴在该病中的取穴方法主要是局部取穴、辨经取穴。单独局部取穴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选用头面颈部经穴,如百会、听宫、翳风等。王双艳等[16]发现在听宫、翳风穴施温针灸治疗贝尔面瘫,其总有效率高于单纯针刺且Toronto评分、FDI(躯体)上升程度高于常规针刺。辨经取穴时,因手足三阳的精气汇聚于头面部,面瘫选用穴位主要来自手足三阳经。阳明经又是多气多血之经,且面部是阳明经筋结聚之处,阳明经最先受累,所以取穴频次最高的穴位在阳明经上,近局部辨经取穴结合远部辨经取穴临床更为多见[17]。

4 临床应用

直接灸。直接灸是将艾绒制成艾炷后直接放在患者皮肤某一部位或穴位上燃烧,根据是否留有瘢痕可以分为瘢痕灸和非瘢痕灸。直接灸中较为常见的是麦粒灸,即将艾绒制成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置于皮肤上,自艾柱尖端点燃艾柱,待局部皮肤潮红或者患者自感灼痛时,即更换艾炷,通过热量的传导缓解面部肌肉的僵硬。于欣等[18]在单纯揿针的基础上加用麦粒灸治疗,取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颊车、地仓穴位行麦粒灸治疗,每穴灸3粒,1日1次,7日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总有效率为93.3%,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效果与单纯针刺相比更优。孙伊平等[19]在对照组采用盘龙针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麦粒灸,在艾炷只剩下了1/3左右时,压灭并在面部停留10min后移除,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H-B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5)。

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指艾炷和皮肤不直接接触,依据病情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如生姜、大蒜、附子等。间接灸既结合了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增强了疗效,又能够防止艾炷灼伤皮肤,易于被患者接受。张小玲等[20]在针刺的基础上使用隔姜灸干预,比较面神经功能、中医证候评分,总有效率为97.14%,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P<0.05)。除了生姜,隔物灸常选用的药物还有附子,陈钰龙[21]将收治的7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针刺组和针灸组,针刺组予以普通针刺,针灸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加隔附子饼灸。结果发现,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针灸组(97.14%)明显高于针刺组(82.86%)(P<0.05),且针灸组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针刺组,针灸联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陆志巧等[22]用隔药饼灸治疗面瘫患者35例,将麻黄、制附子、细辛、僵蚕、全蝎、黄芪、鸡血藤等中药粉末,用姜汁、蜂蜜调成糊状,制成药饼放在百会穴、神阙穴上,放上艾炷进行施灸,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采用H-B分级评价系统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96.4%,说明说明隔药饼灸治疗面瘫安全且效果明显。药饼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牵正散,具有温阳补气的作用,在面瘫后期的恢复中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艾条灸。艾条灸又称为艾卷灸,是指用纸将艾绒包裹成艾条,施术者将点燃的艾条置于腧穴上方施灸的方法,又分为雀啄灸、悬起灸、温和灸。李德华等[23]观察悬灸对血清WBC、NEUT、PLT、TNF、NLR和H-B整体评分的影响,与激素组及激素结合艾灸组对照。结果发现3组面瘫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H-B整体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表明悬灸可能具有激素等同的抗炎效果,悬灸可作为激素的一种替代和补充,这对临床治疗中减少西药使用量提供了治疗思路。雷火灸是用干姜、沉香等中药粉末与艾绒混合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24]。王晓艳等[25]将130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麝香、防风、乌梅、甘草、黄芪、沉香等中药研末后与艾绒混匀制成药艾,治疗组取患侧的鱼腰、四白、迎香、颊车、下关、合谷等穴位施灸,对照组仅采用面瘫常规护理,治疗1个月后显示,口眼歪斜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6.3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热敏灸。热敏灸以穴位敏化为特点,将点燃的灸条悬灸于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及循经传感,有着与传统灸法不一样的优势。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较多,目前已有临床文献Meta分析已证实,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26]。李文建等[27]将80例贝尔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热敏腧穴的探查,用点燃的艾条在患侧翳风、合谷、血海、足三里附近施行温和灸法,当患者感受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无热远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现象时,即找到热敏腧穴,后医者再对该点持续施行温和灸法,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对照组仅口服甲钴胺治疗,治疗1个月后显示,总有效率、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评分、血清ET、NO水平改善程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疗效更佳,从而说明热敏灸对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面部残疾情况,以及调节血清ET、NO水平有重要意义。灸量是其中影响灸效的关键因素,章海凤等[14]将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组、传统固定灸量组和单纯针刺组,3组均治疗20天,采用改良Portman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与其他两组相较消敏饱和灸量组Portman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总体临床疗效更优,由此可见热敏灸以灸感消失为度,达到患者的饱和灸量这种因人而异,对症用量的方法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结合其他疗法。艾灸疗法常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常见于艾灸结合针刺、艾灸结合中药制剂等。董珍英等[28]用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的方法治疗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等穴,隔牵正散灸选取。对照组则常规针刺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P<0.05),治疗组的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较前升高,提示其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温针灸是艾灸与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条灼烧在针柄上,热量通过针体导入穴位,同时具有针灸作用和温热作用。赵婧等[29]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治疗组在患侧翳风、颧髎、合谷针柄上放艾炷,针刺取头面部穴位,对照组仅采取基础针刺治疗,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肌电图波幅大于对照组,H-B评分低于对照组,Portmann评分、G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P<0.05)。由此可见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上调GDNF、NG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中药辩证分型治疗面瘫历史悠久,麻黄附子细辛汤是辛温解表的方剂,对于面瘫有较好的疗效。罗淑文等[30]雷火灸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结果显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雷火灸疗法,证实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性,能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5 小 结

艾灸的多种类型如麦粒灸、隔姜灸、温和灸、温针灸等都可用于治疗贝尔面瘫,其中尤以隔姜灸和温针灸运用较多。艾灸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势,但是目前实验设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临床试验的样本量不够充足,评价方法还是以量表和疗效指标为主,缺少较为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于艾灸治疗面瘫的机制研究尚少,使得研究结果难以使人信服。此外,单纯艾灸较少,大多和针刺结合,甚至针刺常常作为基础治疗,灸法的独特功效被忽略。中医关于贝尔面瘫的判定及纳入标准、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各医家治疗选取的穴位繁杂,缺乏可比性。另外,艾灸治疗贝尔面瘫机理研究应以促进其临床应用为导向,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新学科,如生物传热理论、生物体内跨学科重点传热现象等。

猜你喜欢

面瘫艾灸针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夏天怎么做艾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