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2022-03-15戴玮
戴 玮
一、提炼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应围绕课标要求,设计出导向作用明显的三维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提高其德育素质和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依托教材内容而展开,因此,挖掘教材内部的德育元素十分重要。每册音乐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师用书、伴奏曲和教学光盘,还有和音乐教育理论相关的书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上述资源。教材编写在单元内容设置方面具有特定结构,每个年级有两本教材,一本教材内部含有六个单元,各单元都有整体标题,具体内容如下:一是表现与实践,包括演唱和演奏;二是感受与欣赏;三是活动与创造,包括音乐沙龙和爱乐驿站。完成一个单元的演唱和演奏学习,聆听与欣赏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音乐沙龙,快速了解本单元重点音乐知识,梳理巩固,在“爱乐驿站”环节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活动,拓展延伸相关课外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应用。
教师深度挖掘教材,才能明确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寻找其中的隐性教学目标和显性教学目标。其中,显性目标通过各单元标题呈现,相对容易,隐性目标则要结合学生实况和音乐教材内容,将二者纵向对比,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以其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最终目标。
各单元主题经由专家精心提炼和精心安排,其中的音乐技能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与中学生发展规律及德育规律相符,其中不但含有国外作品,还有大量民族音乐,音乐类型十分丰富,因此可以作为德育目标设定的显性素材。
德育素质培养过程中,隐性素材的挖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显性目标,挖掘音乐作品隐性德育元素,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音乐教材主题具有重复性特点,有祖国、京剧、妈妈的爱等内容,所以要教师将上述元素加以串联,合理设定德育目标。
例如,在“京剧”单元内容新知讲授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想以往所学作品,在导入阶段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比新知,获得学习感悟。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侧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等内容,围绕作品体验德育元素,全面整合设计教学目标。
二、保证目标设定的明确性
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是保证目标可实施性的重要基础,同样,明确的目标是判断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目标设计环节应该保证具体性,主要指的是按照课标、德育等方面的要求,对教学目标有大致的把握。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内容,指导和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成效,检验学生学习后有哪些收获,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保证目标设定在课堂上可实施性较高。
比如,《彩云追月》这节课教学之前,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演唱技巧,使用连贯和圆润的声音完成歌曲的演唱”,最好不使用“提高演唱水平”这样的描述,也不要出现“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爱国热情”这样的陈述,因为上述目标的设定具有“模糊”之感,难以真正检测学生在音乐课上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实际演唱水平是怎样的等。同时,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可能只涉及某一类教学目标,还要通过课后检测才能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若单纯将教学目标描述成审美能力也过于宽泛。因此,只有教师明确选择教学目标,才能以此目标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目标设定语言描述方面,应该选择切合实际并较为合理的描述,让目标设定更为具体。
三、合理设定情感态度目标
音乐课堂中,无论是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包含德育元素,部分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内容较为明显,比如《听妈妈的话》歌颂母爱,《龙的传人》歌颂爱国情,而部分作品中的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因此,为了达到德育目标,还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寻找合理的价值观目标。梳理教材内容,可以将德育素养目标进行分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人生态度乐观奋进。部分音乐作品具有欢快的旋律,有助于学生乐观态度的形成。例如《青春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音乐作品,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音乐节奏和音乐情绪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热爱家乡和祖国。教材中无论是爱国作品还是歌颂家乡的作品,内容数量都相对较多,热爱家乡的作品有《无锡景》《大海啊,故乡》等,热爱祖国的作品有《爱我中华》《在灿烂阳光下》等,以上歌曲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能带给人浓厚的眷恋情感,可以利用上述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其热爱祖国之情。教学此类作品时,课堂上无须教师过多引导,学生也能通过作品特点,感受其中爱国和爱家乡的情感,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第三,热爱生活和劳动。教材中《赶圩归来啊哩哩》《川江船夫号子》等音乐作品,都是基于音乐历史和文化创作而成,学生聆听作品时既可以体会歌曲创作背景,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把握作品力度和节奏,特别是歌曲的歌词,有助于学生热爱劳动和生活情感的培养。
第四,集体主义精神。教材中的《瑶族舞曲》《嘎达梅林》等作品中,都可以寻找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曲式结构和长短调等内容,学生能在领悟民族音乐特点的同时了解民族信仰和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服饰文化等知识,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第五,传统文化内容。《紫竹调》和《彩云追月》等音乐作品属于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作品演奏应用的乐器不同,曲式和调式也各有不同,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第六,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樱花》和《桑塔露琪亚》等作品,能让学生了解他国音乐特色,开阔视野,意识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点。
四、关注教学过程方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主要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模仿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素养。因此,音乐教学过程要选择丰富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教师应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当前网络发展迅速,多媒体的应用能为学生带来更强烈的视听感受,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学习环境,展示音乐作品,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歌曲的内涵。例如,讲授《黄河船夫曲》时,通过呈现音乐创作年代的视频内容,让学生体会黄河船夫们与惊涛海浪搏斗的情境,他们面对险恶境地时依然坦然地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教师通过如今生活条件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在喊号子时也会更有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爱生活、爱劳动的素养。再如,《军民大生产》教学中,身处当今时代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音乐描述时代人们生活的难处,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再现当时的年代场景,让学生观看视频,体会人们吃不上饭又必须参加大生产劳动的紧迫感,这样学生能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助于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等德育品质的培养。
其次,运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师通过合作演奏、合作演唱、合作完成音乐剧表演等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还可以运用舞台剧形式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学生参与合作活动时,能与他人相互配合,在合作氛围内与他人进行交流,体会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还能聆听、尊重他人观点,掌握和他人交往的方法,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最后,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音乐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进而形成特定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支持下,带领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演绎作品,感受音乐风格,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的熏陶,自觉接受德育熏陶,完成德育素养的教育目标。
五、目标分类根据层次指导
根据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认德育目标层次的划分:
首先,情感态度目标方面,音乐是对中学生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学科,教师通过学生较为喜爱的方式提升其素养,情感态度是首要目标。从高到低划分为五个层次,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层,接受,包括学生能够察觉、愿意接受、有选择性地注意几个方面;第二层,反应,包括默认反应、愿意反应和满意反应;第三层,价值评价,包括价值接受、价值偏好、价值信奉;第四层,组织,包括价值概念化、价值体系组织;第五层,价值复合体的形成,包括性格化、泛化心等。学生对音乐产生的情感态度,主要表现在其学习以后的行为、情感各方面发生的改变。学生音乐情感同样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为被动接受,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后,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或者能将音乐作品内部的德育元素总结出来,产生情感行为;第二为主动反应,主要指的是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活动获得主体方面的满足,认可音乐作品为自身带来的思想方面和品德方面的波动,并且自愿跟随;第三,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及其中富含的德育元素表现出认同、支持或喜欢;第四,学生能内化所学思想,并将其归入自己的人格结构中,将其转变为价值观;第五,个性化,主要是学生形成的德育素养,具体包括热爱、坚持等。教学实例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分层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设定,比如讲授富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歌曲的过程中,初级层次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学生能跟随教师获得学习体验,当学生能感受到歌曲的内涵时,能体会歌曲传达的情绪,并且形成认同感,结合自身对家乡或祖国的热爱之情,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的德育目标。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次划分,可以为学生组织合作、探究、模仿等类型活动。以合作活动为例,选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如演奏乐器、演唱歌曲等,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师生合作阶段,若学生表现不佳,教师可以适当辅助,帮助学生完成作品。课堂上还可以利用人机合作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唱的过程伴奏或者配乐。发挥学科融合的教育价值,挖掘其他学科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最后,在知识技能层次划分方面,重点从“知道”“领会”和“运用”的目标层次划分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音乐要素,了解演唱分类的方法,体会曲式结构等;学习后能领会作品内涵的德育元素和情感变化;运用属于高层次的能力目标,指的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后,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创编乐句。
总之,音乐课标中明确了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因此,德育视域下,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教材出发,合理设定情感态度目标,合理设定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教学目标,适当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达到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求,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高效渗透德育知识,提升中学生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