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应了解的知识
2022-03-15刘祖春
刘祖春
冠心病是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人的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如果把心脏比作一套会跳动的“两室两厅”,心房、心室相当于房间,心肌相当于墙壁,冠状动脉则是布在“墙壁”表面(心外膜)的“供水管”,负责给整个心脏供“水”(血液)。如果“供水管”里长了“水垢”(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则很容易影响“墙壁”的血液供应,可能在人们休息时没有任何不适,但在运动时可能会诱发胸闷、胸痛,这便是冠心病常见的类型——心绞痛。当然,冠心病还包括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等其他类型。
诊断冠心病,医生常检查哪几支血管?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脂质斑块沉着、粥样硬化和(或)冠状动脉痉挛、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而产生的胸闷、胸痛等一组综合征。那么,临床上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时,医生常检查哪几支血管呢?
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即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二者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左冠窦和右冠窦。左冠状动脉又分出两支粗大分支,分别为前降支和回旋支。临床上将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当作心脏血供的“三支血管”。通常说冠心病病变,是指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这三支血管而言的;因此,诊断冠心病,医生必须检查这三支血管。
如果上述动脉狭窄,就会引起心绞痛;如果闭塞,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当然,上述冠状动脉之间也可能有侧支循环,当一根血管堵塞时,另一根血管通过侧支循环以弥补冠状动脉血流。所以一些患者在做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某一根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了,但患者并没有不适的感觉。
冠心病是怎样形成的?
人体的冠状动脉血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出生时每个人的血管都是通畅的、光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血管壁的“屏障”——内皮细胞受到损害,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经氧化后透过受损的“屏障”进入血管内膜并逐渐沉积,就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堆积造成血管管腔的狭窄。
如果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小于正常血管直径的50%,通常不会造成心肌缺血,可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冠状动脉末梢的微血管通过扩张来补偿心肌细胞的血液供应,但在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细胞需要更多的氧来满足自身需求,此时狭窄的冠脉血管无法扩容,“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引发胸闷、胸痛等不适,即心绞痛发作。
此外,斑块对冠脉血流的影响不仅仅止于固定狭窄引起的机械阻塞。如果把血管内膜下的斑块比作“饺子”,那么“皮”厚“馅”少的“饺子”可视为稳定斑块,通常不容易破裂。但如果“饺子”“皮”薄“馅”多,则非常容易破裂或表面破溃,由此造成“内馅”(胆固醇)暴露于血液中,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迅速形成血栓,引发血管腔进一步狭窄或完全堵塞。持续的冠脈血管堵塞使支配区域的心肌细胞完全失去血液和氧气供应,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急性心肌梗死,这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抑或胃部烧灼感、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甚至有濒死感,若不及时开通堵塞的血管,则会造成心肌坏死面积扩大,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冠心病,从青少年开始
可能有人会说,我还年轻,这些离我还很遥远。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随着当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伴随吸烟、熬夜、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步前移。临床中时常会有年轻人突发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冠心病的早期预防不容忽视。人们平时生活中应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避免吸烟、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嗜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血压、血糖等,这些都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