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养家国情怀 培养国家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2022-03-15单佩佩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感家国祖国

单佩佩

林则徐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认同教育要将国家和民族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意识。家国意识是语文人文教育的主题之一,落实立德树人,要强调语文学科的育人特点,让优秀的道德传统浸润学生的心灵。山东大学教授温儒敏在对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中提出:“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不是在教学中显示德育标签,而是挖掘语文中的人文要素,包括革命传统教育,从语言文字运用和学习中化育学生。”

一、依托语文教材体会家国情怀

(一)从壮美山河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热情

祖国山河壮丽,自然风光迷人。教师要从教材中选取关于祖国自然风光的描写,让学生身临其境,油然而生对祖国的敬意。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从歌谣《祖国多么宽广》中,让学生认识辽阔的祖国大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同样,对祖国山河的描写,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诗词。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断”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天门山的险峻山势犹如大斧砍断山脉一般,汹涌的楚江之水奔涌向前。再如《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将洞庭湖平静的湖水描写成一面镜子。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让学生欣赏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的祖国风光,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又如读《黄山奇石》,描写黄山的石头,从其秀美的山石中,领略黄山之“奇”,读《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章,从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事物的审美心境。

(二)从传统文化中激发学生对家国的崇敬之情

在语文与德育融合中,教师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灿烂文化,丰盈学生的精神文化情操。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优秀传统,如语言、文学、艺术、民俗等文化,教师要让学生从中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古代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比较大,如古诗词、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可以从这些趣味的文化中,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例如,读《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自然的入微处进行观察,凝聚了诗人的哲思;读《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读《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等寓言故事,以简洁生动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帮助学生体悟寓意内涵,增长学生的才识和眼界。家国意识的培养,还可以让学生从历史文物古迹中感知丰富的艺术价值。如读《赵州桥》,该文从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入手,向我们展示了赵州桥的外形和特点,尤其是其独具特色的设计方式,既节省材料,又能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读《难忘的泼水节》,该文展现了傣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传统民俗活动,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知识,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读《端午粽》,围绕端午粽,让学生自己介绍粽子的食材、味道、花样,体会浓郁的亲情,感受乡情文化,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从先辈革命精神中感悟可敬的优秀品质

教材中,与革命精神相关的选文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要从这些革命事迹中,让学生认识到爱家、爱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在解读先辈的革命精神时,要联系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些可亲可敬的先辈,为学生感悟爱国情怀提供了精神营养。读《小英雄雨来》,年纪与学生相仿的雨来,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与侵略者做斗争,成功掩护革命干部转移。从雨来的事迹中,让学生认识“有志不在年高”,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文中写道“一滴一滴地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将“鲜血”与“爱国”联结起来,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的坚强信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再如,读《梅兰芳蓄须》,梅兰芳为了抵制日本拒绝登台演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不惜放弃演出机会,即便生活窘迫,也毫不动摇民族气节。学生从梅兰芳的行动中,能够感受到一位爱国艺术家的初心,从中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读《狼牙山五壮士》时,文中一个“走”字铿锵有力,体现了班长的坚定、果敢、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学生从中感悟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

二、由家国情怀延伸到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路径

(一)崇尚国家领袖人物,增进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感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主体、政治制度及政治意识形态等内容。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政治领袖人物的选文,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提升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主要讲述毛泽东为沙洲坝人民打井,解决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体现了政治领袖一心为人民的无私精神和革命情怀。同样,在学习《开国大典》时,当毛泽东站在主席台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时,百姓高呼“毛主席万岁”,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人民群众无比激动的心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主要讲述了周恩来青年时期,看到祖国被列强侵占、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事实后,内心产生了极大愤慨,由此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青年周恩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树立了中华复兴伟大目标,彰显了爱国之心。由此,让学生学习周恩来,以家国为己任,树立报国理想,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邓小平爷爷植树》主要描写了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寄寓祖国繁荣昌盛;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亲手种下高山榕,展现南国的美丽图画,并寄语广大青少年,要将“植树绿化世世代代传下去”,从中体现了邓小平亲民爱民的伟大形象。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学生文化认同

每个中华儿女都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感。语文教学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学习《端午粽》时,让学生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知识,从纪念屈原的典故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力;《剃头大师》为我们展示了中华医学文化“中药”与中医,凝练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中药材的经验结晶,体现了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时,从中提炼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人民的服饰文化,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读《赵州桥》时,从中提炼中国桥梁文化,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让学生从中了解古代桥梁建筑的悠久历史,提升学生对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还有中国的灯笼、对联、青铜器、年画等,从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中,让学生体味美好的寓意。在精神文化传统中,还有读书观、仁爱观、学习观、自强观、诚信观等。读《论语》《礼记》《荀子》等著作,了解其优秀的道德主张,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如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学问要勤学好问;孟子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让学生懂得“仁”“礼”的道理;荀子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让学生明白言谈举止要有善心、存善念等。读《朱德的扁担》,让学生感受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担当品格;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让学生从中体认忠于革命、投身革命的伟大信仰;读《金色的鱼钩》时,从对“班长”的描述中,让学生体认“舍己奉公”的精神。读《草原》时,“大家的语言不通,心可是一样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从各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故事中,让学生体认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让学生体认民族团结与互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

(三)感悟中国历史经典,增强学生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感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肯定与认可,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思想根基。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课文是开展学生历史认同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红军长征、南泥湾开荒、开国大典等历史事件;蔡伦、李时珍、孙中山、毛泽东、朱德、雷锋、黄继光、梅兰芳等历史人物等,从中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增强历史认同。《纸的发明》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蔡伦改造了造纸术。此外,还有中医大家李时珍,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等伟大人物。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涌现了无数爱国英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对外,争国权;对内,惩国贼,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历史认同。为了赢得国家主权,革命先烈开启长征,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沙土集战役等事件。读《冀中的地道战》,了解不同的抗战方式,展现了冀中人民的革命智慧以及面对敌人,斗智斗勇的大无畏革命气概。读《不懂就要问》,从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中,增强学生的质疑品质;读《我不能失信》,从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中,让学生体认诚信的意义,增强学生信守诺言的高贵品质。还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黄继光为战争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等。从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崇敬。

(四)明晰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身份认同

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归属意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与公民身份认同相关的课文,让学生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如读《我是中国人》时,让学生从小明确自己的家国身份,树立爱家爱国意识。在口语交际方面,关于《我们与环境》的主题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制作《保护环境小建议》,张贴在学校、社区等公告栏,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了解集体生活,培养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开展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自己找素材,表达对祖国的情感。以《我的中国心》《祖国在我心中》等文艺歌曲学唱活动,让学生将自我与家国联系起来。学习《升国旗》,带领学生描述自己对“国旗”的认识,结合每周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感知国旗的意义。五星红旗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向心力,每周升旗,让学生从中感受庄严而神圣的国旗礼,增强学生对国旗的崇敬感、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

国家认同感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直观、深切体会家国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课文,梳理和彰显家国情感的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融入和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国家认同感。

猜你喜欢

认同感家国祖国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家国两相依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