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残漶字拟补四则

2022-03-15张荣辉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土文献 2022年1期
关键词:简帛上海博物馆释文

张荣辉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一、 (闻)也

上博简五《弟子问》共二十五简,原简多残阙不全,难以依序编连。惟其内容则多与孔门弟子与夫子之应对答问有关,包括孔子与宰我、颜回答问,以及颜渊与子由、子羽与子贡之对答等,答问内容多样。(1)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弟子问》简11上、下端残断。原整理者张光裕作如下释文:

对此释文,李天虹、陈剑、陈伟、孙伟龙、李守奎、俞绍宏、侯乃峰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3)参见俞绍宏: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05—406页。比如简首端残字(下文用“A”指代),俞绍宏将A隶定为“”字,释为“矣”。(4)俞绍宏: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405—406页。侯乃峰怀疑A为“”字,释为“闻”。(5)侯乃峰: 《上博楚简儒学文献校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65页。苏建洲亦怀疑A为“”,但未见解释。(6)苏建洲: 《〈上博五·弟子问〉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2分,2012年,第200页。相关释文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古书常见“……闻也,此之谓……”的表述。传世文献《说苑》可作参考:

《说苑》: ……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8)方勇主编,程翔评注: 《说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485—486页。

二、善〈〉(矣)、相〈〉(矣)

上博简五《弟子问》简17、18均为残简。原整理者张光裕作如下释文:

B1、B2左旁与同篇简6、9“壴”字相同,但右旁上端笔画齐平,未向上凸出,且下端无两斜笔,与同篇简1、8“”所从的“欠”字形差异较大,与同篇简11确凿的写作从壴从欠的“”字亦不相同:

三、未可谓身(仁)也

上博简五《弟子问》附简上端残,下端平齐。原整理者张光裕作如下释文:

原整理者认为“考”“巧”同音通假,“考言”即“巧言”;“色”读为“令色”,“令色”犹言“善色”。(13)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第281—283页。唐洪志、李守奎、何有祖、黄武智、陈伟武、刘信芳、梁静、李松儒、苏建洲、黄人二、侯乃峰、俞绍宏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14)参见俞绍宏: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401—402页。陈伟武认为“”当是“室”字繁体,在此读为“至”,训“善”。(15)陈伟武: 《试论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料》,《简帛》第4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6页。黄人二认为“”读为“灵(令)”。(16)黄人二: 《战国楚简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4、290页。相关释文如下:

唐洪志(17)唐洪志: 《上博简(五)孔子文献校理》,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第57页。、何有祖(18)何有祖: 《上博五〈弟子问〉校读札记》,简帛网,2008年4月5日。、侯乃峰(19)侯乃峰: 《上博楚简儒学文献校理》,第265页。、俞绍宏(20)俞绍宏: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411页。、刘信芳(21)刘信芳: 《楚简帛通假汇释》,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81页。、苏建洲(22)苏建洲: 《〈上博五·弟子问〉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2分,第202页。: 巧言(令)色,未可谓(仁)也。

陈伟武(23)陈伟武: 《试论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料》,《简帛》第4辑,第276页。: 巧言(至)色,未可谓(仁)也。

黄人二(24)黄人二: 《战国楚简研究》,第284、290页。: 巧言灵(令)色,未可谓仁也。

图1

笔者以为C下部并无部件“心”,即C为“身”字之残。相同字形可见于郭店简、上博简、包山简等,只不过C的横笔比较短粗。如将C视为“身”字,很符合《弟子问》附简的字距间隔(图1)。(25)《弟子问》附简“可胃身也□”的字距间隔以方格标注。

综上,C即“身”字之残,读为“仁”。《弟子问》附简“色”后几字可释写为“未可谓身(仁)也”,与同篇《弟子问》简11“此之谓(仁)”互证。另外,学者认为楚简似乎不见“身”用为“仁”的例子。(29)李天虹: 《〈孔子见季桓子〉字形简析》,罗运环主编: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82页。本文所论“未可谓身也”的“身”读为“仁”,正可以作为证据。

四、吾欲得自〈百〉姓之和

上博简七《凡物流形》分为甲、乙两本。甲本完整,共有三十支简,内容相接续,其中少数简首尾略有残损,有缺字,可据乙本补足。简文有抄漏、抄错现象。书法疏朗,未及乙本工整。乙本残缺,现存二十一支简,内容可与甲本互补,简文有不少抄漏、抄重现象。书法工整,书体不同于甲本,显然为另一书手所抄。(30)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1页。虽然学者对于《凡物流形》甲本编联提出了不同意见,但简7接简8并无争议。原整理者曹锦炎作如下释文:

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相关释文如下:

曹锦炎、顾史考、连劭名: 吾既得百姓之和(32)顾史考: 《上博七〈凡物流形〉简序及韵读小补》,简帛网,2009年2月23日;连劭名: 《楚竹书〈凡物流形〉新证》,《文物春秋》2016年第1期。

俞绍宏: 欲得百姓之和乎(33)俞绍宏: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591页。

马文增: 无欲,得百姓之和(34)马文增: 《上博简〈凡物流形〉新释新解》,《管子学刊》2017年第3期。

邬可晶、曹峰、黄冠云、刘中良: 吾欲得百姓之和(35)邬可晶: 《〈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邬可晶: 《谈〈上博(七)·凡物流形〉甲乙本编联及相关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7日;曹峰: 《上博楚简〈凡物流形〉的文本结构与思想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黄冠云: 《〈凡物流形〉考释三则》,《出土文献》第14辑,上海: 中西书局,2019年;刘中良: 《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大学,2011年,第12页。

综上,D与“自”字形相吻合,当即“百”字讹写。“百”字的形近讹写现象,可参看《天子建州》甲本简7、乙本简6,(72)参见俞绍宏: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第539页。而《凡物流形》甲、乙本有抄错的现象,(73)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第221页。比如《凡物流形》甲本简12、17“而”“天”形近讹写,甲本简26“大”“六”形近讹写,这都为《凡物流形》甲本简8“百”“自”形近讹写说提供了参考。简文可释写为“吾欲得自〈百〉眚(姓)之和”。

附记:本文写作得到杨泽生先生指导并承蒙匿名审稿专家惠赐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简帛上海博物馆释文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法学与社会学的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