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结合颈夹脊穴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体会

2022-03-15牛庆强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腹针膀胱经中脘

梁 琦,李 浩,牛庆强

(1.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I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1]。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AR成为了临床难治病、常见病,且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年龄无明显倾向性[2]。主要症状为鼻部症状,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等,往往也可导致哮喘、中耳炎等相关疾病[3]。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发布的关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实践指南[4],当前其没有特别明晰、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建议医生应该以个体为主,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指南中提到可以使用鼻用激素、鼻用及口服抗组胺药物,虽然可较好的控制临床症状,但容易出现反复且难治愈。牛庆强主任医师运用腹针结合颈夹脊穴治疗AR取得良好疗效,体会如下。

1 病案资料

曹某,男,26岁,2021年9月2日诊。2016年9月突然出现鼻塞、阵发性喷嚏、流涕,清水样,量较多,眼睛痒,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给予口服药物(氯雷他定)和曲安奈德鼻喷剂,效果甚好,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后于每年春秋季时发作,自用上述药物和喷剂,诉效果并不如前可观。近2~3天复发,喷嚏、流涕,清水样,量多,眼痒,鼻塞,导致不能安稳睡眠,难以维持正常工作与生活,遂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现症见:鼻塞、喷嚏、流清涕、眼痒、睡眠差、大便稀,小便可;舌胖苔白,脉弱;既往体健。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季节性),中医诊断为鼻鼽(肺脾两虚型)。治以补脾益肺,扶助正气。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左上风湿点、左下风湿点、中脘上;其他取迎香(双)、颈夹脊穴。针刺时,先仰卧位扎腹针20min,后俯卧位扎颈夹脊穴20min。准确定位后,用75%的酒精常规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针刺气海(深刺)、下脘(深刺)、关元(深刺)、中脘(深刺)、中脘上(浅刺)、左上风湿点(中刺)、左下风湿点(中刺),双侧迎香向上斜刺,行针时运用只提插不捻转的方式。同时将神阙穴上放置一艾灸盒,使其局部产生温热的感觉,灸至皮肤红晕为宜。待前面施术完毕后,嘱患者俯卧位,准确定位颈夹脊穴(项部,第2~7颈椎棘突旁开0.5寸,一侧6穴),消毒后直刺,深度20~40mm,运用只捻转不提插的行针手法,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20min后起针。每周治疗4次,1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患者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眼痒等症状消失,疗效可。嘱咐其多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远离过敏源。2个月后随访诉未复发。

2 讨 论

AR属中医“鼻鼽”范畴,《素问·脉解》中初次出现此名,“所为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也”。李杲的《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惑论》中对该病做了解释:“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止”。《礼记·月令》中第1次出现对其病机的描述,“季秋行夏令,其国大水……民多鼽嚏”。古今医家普遍认为该病外部因素大多与气候相关,尤其是以风寒湿之邪为主,内因主归根于肺、脾、肾三脏,肾主先天,脾主后天,而肺开窍于鼻,鼻鼽虽然症状表现在肺上,但究其根本原因却在脾肾二脏。因此,机体虚损,加上外感风寒湿邪,侵犯鼻窍,邪气滞留于人体皮毛,无法排出,进入鼻腔而为嚏,这种病是虚实相结合导致的。

牛庆强认为运用腹针疗法是对传统医学治病求本观念的体现,既可以补益脏腑以加强身体素质,又可以祛风脱敏从根本上治疗AR;而针刺颈夹脊穴是西医解剖理论与中医经络理论的结合,以达到从后治鼻的效果。一者调整体,一者调局部,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减少复发。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调节脏腑失衡,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5]。中医认为,腹部既有许多经脉循行通过,又包含着蛮多重要的内脏器官,给气血向全身输送布散,以及向内联系脏腑,向外通达肢体提供了比较广的途径;另外,腹部全息影像,是腹针疗法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该影像好似一只腹部朝天,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身体各部位与人体相一对应,分布于腹壁的浅层,从而在腹部形成了多层次的神阙经络系统[6]。所以腹针疗法具有经脉分布最多、腹部脏腑最集中以及腹部全息分布的特点,具有以局部调节整体的作用。过敏性鼻炎与肺脾肾三脏息息相关,治疗以调理肺脾肾为主,同时补先天后天,调理气机。

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四穴名为引气归元方。中脘为胃之募穴,而募穴为脏腑气血深聚之所,所以其与下脘合用可起到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而且手太阴肺经循行也开始于中焦,所以还有主肺气肃降的效果。气海穴,是元气会集的地方,故气海可培补元气,固本益气[7]。关元穴在《扁鹊心书》中被认为是元阴元阳交关之所,补之可“救肾气、动真阳”,变回“胞阴胞阳而成太极循环周流不息”状态,有“阴中求阳”的意思[8]。因此,四穴联用有“以先天养后天”的效用。腹针关于针刺深度也有不同的理解,分为天、地、人三部针刺法,此四穴刺到地部,即深刺,深度为8~11分,以此来调理脏腑。腹针疗法有循经取穴、定位取穴和八廓辨证取穴三种取穴方法。中脘上穴(中脘穴上5分)是按全息理论而得,其位置正对应鼻部,刺之可治疗鼻部疾患,此穴浅刺。左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和左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则是运用八廓辨证取穴而得。左上风湿点属地,属坤卦,主脾胃;左下风湿点为天,为乾卦,主肺与大肠,与肺脾密切相关,上述两穴中刺。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具有疏风通窍的作用。早在《圣济总录·治鼻疾灸刺法》中就有针刺治疗鼻鼽的记录,“鼻鼽不利,窒涸气寒……迎香主之。”并且,现代医学表明,刺激迎香穴,能够让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得到明显的下降,抑制鼻腔整体或者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也能够让细胞膜的通透性得到下降,降低腺体的分泌量,降低炎症渗出, 抑制组胺的形成和释放,使变态反应得到一定的控制,从而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9]。所以针刺迎香穴属局部取穴,目的是加快缓解鼻部症状。

神阙穴,也就是脐,从经络学上讲,属任脉,与十二经脉相连接,通于六腑五脏。从西医学上讲,神阙穴拥有明确的血管结构,是仅且只有这一个腧穴,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膜;神阙治疗效应具有特异性的基础是神阙穴具有的血管联系和丰富微循环[10]。所以神阙对药物有很强的渗透与吸收能力,脐部皮肤的角质层可以吸收药物分子,药物分子再进入细胞间质,进一步弥散入血,最后通达全身。

《灵枢·官能》中讲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了在治疗疾病时,灸法的重要作用。艾灸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可以散寒除湿,补火助阳,可以行气化滞,使气血畅通,阳气充盛。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艾灸可发挥抗炎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中枢系统;或者又可通过调整免疫因子的表达,来减轻人体炎症反应。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艾灸重点是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进一步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同时有增强免疫应答、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阻力等作用,对AR常易伴发的哮喘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1]。所以艾灸神阙穴可作为腹针疗法的补充治疗。

“华佗夹脊穴”首度出现在《中国针灸学》中,“脊柱的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棘突正中左右各旁开5分是穴”,把其归并于经外奇穴,在后来各位医家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其被延展到颈段夹脊穴和骶段夹脊穴[12]。颈夹脊穴处于颈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与颈部的督脉之间。膀胱经有总领通身营卫的作用,同时各脏腑的俞穴都位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因此,膀胱经有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统领机体周身阳气,调节机体全身经络气血。依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理论,针刺颈夹脊穴可统筹兼顾膀胱经和督脉的效用,同时激发督脉和膀胱经的阳气,推动全身经络与脏腑气血的运行[13]。

通常所说头部为诸阳之会,位于面部中央的鼻子,自然成为了阳中之阳,所以人体全身阳气充盈则鼻功能正常[14]。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经过鼻部,督脉循行中写到“上巅,循额,至鼻柱,经素髎,水沟……”傍着额部正中线向下经鼻正中至鼻尖;足太阳膀胱经开始于眼睛的内侧缘;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其走行终于鼻翼外侧缘;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其循行开始于鼻,再往上行至鼻根部位,再循着鼻的外缘向下进入口中。所有经脉中这四条经脉和鼻的紧密相关,因此,临床上治疗AR选此四条经脉上的穴位最多。并且这四条经脉走行也都经过颈部,故而选取针刺颈夹脊穴可间接促动这四条经脉气血的运行,进一步促进鼻部症状的好转[15-16]。另一方面,针刺颈夹脊穴可以促使人体阴阳和各个脏腑往动态平衡状态发展,使人体气血和肺、脾、肾三脏功能尽快恢复,进一步祛除邪气外出,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17]。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改善鼻部供血及鼻黏膜分泌。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颈外动脉以及颈内动脉的血液供应同时影响着鼻部的血液供应。鼻黏膜的液体分泌既受交感神经的控制又受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只有在二者功能协调时,鼻黏膜分泌液才会正常。二者功能不协调时,鼻黏膜就会出现病理性的分泌液过少或过多。鼻部的交感神经的神经纤维来自于颈部交感神经节发出的颈外动脉丛和颈内动脉丛的神经纤维,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下,鼻黏膜的分泌液就会发生病理性的减少;鼻黏膜的分泌液会在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下出现病理性的增多,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纤维来源于面神经的翼腭交感神经节。研究表明,副交感神经的不间断兴奋和AR的发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鼻痒、鼻塞等鼻部症状是由于三叉神经兴奋导致的,鼻黏膜的炎性反应是面神经的副神经的功能出现障碍引发的。控制鼻黏膜腺体分泌和控制鼻黏膜感觉的神经分别受面神经中枢的副神经核和三叉神经中枢的感觉神经纤维的影响。椎基底动脉和椎前动脉提供了面神经中枢和三叉神经中枢的主要的血液供应,两条椎动脉相汇合而形成基底动脉,因此椎动脉的血流通畅于否直接影响着两组中枢血液的供应。当颈部的肌肉出现问题时,最先影响的颈椎的椎体,当颈部整个肌肉群的损伤牵扯了椎体,使得椎体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移位,进一步牵扯刺激到颈动脉,最终影响其血液供应。颈动脉的血流出现问题,则与其密切相关的面神经中枢和三叉神经中枢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供血和供氧障碍,当神经中枢处于缺血缺氧的状况下时,其神经的兴奋性就会升高,神经中枢的兴奋就会及时传到鼻部组织中的鼻黏膜和腺体(与鼻炎相关),副交感神经出现不间断的兴奋时,鼻黏膜细胞和腺体就会大量增生,从而不断分泌粘液[18]。研究指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改善肌肉的弹性,拉拽椎体恢复原位,减轻椎动脉的受到牵扯和挤压,保持其血流通畅,改善其供氧供血不足,从而改善大脑的供血,可治疗各种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有关疾病[19]。所以,在治疗AR时,选择颈夹脊穴有很重要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依据。

腹针和颈夹脊穴相结合治疗AR,既是扶助正气,改善症状,标本同治的体现,又是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相融会贯通治疗疾病的体现。

猜你喜欢

腹针膀胱经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