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病难,古代也“医改”
2022-03-15王睿卿
王睿卿
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办法。这些可以视为古代为解决百姓看病难推行的“医改”。
别坊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了“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在孝文帝时期设立的。
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百姓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
赐药
在古代,为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西汉皇帝主政时,大都曾开展过赐药活动。古代赐药活动多出现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时期也会赐药,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南朝齐、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这么做过。
北魏的“别坊”主要针对京城地区,对外地患者则采取赠送指导性医药手册的办法。为了更好地普及医药卫生常识,以解决基层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刊广济方诏”,要求进一步宣传广济方。担心有的人家连方单都抄不起,他還命令地方一把手,在乡村要道口办“黑板报”,让老百姓都能了解一点自我防病、治病的常识。
养病院
古代为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做得最好的并非唐朝,而是宋朝。虽然街头药店在东汉时已出现,但多是个体民营性质,到宋代时才被纳入政府医疗体系。北宋政府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是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变法的“医改”方向之一,当时新实施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
在让老百姓“吃药方便”的同时,北宋在尽量让穷人看得起病方面也成效显著。北宋的做法是,裁减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的数量,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古代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政府做过很多努力,并不仅限于上述几种。如减免税赋、增加民众的收入,也是常规办法,且往往常与“赐药”办法一起使用。
(摘自《家庭与生活报》)
22815011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