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2022-03-15李建明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育文本课文

李建明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德育的“度”,很多时候过于强调课文中心思想,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等,把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的“政治课”,这样的教学只会磨灭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还有部分教师落实德育方法单一,习惯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向学生阐述课文道理,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感悟课文中的人生道理,难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针对现状,本文提出了德育渗透的原则,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教育同仁起到参考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

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得不够充足,虽然编者在现行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德育内容,但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所欠缺,不能精准地找到课本中德育素材的“切入点”,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梳理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会把重点放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重视对单元教学目标、内容的解读,轻视了对德育资源的挖掘,如此就造成语文课上的德育工作不到位。

(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成绩

现阶段,在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受应试思想束缚,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秉持着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想。课上一味地向学生讲授课文中的字词、表达手法等知识,并未形成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很少主动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忽视了小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方面的变化。对于教师,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绩效考核的结果,这导致了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忽略其他方面的培养。

(三)教师自身德育意识淡薄

有部分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觉得德育是思政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学科教师没必要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实施德育,认为自己只要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就好。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了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从而阻碍了小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德育渗透经验,很难找到语文教材和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因此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原则

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奠基期,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在语文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必要的德育元素,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态度,这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但要注意的是,在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时,教师必须遵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课文中优秀精神品质对学生的熏染作用,使他们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形成情感共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价值观,而不是生硬地灌输式教育。只有将德育内容和课文内容相匹配,才能使育人思想根植学生心田。

(二)以小见大、联系生活的原则

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文中典型的事例加以运用,同时与本班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经验建构文本、分析文中的细微情感和优良品质,这样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所以教师要秉持以小见大、联系生活的原则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细小举动,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让他们梳理正确的思想认知,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巧借材料、融德于文的原则

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向学生传授道理的文章,教师要借助课文对学生实施德育,把德育融入到课文中,使学生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巧借材料、融德于文的原则开展德育,挖掘文本材料中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在把握课文浅层内容的基础上剖析其中的道德情感,实现学用相长,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知识、道德情感的综合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一)民族精神教育

通过对现行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发现有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民族精神,这是对学生渗透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是坚定学生爱国信念的重要指引。因此,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对民族精神的挖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形成民族自信,让学生树立与之统一的民族理想。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讨论和分析,让他们挖掘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在此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内心动力,从而促进其民族意识的崛起与强化。

(二)理想信念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识字、课文阅读、习作以及口语交际等多个板块。小学六年级共有12 册课本,其中有许多蕴含着理想信念的课文,教师要借助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在内心树立坚定理想,认识到学习在小学生涯乃至一生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其学习、生活态度。理想信念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道德行为教育

语文教材中凸显道德品质的文章有上百篇,内容涉及到礼貌待人、乐于助人、懂得感恩、勤俭节约等。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领学生反思过去,将文中正确的道德知识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道德标准。课本中包含的丰富道德素材,教师要深度挖掘,并利用课本资源引领学生成为道德风向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紧扣文本题眼,开启学生情感共鸣

题眼是一篇课文的重心,通过简洁的语言点明整篇课文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在学习课文时,对题眼的正确解读,是抓住问题焦点、主题核心的关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题眼,能使他们迅速破题,抓准问题突破口,有助于进行德育渗透,从题目入手开启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主题情绪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题目,说一说春节的习俗和礼仪,有的学生发现在宋元之后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已经成为民间礼俗,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课堂上学生相互分享、讨论,在相互交流中深化对春节礼俗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节的意义,如意味着春节期间离家在外的游子会不远千里赶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春晚,一起包饺子,在分析题眼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韵味,从而形成对本民族节日的热爱和认同。

(二)抓住关键词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要想促进智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教师在向学生传输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培养。要引领学生在分析文中关键词句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愿。进一步剖析文本内涵,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课文传达的情感,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围绕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充分激活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引领学生对文中描绘场景的词句进行分析,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并对自己熟知的家乡进行描述。师:“同学们再次品读第一段,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发现花园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学生立刻被这一场景吸引,纷纷描绘着自家的园子:“我奶奶家也有这样的园子,有小猫花花,爷爷还养了很多小鱼 。”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他们动笔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还有熟悉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精神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英雄事迹的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加以分析,让他们在了解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英雄身上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的品质,使学生受到深刻浸润,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教师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引领学生挖掘英雄身上的大无畏精神,在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品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阅读《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尝试用自己的语文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揪填了几揪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特点和态度——严谨认真、重视绿化,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促进德育的有效渗透。再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詹天佑大力主持下,技术人员共同建造京张铁路的故事,“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文中传递了詹天佑在政治背景黑暗的情况下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素材。在组织阅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直观的人字形铁路图画情境,促进学生对文中画面的直观理解。教师还播放了隧道施工的示意图,让学生掌握隧道开凿、施工的过程,促进学生对隧道开凿过程有深入感知,让他们体会工程师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使他们学习詹天佑的科学精神。

(四)挖掘文本情感,进行爱国信念培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这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阅读进行德育渗透,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使他们了解课文要传递的态度,同时分析其凸显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迸发出爱国之情,实现对爱国信念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鼓励学生思考:1.战士是如何把敌军一次次击退的?2.你觉得在英勇抗敌的过程中,描写五壮士的词汇哪些词用得好?让学生细致分析文中对壮士的描写,如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等词语。这些词凸显了战士怎样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阅读文中的词句感受到五壮士不怕牺牲、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可以舍生忘死地掩护主力转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挖掘文本情感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五壮士的决心和他们的爱国精神,从而实现爱国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充分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情感需求组织教学。要加强对德育渗透的重视,对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全面、深度的挖掘,寻求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渗透。要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指引和教育,开启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德育文本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