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022-03-15杨广忠
杨广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初中生良好价值观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着积极作用。当前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技术革新的方向,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实践环节应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强调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内化与实践,在学生将理论知识升华为个人实践行为的过程中保障学科教学效果,保障德育质量。
德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德育的重要职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涉及多样性的教育方向,面对充满矛盾的青春期学生,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工作,也要明确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初中生在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实践时,存在自我膨胀、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除自我认知外,心理健康发展也涉及个体的归属感,与团体、社会、国家间的相关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获得正向的反馈,社会归属感不强,对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制度约束等没有恰当的认知,为了更好地凸显自我容易产生极端行为,甚至会做出破坏规则制度的行为。
针对学生思想较为偏激的情况,学校的教学实践工作要主动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在和谐、平等的教育环境下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德育的开展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教师要明确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理念持续更新,线上线下教学的不断落实,也使教学实践的方法在不断创新。为了落实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技术落实于教学环节。
初中教师要分析学科发展特点,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要融入最新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相对片面的教学理念,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反思、探索下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涉及信息的传递,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将个人转变为引导者的身份。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也要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知识理解能力。
随着教学手段的持续创新,电子设备的普及为丰富教学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手段的持续创新下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反馈,在利用科学技术评价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向,把握学生真实情况,以良好的师生双向互动交流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离不开互联网背景下资源共享、师生互动交流模式的创新。教师要明确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互联网时代发展为背景,探究课堂的创新手段。为有效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进行课堂构建:
(一)树立资源共享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持续优化的实践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回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困境。传统的教学实践强调教师主体的地位,强调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简单、直接地传授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学习反馈一般不能受到教师的重视。
在当前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的教学实践背景下,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便捷的信息传输功能,在数据支撑的教学反馈下更加科学地统计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资源共享、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在动态把握学生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以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为基础,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确立资源共享教育理念能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的方式能缓解学生的沟通压力,也能在学生真实表达个人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教师在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平台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交流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发挥更多主观能动性,有效理解所学知识,在个人思考中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积极将所学知识落实于社会生活。
(二)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要主动打破传统的课堂限制,积极探索灵活多元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开展德育时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引导学生重视学到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了解德育。为了尽可能提高德育与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明确学生对于德育的认知理解程度,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德育认同感,督促学生改进与优化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知识的生活化特征,把握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互联网技术应用实践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理解课堂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讨论分析、沟通交流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教师要把握学科不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握课堂的学习重点,根据课堂所学内容选择更加生动的课堂呈现方式。在公共规则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表达与反馈为主要方式,在数据的支撑下开展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对公共规则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在组织教学时选取身边的案例、身边的好人好事、身边的点滴小事作为德育素材。在学生深刻理解、生动认知德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遵守德育相关要求,改善个人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案例讲解等不同方式,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知识运用场景下更好地了解课堂涉及的法治知识。面对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丰富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时要强调个性化、趣味化、实践化,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下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三)整合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主动探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在互联网教育实践背景下要强调利用教育技术建立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利用先进的技术辅助教学实践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新媒体时代,教师要通过新旧方法相结合的创新手段,不断开辟教育渠道,持续更新教育方法。
教师在当前的教学实践背景下要把握道德与法治贴近生活的特点,组织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思政能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要把握教材的核心地位,通过大量的资源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加多样,丰富的信息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思政知识、丰富个人的思政认识,教师在教学模式的丰富、创新背景下,可以互联网为背景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道德与法治相关资料,通过课前完成资料整理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以更加具体的认知理解所学内容。
针对互联网信息过于庞杂、混乱的情况,教师在丰富教学资源、提取互联网信息时,要从教材的核心知识出发,把握信息资源与教材间的联系。在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时主动选择紧跟时代发展的案例与信息,通过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及时性。
同时,教材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案例又有着及时性的特点,通过实时的案例生动呈现道德与法治内容,使学生在大量的信息辅助下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于时代的特点、应用于实践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辅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通过选择筛选的资料、具有时代特征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与分析课堂所学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思想品德的应用方式,在理论的搭建中掌握法治的实践性特点。
(四)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分数为评定依据,但道德与法治强调生活性、实践性,因此,教师评价时要把握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的转变,发现学生的特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在不断改革,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以成绩判定学生一学期、一阶段的思政学习成果既不能完全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有效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以终结性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教育多元化而评价方式的单一也不利于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面对奖罚并重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鼓励评价为主,通过发掘优势、积极鼓励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升华过程。不同学生应用不同的德育激励方式,既能持续贯彻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也能保障激励措施的应用质量,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打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适应德育的班级环境。
为全方位把握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评价也要从家庭、教师、个体多个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果、思想品德变化情况。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掌握使学生明确个人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完善,保障教学效果,保障学生素质的持续发展。
面对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主动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持续优化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师生间更加深刻、深入的互动交流保障良好的知识讲解质量,保障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开放的课堂构建有效的教学,推动课堂实践的不断改革,保障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