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2-03-15倪菲
倪 菲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渗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占选编内容的30%左右,比之前版本有较大提升。古诗词自身就包含众多传统文化要素,是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的资源。教师可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格修养与社会关爱意识,优化其道德品质。
一、教学目标中增加爱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提升爱国情怀的目标。正是因为爱国志士的努力,中华民族才得以进步,变得更加富强与独立。如《己亥杂诗》中,民族还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有有识之士发现社会中的不良局面,希望进行一场变革;再如《塞下曲》中描述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中华民族的战士都能以满腔热血,勇往直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将诗词中的爱国之情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让其在感受祖国富强的同时,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二)学习古诗词中的榜样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真善美,从古诗词的学习中找寻做人的真谛。例如《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诗句描写出了自然的绮丽之景,深入分析,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湖阴先生高尚人品的尊敬与对生活的热爱;再如《山居秋暝》表达了作者的洁身自爱与雅致纯朴。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从古诗词的意象中,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并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反思自身的不足,挖掘身边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真善美的品质”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学会爱己及人
当今小学中也有校园暴力事件,很多小学生经历过或看到过校园暴力,他们都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甚至无意间还会伤害到他人。小学生本性还很纯真,产生问题多是在思想、行为上,如果教师或家长不能及时教育指导,后果将很严重。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如《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分别描述了春天中的江南美景和对友人的想念,希望通过此类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心怀天下。
二、分学段更新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注重情趣与韵律
一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期,要注重其对韵律美的体会。学生刚接触古诗词,不能直接领悟古诗词中的深刻含义,所以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吟诵古诗词。白居易的古诗词通俗易懂,他每次创作完古诗词后,都会为自己未读过书的老母亲诵读,在得到母亲的认可后才算创作成功。如《忆江南》《池上》等古诗词都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学生阅读时就像在唱儿歌,能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教师可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教师示范阅读后,让学生自主诵读,感受古诗词的情趣。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只有领读,而是要增加游戏、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到适合的语调与情绪,并运用吟唱的方法,加深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
(二)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注重初步感悟
三四年级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学生可自主尝试疏通大意,无须每个汉字都翻译,否则会影响之后的诗情感悟学习。因此,第二阶段要在学生了解古诗词韵律的基础上进行详尽教学,教学不宜细抠汉字,否则将词句拆开教学会割裂古诗词的整体韵味,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师可以将古诗词内容编著成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初步感悟古诗词。如《赠汪伦》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古诗词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表演李白与汪伦分别的场景,在此学生可加入自己的想法,通过表演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增强社会关爱情感。
(三)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注重意境的品读
五六年级的古诗词学习重点,往往通过诗人的思想情感,认真推敲与揣摩字、词,从而突破对古诗词的理解。经历前两学段的古诗词积累,本阶段学生的学习就要探索意象,寻求古诗词的点睛之笔,探寻整首诗词的绝妙之处。例如《墨梅》古诗词中的“清气”为关键词,既表现了梅的灵魂,又体现了人的志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个词入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在理解词语“清气”的基础上,学习高尚的人格修养,进而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古诗词的品读要从中心词、句入手,整体赏析其意境,体会其中表达的传统文化,如爱国之情、人格修养、社会关爱等内容。例如《清平乐》教学片段为:语文课上,教师说:“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美术课,请你认真倾听,然后将我说的场景画下来。”接着描绘《清平乐》中的场景,让学生绘画。教师借助语言媒介与多媒体,引导学生慢慢融入诗词美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古诗词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要注重要素的挖掘。例如《游山西村》教学中,先分析题目,其中的“山西”与现在的山西不同,而是浙江绍兴镜湖三山乡的西面。教师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分,避免学生混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变化与繁荣,提升爱国情感。再如《西江月》《清平乐》等是词牌名,教师在第一次讲解前,须先向学生介绍词与诗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丰富的格式。加上诗词中的“月”“兰”“竹”“雁”等作为意象词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探究古人的情怀、品质与心境。
古诗词《游子吟》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爱元素,古诗词中的“草”指忘忧草,就是现在人们食用的黄花菜,但是在古代,“草”还可以比喻母亲,所以母亲的住所还可称为“萱草堂”。《游子吟》中曾两次提到“萱草”,教师让学生通过感知萱草对游子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进而提升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又如《乞巧》教学中,教师从现代与古代乞巧节的比较入手,即古代乞巧节,人们会进行祈福仪式,如女孩子会通过织布、穿七孔针等活动祈求婚姻的美满。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可能会将中国传统七夕节与外国情人节混为一谈,认为七夕节就是情侣约会的日子,很少记得乞巧的传统。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开始对乞巧有全面的认知,如晚上对月穿针、白天吃巧果、喜蛛织网则表示乞巧成功等。2016 年5月20 日,中国将七夕节收录为中华文化遗产,可见很多传统风俗不是故步自封,其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融入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小学生多了解传统文化的由来与变迁,提升爱国热情。
还有很多爱国类的古诗词,如《示儿》《出塞》《从军行》等的课堂教学中,除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要结合当时的年代,带领学生了解战争与因为战乱导致国家灭亡的情境,以当时的人物事迹、战争等作为讲述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另外,还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升国旗、看阅兵仪式等,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并将古诗词学习与现代情境相融合。
基于此,教师要多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从中挑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诵读诗词体会其中文化内涵
诵读经典古诗词能带给人美好的享受,同时,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才能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思考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诵读过程应该注意节奏的把握,将诗句读通。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写作背景完成古诗词诵读,整体感知古诗词中的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通,若学生遇到难读的字词,可以利用拼音完成诵读,或者要求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诵读,纠正字音,保证诵读过程字正腔圆。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当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诵读节奏、语气运用方法等,从而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教师泛读后,要着重强调古诗词中的难认字和多音字等,要求学生使用“开火车”的方式读古诗词,保证将诗句读通顺。
古诗词押韵考究、对仗工整,在诗句的朗读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语言蕴含的韵律之美,学生诵读时也会朗朗上口。在教师范读阶段,还要把握好诗句情感和节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范读划分古诗词节奏,体会诗句美感。比如《咏柳》这首诗中,贺知章展现了春柳的勃勃生机,将柳枝比喻为绿色的丝带,又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赞颂。整首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巧妙,语言轻快简洁,学生反复诵读后,能对其中的节奏之美有更深刻的体会。
学生还可以通过注解了解诗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根据注释完成古诗词的翻译,了解古诗词的含义。学生在朗读古诗词前,要全面阅读注释内容,这样在朗读阶段才能有效利用注释联想古诗词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若学生难以独立自主地理解古诗词,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根据诗句联想画面,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境。
通常课文中给出注释的字词在古诗词中都能传达出较为重要的信息,因此,分析注释有助于学生把握诗句要点。同样,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隐含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词中,部分学生根据标题给出的时间就能联想到重阳节,还能自主查找出与重阳节有关的习俗,比如登高、佩茱萸等,这样的自主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诗题有很大帮助,能从古诗词中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讲究巧妙用字,教师利用古诗词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古诗词虽然内容短小,但富含文化价值,具有深远的意蕴,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古诗词阅读兴趣,想象古诗词的创作情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大胆联想,读出古诗词蕴含的情感。诵读诗词既要做到节奏合理,又要做到读音准确,将古诗词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学生要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才能感受到诗词语言的优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倾注自身的情感。虽然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较为困难,但教师为学生播放古诗词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在信息化情境中,学生能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在脑海中构思诗词画面,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诵读古诗词,深度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词意境,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与传统文化进行思想的碰撞,相互交流,积累文化知识。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薄。教育领域虽然重视课堂中传统文化的落实,但实际教学融入效果并不明显。教师要通过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