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初构

2022-03-15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实应用型考核

金 妤

(广东理工学院教务处,广东 肇庆 526020)

高校理论教学以专业知识传授为重点,实践教学则倾向于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不能分割的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以下简称理实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教学组合,而是基于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对教学过程作出的深刻调整。理实一体化是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特征,最大限度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之间的固有界限,使学生的“学”与“做”、教师的知识传递与实践指导,得以在同一场域、同一时间内同步展开。应用型高校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是对教育规律的严格遵循,也是对教育追求的不懈坚持,在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地方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进一步彰显了高校办学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的应然特点

理实一体化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之间的课程界限,着眼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强调教师理论与实践素养的协调发展,是基于教学一体化模式创新的全面调整,尤其对提升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的课程界限

理实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教学模块,也不是特定的工学交替,而是将教室学习转移到实验室、实训室、企业实践场等空间,在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渠道直观、形象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再割裂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独立部分,教学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主体,教师的知识讲解、具体指导,与学生的学习探讨、实践应用同时展开,实现了实践培养融入理论教学、理论内容深入指导实践的一体化教学[1]。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突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传统课程模式下,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定期、定量开展实践操作,容易在应用层面出现知识与技能的分离,而且理论学习周期长、课时多,实践教学资源往往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会刻意划定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教学内容基本以学生的“学中做、做中学”形式展开,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资源建设的综合效益得以有效扩大。与此同时,理实一体化将理论、实践、实训教学集中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减少了以往各部分教学相对独立状态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等现象,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着眼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高校有自身的办学原则和价值追求,但从未脱离社会而保持绝对独立。相反的,高校以社会资源为办学支撑,同样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科研应用转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发挥社会推动作用。尤其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地方社会建设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关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用,无疑是以学生立足社会为着眼点的教育探索,在助力学生职业成长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推进,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作为补充、拓展内容而存在的弱势状态,真正将实践教学摆在了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因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既关注学生“知道什么”,又强调学生“会做什么”,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培养创新[2]。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模式、途径随之展开全面调整,学生步入社会不再是高校教育的终点,社会实际需求反而成为高校审视自身办学建设的推动力量,成为参与高校起点教育的重要因素。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不仅是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场所,也是研究教育问题的地方。高校对培养目标的审视,最终落脚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应具备何种能力等现实问题,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教育本质,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求纳入教育考量范围,从而帮助学生在职业能力导向下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三)强调教师理论与实践素养的协调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归属同一门课程,但二者处于相对独立的两个模块系统,前者由主讲教师主导推进,后者则由实验室教师全面负责,不仅教学内容及课程衔接存在清晰界限,而且教师之间分工到位、职责明确,通常只需专注于自身教学模块的设计及推进工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则不同,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限,也意味着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分工随之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表现出良好的专业实践素养,要能根据理实一体化要求完成教材分析和教学推进,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实践应用。当然,各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不尽相同,专业背景与职业定位也有所差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非要求所有教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能达到专家水平,但任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才能够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与要求。此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固定的职责分工被打破,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有与同事密切配合、积极沟通的团队精神,从而在群体智慧下快速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优化,并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3]。

二、应用型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的实际梗阻

应用型高校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当前应用型高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办学定位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不足,学生实践岗位能力得不到充分提升;教学资源较为分散,制约教学活动整体推进;部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影响一体化教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陈旧,对学生的引导乏力。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高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一)院校定位有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共同组成,各院校的办学水平有所差异,办学定位与目标追求也有所不同。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缺乏准确的定位分析,教育教学过程难以凸显院校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而导致学生实践岗位能力不足,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社会所需的岗位或岗位群展开,重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使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对接[4]。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应用型高校尚未理清自身定位,办学发展依然向研究型高校看齐,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授系统、艰深的理论知识,轻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的人才虽经过系统教育,但明显缺乏实践岗位能力。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与过程缺乏正确认识,对日后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缺乏必要了解,较难获得职业岗位认同,对岗位所需的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力也不足。因此,部分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不清,直接导致高校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不统一,使得人才培养脱离现实基础,对提升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形成诸多负面影响。

(二)教学资源较为分散,制约教学整体推进

多数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已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先后建立了一批带有实践设备及材料的实训室,为满足学生的专业操作需求提供了场地与设备。但部分应用型高校显然没有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资源配置问题,实训室没有设计专门的理论讲解区,也没有配备理论教学所需的黑板、投影等设施设备。甚至有些实训室没有设立独立的实训示范区,教师操作示范只能在狭窄、矮小的讲台进行,不仅教师需要多次往返设备区取放实训设备和仪器,而且有限的讲台空间影响示范效果,位置靠后的学生很难看清教师的示范过程。教学场地、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理实分离,无疑使理实一体化教学失去了载体依托,对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形成明显制约。与此同时,部分应用型高校将理实一体化教室等同于普通实训室,没有按照企业工作岗位布置仿真环境,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实践岗位场景感知,很难以此全面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此外,材料类、机械类、医学类等专业的操作设备造价极为昂贵,高校布置理实一体化教室的经费压力较大,即使如人物形象设计、学前教育等实训设备造价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往往也会因为学生数量多、需求大,只向学生提供基础性设备,实训操作所需的部分器材和工具则需学生自行购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不利于教师基于材料统一展开集中一体化教学。

(三)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实践教学指导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师招聘的门槛明显提高,对应聘者具有博士学历、海外经验以及科研学术成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可否认,高标准、严要求之下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得以优化、水平得以提升,但就高校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而言,一体化师资力量的支撑作用略显乏力。总体来看,部分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薄弱。部分高校针对新进教师的要求基本集中在学历、学术背景、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是否具有行业企业实践工作背景的要求相对宽松,因而不少立志从教的年轻人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历深造与学术研究方面,很少有人选择先投身行业企业历练专业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校新进教师大多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课堂走向课堂,缺乏深入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导致在任教过程中专注于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无法就学生实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展开解答与指导。尽管多数应用型高校已认识到教师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同样重要,并着手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但受到师资供给模式遗留的影响,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的教师数量较少,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自我磨砺、自我提升的意识与动力略显不足,难以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更多支撑。

(四)考核方式较为陈旧,缺少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对强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应用型高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尚处于创新探索阶段,与之相关的学生考核评价内容单一、形式陈旧,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督促激励作用有限。一方面,高校学生考核以知识内容为主,紧密围绕教材展开,以期末统一考试的形式确定考核结果,试题结构方面,选择题、概念分析题等客观试题比重较大,能够反映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思考论述题、综合分析题占比较低,缺少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环节。就学生实践能力而言,部分高校未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办法,基于少量见习、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也以笼统的质性评价为主,评价要求远不及理论课程严格[5]。另一方面,课程考核缺乏分析反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自身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学习行为,以提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但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结果,并将此作为课程结束的标志在高校中较为普遍,这就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思想认知、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的动态调整失去基础,学生得不到即时反馈,难以对自身学习情况形成准确认知,也无法获得持续性的教育引导和学习刺激。

三、应用型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的初构探索

应用型高校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等方面入手,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要通过教室设计、设备采购等实现教学资源供给一体化;也要在双师型师资建设导向下,依靠自主招聘、师资培养、企业兼职等方式助力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还要立足考核过程、考核形式、考核主体,实现课程考核评价一体化。

(一)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发展规律提出的教学要求,应用型高校应明确自身的功能与责任,通过对办学定位的审视与调整,进一步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发展的综合价值。基于此,应用型高校需着手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建设。首先,应用型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高校须以国家教学及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办学层次、办学定位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素养水平作出明确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课程设置应对接职业岗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设置应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与生产实践,围绕对应岗位群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保证课程设置为学生职业培养服务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再次,培养过程应实行弹性教学。理实一体化对教学内容、形式的调整,也影响着教学的顺序与节奏,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应用型高校应赋予教师更多教学调整权限,鼓励教师针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弹性教学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需与行业企业保持更深入、紧密的联系,根据行业企业提供的行业动向、人才需求标准、学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及课程供给,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校内、校外一体化制定,进而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职业能力建设、行业人才供给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教学资源供给一体化

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深入发展,应用型高校必须从资源建设方面给予足够支撑。实训教室设计应分为理论知识讲解区、实践操作示范区、学生专业操作区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讲解区应配备黑板、投影仪及银幕、电源插座、网络接口等设施设备,以满足教师阐述理论知识、描述岗位特征、组织集中讲解等教学要求。实践操作示范区需保证操作台的高度与面积大于学生操作区台面,以扩大教师示范空间、开阔学生观摩视野。学生专业操作区应为学生配备实践操作所需的设备、材料,并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独立、完整的操作机会。高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学生分组、小班教学的形式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应对实践资源有限、学生实操不足的情况。为解决部分专业实践设备价格贵、能耗高的问题,高校可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和学生操作条件的前提下,选择造价低、能耗少、占地小的产品设备。如高校面向机械加工等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可通过建立配有小型机床的一体化专业教室代替购置工业机床,从而在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设备采购费用和能耗成本。与此同时,需要学生自行购买的实训材料,学校可通过统一采购的形式提高议价能力,或引导学生以班级、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中采购,以此降低学生实践学习的总体成本,并为教师开展统一教学减少不必要阻碍。

(三)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要求,需要以综合素质突出的双师型师资为支撑。基于此,应用型高校必须从师资补充和师资优化两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校内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高校应在学历、科研、学术等聘任标准的基础上,对应聘者的行业经验作出具体要求,同样对于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应聘者,可适当放宽基础聘任标准,从而使新进教师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需明确双师是“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而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教师资格证+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即双师型教师需以能力内涵为导向,而非与相关技术职业资格证划等号。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推进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锻炼,或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采用脱产学习模式,指派专业教师分批次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进入酒店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等对客服务部门,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了解酒店业的整体行情和学生就业趋势,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应性与针对性[6]。此外,为快速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问题,高校可通过兼职模式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才共担教学任务。如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部分动画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师来自动漫企业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动漫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引入动画核心课程,为高校的师资补充和教育拓展奠定重要基础。

(四)课程考核评价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时推进、同步提高,因而也要聚焦于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设计。首先,高校应推进考核过程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实操要求高、职业导向明显的应用型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多体现在日常教学实践之中,因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当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考核手段,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使考核评价成为驱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调整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考核计划表(见表1),通过形成性评价手段推动理实一体化评价的发展[7]。其次,高校应着力推动考核主体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补充兼职师资,来自行业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参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对教学问题和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理应成为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主体。与此同时,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的学生考核,需依托各类小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基于小组成员的学生互评也应当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之中。

表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考核评价计划表

四、结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探索、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教育需求,但应用型高校在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梗阻同样不容忽视。相关建设工作牵涉广泛、复杂繁琐,高校必须坚定一体化教学建设的信心与决心,从培养方案、资源投入、师资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同时入手,使理实一体化教学从思想观念到资源建设,从氛围营造到效果转化,能够实现全面、系统的创新优化,从而为应用型高校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更多可能。

猜你喜欢

理实应用型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理实一体化课程过程考核的研究与探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