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
2022-03-15陈源
陈 源
(贵州省纳雍县雍熙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纳雍 553300)
0 引言
农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促使农业逐渐呈现出现代化发展前景,在农业生产中也逐渐应用到更为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以创新的种植技术实施玉米种植作业,则能够促使玉米产量有所提升,从而有效提升经济效益,顺应社会发展。但是在玉米种植中,可能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因此除了需要对种植新技术进行研究之外,同时也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1 玉米种植新技术
1.1 玉米种处理
选择高种植价值玉米种,经过农业部门的研究测定之后,保障所选择的玉米种本身种植周期相对较短,并适应不同种植地的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充分掌握种植地的土壤成分以及肥力状态等,从而选择最适宜种植的种子,选择优良种植品种,观察种子饱满物明显发霉病变等现象适宜种植。筛选已购买的种子,留存优质种子。确定种子之后需要对玉米种进行浸润,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ABT生根粉以及磷酸二氢钾进行浸润。
首先,使用生根粉进行浸润时,可以取5g生根粉使用1L清水进行稀释,保持溶液浓度为5~16ml/L内为最佳,将玉米种浸泡在溶液中8h之后,取出玉米种,并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位置晾干。生根粉属于催化剂的一种,在浸润作物种子后能够促使种子迅速生根发芽,从而促使种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生长出幼苗,有效缩短生长周期,对于提升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或是使用磷酸二氢钾进行浸泡,将其与清水进行调制,形成浓度为0.14%~0.19%的溶液,浸泡12h之后将玉米种取出后可以直接进行播种。经过磷酸二氢钾溶液浸泡之后的玉米种本身具有较为良好的韧性以及抗折能力,强化细胞密度,具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1.2 耕地处理
耕地时需要做到深耕碎垡,保障玉米种植地的土壤适应玉米种的生长[1]。要求深耕翻晒深度超过20cm以上,才能够将土壤深处中所含有的病虫害等及时的翻耕到土壤表面,从而通过太阳暴晒起到物理杀菌消毒的作用。耕地时间一般情况下需要持续1周以上,并且每次的深耕时间需要持续30min以上,晾晒24h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次的耕地作业。对耕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对土壤中的杂质以及残留物质等进行全面的清除,避免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被杂质吸收分散难以为玉米种提供充足的养分。保障通过充分的耕地作业为玉米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1.3 选择适宜播种时间
种植玉米中,对玉米种的生长发芽等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则是播种时土壤环境中的水分以及温度等。促进玉米种的发芽最佳温度环境为6~8℃,初始阶段中最佳的生长温度为10~12℃,因此每年中3月底至4月初的阶段当中为最佳的玉米播种时间。此时土壤中的湿度为60%左右,则可以开展种植工作。为了能够促使玉米种植形成良好的健康生长状况,保障玉米幼苗快速形成,在播种过程中跟对深度也需要加以控制,最佳播种深度为4~6cm。当前农业生产种植中主要是以机械种植为主,因此在使用播种机器进行种植时可以设定统一的播种深度,保障玉米顺利出苗生长。
1.4 宽窄交替种植
玉米种植中,对种植技术进行创新,则可以通过在播种过程中的行间距调整加以控制,从而促使玉米种植形成更为良好的高产效果。这样的创新种植技术中,以宽窄交替种植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生产效率。若在种植中每一固定的种植单位宽度为130cm,则此时从其中划分出70cm的种植宽度为宽行种植,窄行种植宽度为35cm,而剩余的25cm宽度则为垄沟,便于后续对玉米种植地进行浇水以及施肥。在种植过程中以大型机械设备为主进行辅助政治,每一种植行的间距需要控制在30cm左右,并考虑玉米的生长需求以及产量设计等,从而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以一点三子的方式进行种植。并根据生长状况,适当的去除玉米幼苗,保障稀疏度适当,避免出现缺苗、空苗的现象影响玉米的正常产量。
1.5 膜侧沟种植
膜侧沟种植技术则是在玉米种播种完成后及时地在垄上进行覆膜,使用农业生产种植常见使用的黑色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从而能够起到充分的保湿与保温作用[2]。提升土壤的保墒能力,在地膜覆盖作用下,有效降低土壤中水分与温度蒸发消散的速度,能够推动玉米种提早发芽生长。并且根据玉米作物的生长特征而言,多为耐旱不耐水的特征,因此在地膜覆盖下,能够避免地下水分流失的同时,若生长期间发生强降雨等天气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大量的雨水向地下渗透从而造成玉米根茎腐烂。通过表层的塑料薄膜将雨水集中的垄沟中排放,形成聚水与排水兼并的作用。膜侧沟种植技术结合宽窄行种植技术同步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种植生产效率。
1.6 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的形成则是在现代生产建设过程中,对施肥以及灌溉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高效种植技术应用。这样的种植技术本身不仅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肥消耗,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在玉米生产种植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投入,但是相应的,需要购买灌溉设备器材等。借助于灌溉系统的压力作用,将肥料与灌溉水充分混合之后,根据玉米的生长特征,实施科学合理的灌溉。
在种植地土壤深度为15cm的位置埋放供水管道,每间隔15cm的位置均设有滴灌口,通过滴灌系统加压,促使混合完成后的水肥混合物顺管道流淌,并在压力作用下向每一滴灌头传送,在这样的作用下,形成更加均匀的水肥灌溉效果。保障及时向玉米作物的根部输送必要的生长养分,从而满足轮作生产的需求[3]。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各种不同的种植环境中均能够应用,各地农业部门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对水肥配方进行了改良。通过提升氮磷钾肥的比例,常规施肥量提升至50%~60%左右,并且灌溉的水量相较于大水漫灌的方式相应地降低了30%,起到良好的节水作用。这一技术应用中,也能够有效避免水肥流失,避免使用尿素以及铵态氮肥的过程中出现挥发损失问题,对于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保护作用。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病害防治
2.1.1 茎腐病
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病害将会对其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茎腐病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多种真菌或是细菌等,在复合作用影响下造成的严重感染问题,大多是情况下玉米进入到吐丝后期的阶段当中发病。茎腐病发病后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包括急性以及慢性,急性在表现为暴风雨之后,为青枯型,或是在大风天气中,2~3d内发现玉米的茎叶出现明显的青枯萎蔫的现象。
而慢性的茎腐病则主要是以缓慢的进程发生,发病后发现当前玉米的茎叶由下至上逐渐呈现出黄枯的现象,进入到病情后期则会促使根茎逐渐变黑腐败。根茎明显溃烂并伴有腐臭味,整株玉米作物呈现出明显的青枯现象,并且病变位置呈现出水渍状。茎髓中空,出现严重的倒伏现象,果穗下垂并且果粒干瘪。在防治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玉米种进行检验,做到科学施肥。以化学方式对茎腐病进行防治,则可以使用稀释1000倍的施得乐对玉米根茎位置进行喷洒,或是使用青枯灵、青枯停等经过1000倍稀释之后对玉米进行灌溉,则同样能够起到治疗作用。
2.1.2 青枯病
出现青枯病则是在玉米腐霉病菌或是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作用下所导致的,一般玉米作物出现青枯病多半在拔节时期中,促使玉米作物整节出现明显的死亡现象。将玉米的根茎解剖后,发现茎髓位置出现明显的褐色病变现象。并且发病后期中同时伴随镰刀菌问题。可以应用到稀释1000倍的金雷多米尔、1000倍稀释的康雷正或是1000倍的盖克在玉米的根茎位置进行浇灌,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2.1.3 小斑病
小斑病发病后主要是集中在玉米作物的茎叶、果穗上,以长方形或是圆形的病斑为主要的病害特征,通常情况下呈现出黄褐色以及灰褐色的状态。有时发病的病斑位置上则会形成具轮纹,观察玉米处于高温环境状态下,则会促使病斑位置存在着严重的暗绿色状况,病斑通常情况下为黄褐色的点状。出现小斑病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则是由于称玉蜀黍平凹脐蠕孢所导致的,或是在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的作用下,造成严重的病害现象[4]。
小斑病则是由于环境温度相对较高,并且处于连日降雨的条件影响下促使土壤中的水分过量从而造成的。因此,对这样的病害现象及时地加以防治,最为主要的就是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在尚未降雨的环境中及时地加以人工降水处理,为其提供充足的冷却水。并在地层表面使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严重的积水现象。
2.1.4 大斑病
出现大斑病时,主要对玉米作物的叶片位置形成严重的病害现象,严重时则会对包叶以及叶鞘等造成波及。在种植田中发生严重的病害问题时,集中在玉米作物的下部叶片上发生病变,并逐渐向上蔓延最终促使玉米作物逐渐枯死。大斑病的发病初期中,主要是以青灰色的水渍状小型半点为主,集中在叶片的后缘位置并逐渐向叶脉两侧蔓延,最终造成玉米的叶片整体中央为黄褐色、边缘深褐色。且在叶片上会形成同样颜色的纺锤状椭圆形斑点,当空气湿度环境超过60%时,斑点的面积越大,同时在斑点上肉眼可见灰黑色霉状物。
这样的病变现象延续最终促使叶片根部逐渐开裂并枯黄、萎蔫,促使整株植物枯萎。若玉米的果穗苞叶位置感染大斑病,则会形成不规则的斑点。产生这一病害的主要原因则是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或是大斑凸脐蠕孢所导致的。产生这样的病变问题之后,则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防治处理,可以使用稀释500倍的品润对其形成预防作用,间隔15d在玉米种植地中进行喷洒,平均每天中需要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三次左右,则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性防治作用。若是在病发之后需要彻底根除,则可以应用到稀释2000倍的百克或是百功等进行喷洒,或是使用7000倍稀释的特富灵以及1000倍的纳斯律进行适当的喷洒,从而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治疗作用。
2.2 虫害防治
2.2.1 主要虫害
玉米虫害同样也是在玉米种植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影响产量以及质量的问题所在,其中主要是以玉米螟、棉铃虫以及桃蛀螟等作为钻蛀性害虫存在。而玉米蓟马、玉米蚜虫等则是玉米刺吸性害虫。或是以地老虎以及金针虫等为例的地下类害虫。
2.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则是在玉米虫害防治过程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也是对玉米作物本身形成危害相对较小的防治办法。通过农艺措施的科学合理手段对虫害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并且在农业防治措施中,能够形成便捷无污染并且成本低的特征,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种植中建议推广应用[5]。一般情况下,则可以在玉米种植前在土壤中使用秸秆腐蚀剂,促使土壤中的秸秆尽可能地在最短时间当中腐烂,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自然腐败时间,避免其为虫害的滋生提供环境。并做好定期清洁工作,实时勘查种植的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的虫害隐患,科学施肥,实施轮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
2.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手段则是虫害防治中最为有效的技术方式。通过在对玉米种进行褒义或是拌制药剂等方式,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土传病害的形成,并在苗期之前及时的预防虫害发生。针对在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灰飞虱、蓟马等虫害,可以使用到70%的吡虫啉与玉米种进行拌和,或是混合辛硫磷一同对玉米种进行拌和。防病前期对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则防治药剂要求使用到低毒害并且具有高效性的药剂,从而在虫害萌芽状态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其愈演愈烈。
例如在苗期中可以使用到锐胜种衣剂进行玉米种进行包衣,从而有效控制蓟马,或是在玉米种出苗之后,则可以使用吡虫啉、1000倍稀释的氯氰菊酯乳油溶液对玉米秧苗进行喷洒。针对食叶类害虫则可以应用到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物对其进行喷洒治疗,最佳的用药时间需要控制在清晨或是傍晚等温度相对较低的时间中,并且需要注意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相应加大用水量,保障均匀渗透每一寸土壤当中。防治玉米螟则可以应用辛硫磷或是乙酰甲胺磷颗粒剂兑水稀释后在喇叭口期进行灌心处理。
2.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污染更低,但是成本消耗相对较多,若条件允许,则可以引进赤眼蜂或是应用Bt乳剂对玉米螟进行有效的防治。在玉米生长阶段中发现玉米螟生成,则在初期放置赤眼蜂对其进行根治。放置赤眼蜂的数量为15~45个/hm2。
3 结语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为了促使玉米作物产量提升,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种植生产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创新技术,通过种子处理、耕地、覆膜、交替种植、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技术,并注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从而促使玉米健康生长,有效提升玉米生产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