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游戏伦理共同体 促进幼儿道德生成
2022-03-15袁扬
袁 扬
知、情、意、行是幼儿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道德培养不能停留于说教,尤其在幼儿学段,幼儿对“对”与“错”缺乏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实践教育哲学认为:“一切真实的教育都直接或间接发生于实践场域中,都是经由实践、为了实践、属于实践的。”德育渗透要注重方法,对接幼儿的生活需要,而游戏活动正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渗透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帮助幼儿从游戏体验中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游戏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整合性等特点,将抽象、无形的德育内容转化为具体、外显的游戏规则和方法,无疑为幼儿感知德育、领会道德规范创造了条件。
一、游戏伦理共同体的构建意义
(一)游戏活动是德育渗透的天然途径
幼儿生活里,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游戏融入教育实践活动,能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收获友谊。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并与游戏目标结合起来。游戏绝非单纯的玩,而是具有德育指向性。比如,幼儿爱玩水、玩泥巴,在戏水、捏泥、爬树等实践中,幼儿能感知自然界,增进与自然相处的意识,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同样,在游戏设计中,需要每个幼儿都遵守规则。游戏中的规则参照了社会公德及规范,既保障了游戏的有序开展,又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增长规则意识,自觉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习惯。同样,游戏活动中,幼儿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游戏的社会性,体验不同角色的分配,选择与之对应的义务、责任和生活情境。幼儿可以在不同角色中,增强自我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游戏活动伴随人的终生发展
从幼儿出生到成长的每个阶段,游戏都会伴随左右。幼儿阶段,游戏活动自然、快乐、趣味,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遵守各个角色的使命,完成游戏活动,从中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游戏中,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与冲突必不可少,这有助于幼儿发现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合作中还能收获道德认知和情感,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规范。同时,游戏的方式又体现了幼儿的兴趣、爱好,每个幼儿在成长中都可以从游戏中发现乐趣,游戏也成为放松心灵、宣泄情绪、愉悦身心的良好途径。道德教育要关注幼儿内在品质的养成。幼儿游戏中,个体与集体、自我与他人间的道德规范,能让幼儿体会竞争、合作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生成,一些幼儿知而不行,教师可以依托游戏实践活动,将所知与所做对接起来,促进知行合一。
二、依托游戏伦理共同体促进幼儿道德生成
(一)树立道德认知,贯穿于游戏活动中
学习道德知识对于幼儿而言抽象而枯燥。幼儿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不足,也很难将道德认知内化于心。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赋游戏以德育认知,让幼儿在游戏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建构自我道德观念。
1.德育认知在润物无声中滋养幼儿心灵
以说教的方式将单纯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灌输给幼儿实则是低效的,幼儿的反抗意识很强,理解不了也认识不到所谓的道德认知,更难以内化到言行中。教育幼儿,增强幼儿的德育认知不能寄希望于说教,可以通过榜样的方式,在游戏体验中为幼儿指明学习的规范。教师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将德育认知、规范以游戏规则的方式展示出来,幼儿虽然不懂道德认知,却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明白如何做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幼儿游戏来源于生活,贴近幼儿的心智需要,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梳理和提炼隐藏其中的德育原型,让幼儿慢慢体认和理解。游戏规则侧面彰显了社会公共道德与规范,这些规则幼儿很快能认识并理解,给予幼儿更好的伦理启蒙。比如,在游戏材料分配时,教师告知幼儿:游戏中不能将玩具材料扔向玩伴、不能抢夺他人的玩具、不能破坏玩具;游戏结束后要将玩具归位,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帮同伴整理玩具。这些规则中渗透了“幼儿要自我控制、要自律,不能伤害他人,不能破坏公物,要主动帮助他人”等德育认知。教师多次强调游戏规则,幼儿会慢慢理解游戏规则的含义,并在游戏中做到遵守规则。同样,在游戏中,幼儿间的争执、矛盾不可避免,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规则化解矛盾,帮助幼儿正确地对待冲突。如此,规则意识在幼儿的脑海中逐渐形成。
2.德育认知在对话交流中慢慢领会
游戏规则为幼儿认识道德规范指明了方向。游戏活动中,师幼之间、幼幼之间,还要通过良好的对话方式,增进双方的交流,让幼儿逐步明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游戏规则为幼儿设定了基本规范和约束条件。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幼儿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及时表扬符合规范的行为,引导更多幼儿学习榜样;指正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让其他幼儿也规避不当行为。教师在对话交流中要做到三点:一是平等对话,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用心聆听幼儿的想法,积极应对幼儿的请求;二是创生性对话,教师作为游戏支持者,要鼓励幼儿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游戏的体验,师幼间的有效交流能帮助双方领悟游戏的智慧,促进幼儿游戏经验的获得;三是开放性对话,师幼对话要真诚表达,教师在说话时,要基于幼儿道德认知,将抽象的德育规范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德育的指向性。同时,教师要启发幼儿展开哲理思维,引领幼儿探索游戏,在游戏中与自我对话,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比如,一些幼儿在游戏中不喜欢与他人分享,在与同伴交流时没有礼貌,会抢夺别人的玩具。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单纯斥责,而是要调整对话的态度。游戏中,玩具是大家共享的,如果想玩同伴的玩具,可以有很多途径,如求助老师,由老师帮忙;求助同伴,真诚互换玩具;互相商量,轮流交换玩具等。拒绝不文明的行为,让幼儿认识到“人人都要做个文明的孩子”。
(二)注重角色体验,发展道德情感
情感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形成的相应态度和情感。幼儿游戏活动可以设置不同的游戏情境,融入不同的情感,或悲伤、或失望、或愤怒等,这些情感刺激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情绪感知力。幼儿的身心发展往往与其情绪体验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提高幼儿道德认知水平。
1.从多样化游戏情境中感知不同情感
幼儿游戏与德育的融合并非单纯德育认知言语的输出,而是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获得丰富的道德情感。德育认知与情感的互联,更能激发幼儿良好道德言行的生成。游戏活动具有实践性,幼儿参与游戏体验,能在游戏中产生多种情感。比如,幼儿自主、独立地完成游戏任务,内心会获得成就感、自豪感;未能完成游戏任务,内心会产生挫败感;与同伴合作默契时,能获得愉悦感;与同伴合作不快时,会产生愤怒感等。事实上,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幼儿对不同事态、不同情境的情感感知。例如,捏泥巴游戏中,教师就地取材,有泥土、有水,由幼儿自己动手和泥、动手加工不同的泥巴造型。尽管并未明确幼儿间的合作,但很多幼儿都能边看边做,积极、愉快、主动地和泥、动手捏泥,尝试制作不同造型的泥人、房子等。在动手实践中,幼儿体验到了劳动的愉悦感,更能促进幼儿产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格。同时,游戏活动少不了幼儿间的合作与互动,在捏泥人实践中,幼儿会与同伴交流,相互帮助,掌握正确的和泥方法;相互关爱,主动分享捏泥人的方法,在劳动中学会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游戏活动带来的幸福感,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提升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
2.在游戏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
教师要让幼儿在德育与游戏的融合中获得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很容易出现言行不一致的问题。教育者要明确,幼儿从游戏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这些情感与幼儿自身情感共鸣,才能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的游戏体验,能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的情感。比如,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担任具体的角色,在角色中体验不同的职业,感知不同身份的职责。在“娃娃家”角色游戏中,有的幼儿扮演“家长”,要照顾“孩子”;有的幼儿扮演“孩子”,要听“家长”的话,要敬爱“家长”。在超市购物角色游戏中,“营业员”角色要热情,要明确服务态度,主动为“顾客”服务;“顾客”角色要尊重“营业员”,要平等对话。角色体验能让幼儿深入感知不同职业、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情感,将这些情感与具体的情境联结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内化。教师在游戏组织中也要重视鼓励、启发和激励,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心境。绘本游戏中,幼儿要理解故事情节,认识绘本中的人物,在进行角色表演时,自觉建立自我情感与故事人物情感的关联,从中体会到热情、友好、爱与憎等不同的道德情感。另外,在同伴互助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密切合作,增进幼儿间的理解、信任,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幼儿在游戏道德情感感知中,将之逐步外化,实现了良好道德行为的自我规范。
(三)抓住游戏德育契机,发展幼儿意志品质
1.在不同状况下发展幼儿道德意志力
心理学上将道德意志力解释为个体自愿自发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精神力量,如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主动分享给同伴;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分享给他人;玩完玩具后主动收拾和整理等。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不同状况,相机融入道德教育。如一些游戏因难度过大,幼儿中断游戏;一些游戏因同伴不合作或合作不默契产生争执;一些游戏结果失败,带来消极情绪;一些游戏因材料不足而产生争抢、推搡等不良行为等。这些时机,都应该介入道德教育,让幼儿了解自我与同伴,明晰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让幼儿在不同状况中获得道德意志力。
2.依托游戏评价增强幼儿道德意志力
游戏评价要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教师在游戏实施中,要根据幼儿个体实际,巧用评价,激发幼儿的道德意志力。教师要构建民主、自由、和谐、快乐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要学会倾听,指导幼儿学会自我表达、相互交流,调整游戏进程。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评价,一方面鼓励积极、健康的言行,让更多幼儿自觉规范自我;另一方面树立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其他幼儿向善、从善,增强幼儿道德的言行表现。
总之,幼儿游戏与德育的互融、互促,要抓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在认知与实践中,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构筑游戏伦理共同体,让每个幼儿在合作、分享、互助中践行道德伦理规范,养成健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