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见碧海磨青铜
——美术视野下“综合·探索”领域案例研究

2022-03-15吴思琦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铜器青铜艺术

吴思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现代美育先驱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1]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义务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不在于培养技术高超的人才,而在于培养具有文化和艺术能力的有价值的人,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感受和态度,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能力。

1.创设情境,导之以行

教学情境对于新的知识世界而言,是一把充满着魔力的“钥匙”,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也为新知识和现实世界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1.1 音乐渲染,让欣赏有氛围。“综合·探索”的教学突破了学科的限制,促进了美术与艺术其他领域、其不同学科的有机融合。美术与音乐属于艺术的不同领域,音乐能带给人们听觉的盛宴,而美术则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一个“有声无形”,一个有“形无声”,两者的完美融合,能相得益彰,丰富人们的感官体验。在《青铜艺术》课堂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世界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的天籁之音,从《东方红》、《楚殇》、《一路平安》、《一路平安》到《国际歌》,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浓厚氛围中感受曾侯乙编钟的独有魅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曾侯乙编钟的铸造技术和音乐性能,使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

1.2 体验游戏,让欣赏有趣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大都是第一次接触青铜艺术,对此虽然充满着好奇,但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为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一场“拍卖会”的体验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拍卖”这一特殊交易的方式找到青铜艺术作品的合理价值。

在本节课中,所拍卖的藏品是一件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罍,该器形体高大、富丽堂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皿天全”的视频和图片,然后模仿拍卖会的流程及场景,猜测价格、举牌、喊价,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让欣赏变得更具有趣味,此时,我顺势导入了画外音,早在2001年春纽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古代工艺品拍卖专场上,“皿天全”以924万美元创下了东方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这个价格已经完全超乎了学生的想象,从而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图1 “皿天全”方罍

2.探究青铜,追溯文化

青铜器作为一种世界性文明象征,是由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一种器具。中国青铜器的历史发展悠久,且其艺术精湛、做工精美,在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

由央视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国家宝藏》结合文献史料和专家研究成果,通过具象化、趣味化的方式,带领观众回顾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更多人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由于青铜文化是一个比较大的框架,如果单一的照本宣科或进行繁复的讲解,不仅耗时长,且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此,在课堂中,我借鉴该栏目的优秀经验,引领学生探究青铜,追溯历史文化。

2.1 利用微课,了解青铜文化。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和容量大等优势,在教学中利用微课,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微课,分别“以时代为经”、“以地域为纬”、“以器型为脉”,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先人的足迹,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不同地域青铜器的分布特征及青铜器的基本器型。在此过程中,师生以问题和讨论的形式展开对青铜艺术的综合探讨,感受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及审美。

2.2 案例分析,引领深度探究。案例一:在导入环节中,利用拍卖体验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青铜器的市场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鉴定一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呢?可以凭借什么依据呢?在课堂中,选取《四羊方尊》、《三足双耳鼎》、《莲鹤方壶》和《曾侯乙编钟》这四个案例为主线,带领学生分别从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重点赏析古代青铜艺术,让学生了解每一件青铜器都有着其独特的美。

比如,在进行“西周三足双耳青铜鼎”案例分析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力相助”等成语典故入手,了解“鼎”的意义与内涵,拉近学生与“鼎”的距离,在教师的解说中,学生知道鼎既是我国古代烹饪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旌功记绩的礼器。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文化的载体、文明的见证。接着借助3D仿真技术,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鼎身、鼎足、纹饰等特点,阐述鼎的制造方法,这样直观明了,使学生对三足双耳青铜鼎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图2 西周三足双耳青铜鼎

案例二:书中主要解释了如何制作青铜器:陶范制造。学生在学习完之后,会感到困惑。如何让学生充分了解铸造艺术,并且内化呢?在课程结束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比如:烘干的泥制青铜器上的图案是什么?什么内范和外范,它们起什么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带有详细解释的简短动态视频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笔者发现,波士顿博物馆制作了一段关于青铜铸造的短视频。“其实铸造就是加工金属的过程。我们首先制作一个原型陶罐,然后雕出花纹,再分别复制内范和外范,动画里将内范和外范分割开来,整个圆圈其实就是雕刻的外扇的花纹和形状,内范让青铜器凹陷下去。有小孔可以让金属加热变成液体,从小孔倒入模具中,然后冷却凝固。通过视频和老师的讲解,加深了对“锻造”和“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视觉体验以及美术语言的表达。

案例三:课堂中选取《后母戊大方鼎》《牛虎铜案》《妇好鸮尊》《曾侯乙编钟》《人虎相抱卣》《四羊方尊》《矛》《簠(fǔ)》这八件青铜器皿作为理解青铜器的主要鉴赏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陶器、武器、礼仪乐器和乐器。在欣赏这八件青铜器的同时,学生了解了:(1)青铜具有多种形式和属性,这和它们的用处是分不开的。(2)青铜器的动物和装饰,都具有独特的意义。(3)青铜器的形状和名称是解释青铜器的良好素材。(4)能很好地观察和理解。(5)每一种铜都有它自己的美。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猜一猜,描一描等方式进行欣赏。以《妇好鸮尊》青铜器为例。描一描:你最喜欢这些青铜器中的哪一个?你能用铅笔画出形状吗?猜一猜:你们说它为什么叫《妇好鸮尊》?鸮是一种动物,你觉得这种动物是什么?尊是酒器的名字,作为盛酒器,哪里是倒出的地方,哪里是倒入的地方?想一想:鸟只有两条腿,为什么这个器具可以稳定放置?在综合性的青铜器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散发思维,逐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案例四:青铜器中的铭文和拓片也不容忽视。例如,位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内的《毛公鼎》以近500字的铭文而闻名。《后母戊大方鼎》的铭文也十分有名。在这节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尝试创作来感受铭文拓片的美。(1)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来临摹青铜器上的铭文,创作出一件艺术品。(2)我通常用铅笔画画,但现在我换了工具,用橡皮擦,选择所需的临摹样式后就可以开始了。(3)在纸上来回移动橡皮擦,得到白线。(4)选择自己喜欢的金文,可以复制一种或多种组合。更广泛的探索研领域包括“各种艺术媒体的使用,以体验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最常见的绘画中,学生可以通过铭文拓片表现青铜的内部艺术,体验有趣的艺术活动。

案例五:讲解的时候,可以考虑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选择适用于该学段的故事,与本课的重难点相结合,该方法遇到如下问题:(1)在青铜艺术中,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青”、“铜”、“器”?(2)各种铜器是如何挑选进行诠释的?(3)如何使“陶范铸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4)学生如何亲手体验青铜艺术作?(5)怎样有条理性的看待青铜艺术?当描述青铜器的材质和颜色时,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阅读本书46页左下角的知识框,回答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青铜是青色的吗?它真的是铜做的吗?青铜器通常用哪两种方法来熔铜花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些问题非常严肃和枯燥,学生们只能照本宣科的回答问题,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从实际生活出发思考问。所以我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问题,有了以下的对话:教师:在学习了青铜艺术之后!你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吗?学生1:在古代,青代表绿色。学生2:我认为铜是一种金属,像铁一样。教师:现在我们打开书,检查这个些回答是否正确,学生的答案或许听起来很好玩,这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到铜或锡等金属,所以他们经常被误解。所以在生活中,教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从更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出正确答案,加深学生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碧海觅材,自我磨砺

五年级已经具备了对艺术作品的类别、形状、颜色和材质的基本理解和领悟能力。学生们对青铜文化知之甚少,大多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青铜制作需要高温,青铜材料稀少,青铜图案复杂,学生学习青铜艺术难度较大。既然义务美术教育是艺术的普及教育,那么问题应该改成:学生将如何在简单的材料条件下体验青铜艺术?使用瓦楞纸板打造青铜外观并绘制青铜的花纹吗?或者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那不如来制作一个青铜器的拓片吧!这样使橡皮擦变成画笔,画笔变成橡皮擦,让学生自己制拓片纸,学生可以利用现成的纸和铅笔进行体验。作完后,同学们感慨说:“啊,老师,原来我们做的事情这么神奇吗?”“哈哈,我的手是黑的!”“我为什么这么厉害!”在创作完后,发现纸上都铺满了,画面和桌面都脏兮兮的,缺乏拓片纸应有的质感,在经过仔细研究和修改后,既保证了美观,又得到了拓片纸的质感,让学生们更容易创作。

4.体验创作,传承文化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鉴赏能力,通过追溯文化、深入探究能够在对青铜器的类型、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产生初步印象,但仅仅依靠鉴赏难以达到“综合·探索”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动手创作,才能真正地体验与感受到青铜的艺术之美。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凸版画”的艺术创作形式,使其学会描绘青铜之美。学生通过四年级版画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凸版画的制作技术,故而在简单回顾图版画的相关知识后,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尝试用图版画的方式进行创作,要求能够表现出青铜器的特点。有的小组选择牛皮纸进行创作,同时,利用一些简单的甲骨文作为青铜器的装饰背景,然后利用一张黑色卡纸剪出鼎的基本轮廓进行裁剪,并利用黑色卡纸上多余的部分对鼎进行装饰。接着运用蜡笔对鼎涂色,这样一个双耳三足鼎艺术品就诞生了!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体会青铜艺术的过程,更是传承、发扬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图3 学生作品

5.课程衔接,魅力使然

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相关联。在青铜艺术中,有一些生僻字,如:簋(guǐ)、甗(yǎn)、觥(gōng)、彝(yí)、卣(yǒu)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识字练习。学会如何学习中获得乐趣。在黑板上,字母和拼音随机排列,让学生进行配对。一些学生很容易认错字,比如有的学生将卣这个字认成“卤肉”的卤,还有一些没有配对的字,例如甗,如果学生选择错误了,或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他们也在动脑思考。错误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这也是青铜艺术的美!语文课程的相关性也可以从《戈》与《矛》的解释中看出,向学生解释该工具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矛》:可以提出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就是这个武器了。《戈》:有一个成语叫金戈铁马,戈具有闪耀的光芒,它也是一种武器!课程以成语故事和文字游戏的形式,将美术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将学生所理解的知识与青铜器相结合,培养美术欣赏能力,提升审美体验。苏轼写过:“但见碧海磨青铜”。我认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就像一片蔚蓝的大海,在跨多个学科的项目中反复思考和实践,塑造具有综合文化能力的学生。我希望学生能够发展他们的思维系统并在艺术的海洋中创造自己的风格,像青铜器一样,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坚固和闪亮,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

6.结语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积累美感经验、获得较高创造力。“但见碧海磨青铜。”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美术“综合·探索”,正是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建立更为完整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使其成为懂得“享受美术”的“生活人”,从而为美术教学开拓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猜你喜欢

青铜器青铜艺术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青铜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