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网络能力与求知欲: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2022-03-15曾小叶兰文杰肖仕飞郭长亮
曾小叶,兰文杰*,马 鹏,肖仕飞,郭长亮
(1.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据2020年5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高中生群体互联网使用率达到97.6%。因此,学校在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网络的积极作用。报告还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约1.75亿。面对正在普及的5G时代,提升网络能力对高中生的发展至关重要[1]。
“网络能力”(network competence)一词最早由savolainen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他将网络能力定义为四个主要领域的掌握:互联网可得信息资源的认知:互联网可得信息资源的认知、网络资源的获取、信息间相关性的判断、通讯工具的使用。[2]网络能力对于个体发展、突破知识需求限制、创业创新以及提升信息教育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3-4]。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网络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太过于局限、网络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不足、获取网络信息意识薄弱等方面[5]。基础教育中,网络能力的培养不足,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认为手机和互联网使用会对高中生学习产生消极影响[6]。因此,有必要探讨网络能力的积极后果变量,正确对待高中生的手机和互联网使用需求。
网络能力的发展是通过网络信息寻求的过程来实现的。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从信息输入和个人需要开始的[7]。网络信息的输入可以扩大个体的知识面,使信息的来源得到扩大,使知识面得到纵向的提升[8-9],基于此,个体会根据自我需要和兴趣点在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中去进行求知和探索,进而产生自我决定行为[10]。据此推测,求知欲是网络能力的后果变量之一。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求知的需要,它强调即使知识的实用价值不直接显现出来,也能使人对知识产生好奇和热衷,并进一步尝试去学习和理解[11]345。有研究显示,网络信息获取的快速性与便捷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12]。此外,网络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掌握目标,研究表明,掌握目标与自我导向学习呈显著正相关[13]229,而求知欲是自我导向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13]234。
据此提出假设H1:网络能力正向影响求知欲。
个体的求知欲始于好奇心,并涉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对环境等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都是潜在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没有内容也没有方向[14-15]。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个体可能在提升网络能力的同时又面临诸多网络诱惑。根据自我控制的双系统理论,在面临诱惑时个体会产生心理矛盾,一方面自我控制力引导个体做出理性行为,而另一方面冲动却引诱个体做出感性行为[16]46。因此,自我控制是值得关注的中介变量。
自我控制是指一种抑制冲动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能力[23]128。本研究认为良好的网络能力会对自我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原因在于:网络能力的获得会激发高中生对于成功的积极自我体验(如自尊、自信、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24-25],而积极的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良好的前提条件[26],它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27]。同时,因网络能力而产生的积极自我体验会使个体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如结果期望、自我期望),个体为了达成预期目标,也会进一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28-29]。此外,网络能力作为一门技能,其发展动力来源于掌握目标[30]。基于掌握目标的个体,会将其注意力集中于自我监控学习过程上[13]233,因此,其自我控制能力会得到锻炼与提升。据此推测,网络能力会对自我控制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控制的损耗进程模型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个体初期采取的自我控制行为会使认知任务目标从最初的“必须”任务转变为“自愿”任务[23]129,其得益于“自愿”任务本身充满的乐趣激发了个体的求知欲[32]。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是基于自己的主观需求和客观环境条件来决定以何种类型的动机来实现自己预定的求知目标[33]。为了使行为与目标相适应,个体在自我控制过程中,必先明确自己的内在认知需求和环境已有信息,自主确定求知目标,然后付出努力并抵御诱惑和干扰,最终达成求知目标[11]346。前人研究者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增强求知欲,并能促进积极学习[34]。
据此提出假设H2:自我控制在网络能力与求知欲间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的双系统理论,旨在探索网络能力对高中生求知欲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9年12月,以班级为单位抽取贵州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共1837人填写研究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是1798份,有效回收率为97.88%。其中,男生801人(44.55%),女生997人(55.45%);高一509人(28.31%),高二579人(32.20%),高三710人(39.49%)。
(二)研究工具
1.网络能力量表
采用程建伟和刘华山[35]编制的中文版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的网络信息获取分量表测量高中生网络能力。该分量表共有5个项目,包括:浏览新闻;查找和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上教育网站学习(如看文献、例题、教学视频等);査询生活信息(如天气、地图、交通、健康等);学习电脑技术等。其中,第1、3、4题能够反映高中生对互联网可得信息资源的认知;第2、3、5题反映了他们是否能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工具以获取网络资源。这整个过程经常需要使用手机、平板等上网工具来完成,在搜索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自主去判断信息间相关性。基于此,笔者采用该量表来测量高中生的网络能力。问卷采用4点计分方式,从“从不使用”到“经常使用”,分别记1~4分,得分越高表明高中生的网络能力越高,没有反向计分题。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
2.自我控制量表
选用Tangney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简化版,该量表在2016年由Alexander Unger(2016)修订为中文版[36-37]。量表共有13个项目,分为总体自律、冲动控制、健康习惯、职业道德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5分,反向题则正向计分。总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
3.求知欲量表
选用Facion等人编制,彭美慈等人修订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问卷(CTDI-CV)中的求知欲分量表[38]。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题目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1代表“非常认可”,6代表“非常不认可”。正向题目反向计分。量表总得分为0~30分,表示求知欲倾向水平较弱;得分为30~40分,表示求知欲倾向不明显,处于矛盾水平;得分范围为40~50分,表示对求知欲有正向倾向;得分范围为大于50分,表示求知欲倾向很强。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
4.数据处理与分析
首先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原始数据,然后使用SPSS 22.0进行缺失值处理、反向计分转换和相关分析,最后使用Mplus 8.3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根据温忠麟等人[39]的建议,本研究采用基于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通过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
二、结果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研究中所有变量的数据均是由同一个体自评报告得出,易产生共同方法偏差效应。为消除同源偏差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采用匿名填写、部分条目反向表述等方式来进行必要的控制;另一方面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把网络信息获取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求知欲量表的所有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未旋转条件下的主成分分析中发现,有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且第一个公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仅有17.34%,小于临界值40%,表明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40]。
2.网络能力、自我控制与求知欲的相关情况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能力与自我控制、求知欲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01;r=0.26,p<0.001);自我控制和求知欲呈显著正相关(r=0.23,p<0.001)。
表1 网络能力、自我控制与求知欲的相关分析
3.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检验自我控制在网络能力和求知欲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以网络能力为预测变量,以求知欲为结果变量,探讨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基于理论假设,对网络能力、自我控制、求知欲进行潜变量建模。结果显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为:χ2/df=6.81,CFI=0.97,TLI=0.95,SRMR=0.03,RMSEA=0.06(90%CI[0.05,0.07]),模型拟合良好,中介模型成立。
为进一步探究自我控制在网络能力和求知欲间的中介作用,使用基于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BC Bootstrap)进一步验证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见表2):(1)模型的直接效应显著(p<0.001),表明网络能力能直接正向影响求知欲,证实了假设H1。(2)模型的总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表明网络能力能间接正向影响求知欲,而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0.93%(0.09/0.43),证明了假设H2。其结构模型见图1。
表2 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
图1 自我控制在网络能力和求知欲之间的中介模型图
三、讨论
(一)网络能力对求知欲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能力能够正向预测高中生的求知欲,该结果丰富了自我决定理论的使用范围。具体而言,高中生网络能力的提升会增加他们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入对高中生求知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信息输入可以促进高中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从而刺激他们的认知需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41]。其次,信息输入会打破高中生的认知平衡,使其认识到已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间的不一致,为缓解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心理状态,高中生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求知和探索活动[42]160。
(二)自我控制在网络能力与求知欲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的双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证实了自我控制是网络能力与求知欲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
一方面,网络能力能够正向预测自我控制。首先,网络能力的发展能使高中生感受到知识的扩展和能力的提升,感到自我满足和快乐,体验到一种获得感。获得感、成就感等积极的自我体验可共同增强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24-25,43]。
另一方面,自我控制可正向预测求知欲。该结果支持了自我控制的损耗进程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丰富了理论的研究范围。首先,高中生为了降低因自我控制而产生的自我损耗,会将被动目标(have to)转化为主动目标(want to)。这是由于:网络相关任务本身带有趣味性和极大的吸引力;带有被动目标的高中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而带有主动目标的高中生对网络相关学习过程的坚持是积极的和自愿的,所以会产生求知欲[44-45]。其次,在任务目标转变过程中也涉及到了高中生动机类型的转变。高中生根据环境信息和自身需求,自主决定了以何种动机去完成认知任务。而网络信息环境加上高中生的自我需求决定了高中生会以求知动机去完成认知任务。最后,自我控制能使高中生有效抵制各种诱惑,比如自主学习时避免身边环境的干扰,再比如进行网络学习时避免沉溺于不健康的网页等。
(三)研究启示
本研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和自我控制的双系统理论,验证了网络能力对提升求知欲的重要作用,并从自我控制视角揭示了网络能力对求知欲的影响机制。网络能力对求知欲的积极作用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的积极功能提高高中生的求知欲。研究结果为激发和促进高中生求知欲提供了借鉴:高中教师应认识到网络能力对求知欲的重要作用,正确地进行高中生的网络能力培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给高中生安排一些小而具体的、新颖而有趣的、难度适当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上网获取相关信息并去完成任务,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高中生提供一些互联网信息获取的渠道,例如比较好的学习网站、学习公众号、应用软件等。
从“网络能力→自我控制→求知欲”的研究结果来看,在网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提升自我控制是增强求知欲的一个关键。自我控制是可以通过练习习得的技能[22]48。自我调节资源的“训练说”认为,可通过训练扩张自我调节资源,进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46]。自我控制不仅受到高中生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环境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监控、家庭环境[47-48]、教师领导方式、学校氛围[49]等。这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了启示:第一,学校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良好的自我控制培养氛围;第二,教师可通过团体辅导、主题班会、专家培训讲座、课外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增强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第三,家长可通过目标设置、建立难度等级、制定并实施自我控制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结论
网络能力、自我控制和求知欲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网络能力既能直接影响求知欲,又能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