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典型人物中学习优秀品格
2022-03-15唐胜男
唐胜男
品格教育能促进初中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品格教育的目标是“修身”,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获得健全、完善的品格。品格本身具有多样的内涵,包括人的德行、操守、心理品质等。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与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成就自我,协调自我与他人、与集体关系的重要特质。进入初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品格养成非常关键。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人们对高尚精神的向往与崇尚是更为真挚和深刻的,旁观者的同情可能超过当事人的原始激情。”典型人物更易升华学生的情感与共鸣。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选取的典型人物很多,这些具体化、明确化的人物形象,为学生道德理想、人格尊严、精神价值提供了学习范例。梳理这些典型人物不难发现,不同典型人物具有特定的教育意义。教学中,教师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人物的精神风尚来化育学生,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典型人物的特点解析
“典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或者以经典艺术方式塑造出的具有显著个性特质的人物形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典型人物及事例非常多,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质与精神指向,从中挖掘优秀的品格、操守,指引学生向优秀人物看齐。
(一)现实超越性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隐性特征,人与人交往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人多方面的道德影响。典型人物以“真实”为根基,以现实生活、人类道德实践为基础,体现在人格品行方面,具有超现实的、完美的精神价值。比如,在七年级下册“体会美好情感”中,“王老师”形象的塑造,以超常态情境叙事方式,讲述“王老师”将自己任教生涯里,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留存,并常常拿出来翻阅、怀念。现实中,教师职业繁忙,对学生作业的留存,在时间、精力上都很难做到。但从“王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学生的爱与希冀,更能从其身上看到对教师岗位的热爱,让学生从中反思,体会教师对学生的这份情感,增强学生尊师重教意识。
(二)知识契合性
教材中,对典型人物的设定与选择,往往与课程内容、知识点存在内在契合性。典型人物身上的品行、特质,与教材所强调的价值追求、情感导向具有相似性。比如,在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中,一位化名为“顺其自然”的好人,在20 年间向慈善总会捐款1000 万元。由此提问学生:做好事,帮助人,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从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从中获得哪些感受?显然,做好事、帮助人,体现了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感受到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样,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时,对于“友谊的特质”,在呈现的虚拟人物“李鸣”身上看到不愿意帮助人,再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对“友谊”的理解,深切体悟“友谊”是平等的、相互的、双向的。在学习“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围绕“我承担、我无悔”主题,选取莫高窟文物保护者樊锦诗这一典型人物。从其生平、简历中了解到她住的是土房,喝的是咸涩的水,晚上点着煤油灯进行文物研究。在这条艰辛的求索道路上,她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守护敦煌的文物,让学生看到“牺牲小我,实现大我”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
(三)类型丰富性
从教材中梳理典型人物,其类型更具多样性。据统计,全六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典型人物约250 位,跨越国籍、种族、社会背景,有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人物。在价值维度上,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真实也有虚拟人物。从这些不同的典型人物中,教师要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品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析,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从中感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对于品格塑造,是栽培的过程,而不是制造的过程。在讲解不同典型人物时,对于负面人物,要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其错误,辅以正面、积极的引领和改正,让学生联系自我,自查、自省,引以为戒。比如,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等不良作风,要学生自己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实现自我成长。
(四)精神指向性
从人物形象梳理中,不同典型人物,其人格品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初中生正处在思想、意识、情感、品行塑造的重要时期,挖掘典型人物的独特价值,给予学生积极的人格指引,对于人格养成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七年级,刚刚走进初中的青少年,对自我身份、新的学习环境、同学间的交往、集体生活、师生关系的相处等都需要逐步适应,而这些都可以从典型人物故事中找到学习的典范。比如,在七年级“师生交往”中,以毛泽东、习近平两位领袖对儿时老师的回忆案例,向学生展示师生间的深厚情感,表达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恩。在学习“敬畏生命”时,选取钟南山作为典型人物,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背景,从时事热点中传达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进入八年级,突出初中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如在学习“公民义务”时,“王凯”主动应征入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彰显公民的家国情怀。到九年级,从邓稼先的故事中,让学生感受树立远大抱负的崇高理想,面对困难要顽强拼搏,坚定必胜信念。
二、从道德与法治典型人物中学习优秀品格
典型人物为学生认识良好品格提供了鲜活载体,从思想上、精神上,挖掘典型人物的内在精神,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主动践行优秀品格。
(一)学习坚毅的品格,锤炼学生生命的韧性
坚毅是一种优秀的人格特质,坚毅表现为面对困境时,内心保持积极的、勇敢的、持久的精神力量。对初中生而言,坚毅的品格,有助于提升学业,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很多初中生缺乏抗挫力,一遇到难题,心生畏惧,想要放弃。同样,坚毅体现在一个人的抗压能力,是中学生亟须培养的心理素质。在教材中,与坚毅品格相关的典型人物很多,教师在平时要重视挖掘坚毅品质,结合人物事迹,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介绍了茅以升为国家桥梁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茅以升是著名的工程学家,由他带领的中国桥梁建筑团队,成功修建第一座由中国人独立设计的现代化铁路桥梁,即钱塘江大桥。修建桥梁过程中,困难很多,设计难题、物理限制等问题,茅以升攻坚克难,迎难而上,逐个突破,让世界见证中国桥梁事业的成长。由此,从对茅以升这一人物的解析中,让学生从内心增强坚毅的品格,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优秀品质。
(二)认识奉献的价值,体会责任意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认识典型人物时,教师要向学生展示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辨别是非美丑,做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责任与担当,更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学习奉献精神,了解自我与集体、自我与社会间的关系。责任意识的培养,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七年级,要让学生明白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八年级,要让学生了解基本法律法规,认识社会规则,增强社会责任。九年级,要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责任意识。在学习“美好集体有我在”时,梁启超提出:“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通过认识吴忠恒老人替已故儿子还债这件事,让学生从中反思“诚实守信”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有责任感。再如,在九年级,飞机零件制造师“胡师傅”是如何工作的?他所制造的每一个零件,都要做到百分百合格,体现了对岗位的高度负责,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由此,从典型人物的奉献精神中,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杆和榜样,也让责任意识入脑入心。
(三)体会仁爱理念,塑造学生和谐品格
所谓“和谐”,是对特定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诠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可以看到,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他人的合理关切,“和谐”理念也是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初中生在班集体、学校、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和谐”理念,学会尊重他人,主动乐于助人,懂得孝敬父母,拥有责任心,讲究公平、公正。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由己及人、将心比心。比如,在学习“家的意味”时,萌萌与继母是两个虚拟人物,继母每天坚持唤醒萌萌起床、上学,表达对萌萌的母爱,从中让学生体认家庭“和谐”的意义。在人际交往中,选取孔子、季布、杜甫等经典人物及故事,揭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优秀品格。在学习“维护祖国统一”时,选取边疆守卫战士,冒着风雪严寒驻守边疆,保家卫国。学习“我们与法律同行”时,对小宇的爸爸因为家暴妻子,而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反面人物案例,让学生认识家庭和谐,需要理解与包容,不道德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戒。
(四)强调开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教师要从典型人物故事中,激发学生的开拓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品格。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领域的最高形式,要结合初中生实际,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材中,极富开拓精神的典型人物,如在七年级“活出生命的精彩”中,以插图形式标注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开拓性人物,并介绍他们的贡献与事迹。认识李时珍,著名药学家,也是《本草纲目》的著作者。认识瓦特,著名工程师,蒸汽机的改良者。认识鲁迅,伟大的革命斗士,著有多篇小说及文艺作品。认识时传祥,普通劳动者,用踏实、勤奋、实干,为我们塑造了劳动者楷模。从不同的典型人物身上,让学生了解其开拓进取的奋斗意识,学习其艰苦卓绝的实干品格。真实的典型人物,高尚的人格品行,更便于学生领会道德与法治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立志求索,勇当新时代青少年。
(五)感受正义品格,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将“法治”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法制观念的培养,重在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品质。法治精神,从认识法律、了解规则,体会法律的精神内涵入手,让学生感受公平、正义。正义感的培养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优秀品质,在教材中,对正义型人物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正义情感,增强践行正义的时代使命。比如,在八年级,学习“遵守秩序”时,许衡的故事,告诉学生“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的道理,让学生从中认同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律的神圣地位。同样,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对比候车、乘车中一些违法违纪现象,从这些行为延伸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学习“善用法律”时,以小倩因父母去世,家产被亲戚霸占,小倩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激励学生要学法、懂法、用法。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讲解知识点、揭示道理的过程中,要善于依托典型人物,渗透优秀品格教育,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厚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思政育人,要活用教材,要摆脱无趣、无味教学,利用典型人物事例,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感染力、说服力,从中提炼优秀的价值情感与精神品质,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还要把脉学情,选准不同视角,将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先进事迹进行精彩演绎,加深学生对高尚品格的体认,促进学生认同与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