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话题写作教学初探
2022-03-15孙张
孙张
摘要:高考作文呈现出更关注宏大话题的趋势。教师需要开展指向思辨的宏大话题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写作训练。具体而言,开展“专项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强调“积微见著”,让写作具体可感;引导“由事到理”,让写作深刻理性。
关键词:高考作文;宏大话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写作教学
一、高考作文话题的宏大趋势
回顾2021年高考作文题,如全国高考甲卷话题“可为与有为”、新高考Ⅰ卷话题“强者与弱者”、北京卷《论生逢其时》,我们发现,高考作文已逐渐脱离倾向于叙事抒情的“风花雪月”式命题,转而关注宏大的社会话题。
宏大话题所关涉的内容多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方面的重大事件,具有概括性、理论性、抽象性的特点,看似与中学生常用的语言体系格格不入。但这些宏大话题都有具体的情境提示,根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并不是独立存在。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话题“可为与有为”,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出现的英雄烈士、爱国歌曲、传统节日;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话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根植于疫情期间中国向其他国家援助物资的时事。
学生面对宏大话题,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程式化的素材和空洞的语言支撑小微话题尚可蒙混过关,但难以撑起宏大话题的躯干。如何让学生消除面对宏大话题的恐惧心理?不妨从思辨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得具体、写得深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和内容体系,真正触及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开展指向思辨的宏大话题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写作训练。
二、指向思辨的宏大话题写作教学策略
(一)开展“专项阅读”,为了有话可说
阅读是获得语言滋养和写作方法的有效路径。中学生受阅读经验、理解能力的限制,阅读文学作品、网络流行读物较多,对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宏大话题有时难以集中注意力,也缺乏阐述分析的基本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为迈向大学校园、踏入社会做准备的关键时期,高中生的学习活动需与社会生活产生关联,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有关宏大话题的论说名篇,让学生开展专项阅读,理解并思考其中蕴含的共时性文化与思想价值,以发展的眼光接受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并能继续自主阅读相关公共话题的文字资料。
例如,2021年8月17日,《工人日报》发表的《文创雪糕别一味“复制粘贴”》一文,便是很好的阅读材料。类似的社会热点时评可以作为学生写作宏大话题作文的范本。且看文章部分语段:
文创产品是一个景区、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这意味着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在传承着本土文化,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考量其价值,不仅要看造型是否新颖,更应注重其是否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是否与景区的人文景观相协调,是否进行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一味“复制粘贴”,最终难免沦为“地摊货”。
进而言之,景区建设和发展,实际上是历史文化积淀和文脉延续的动态过程,也是多元文化互动交融、文化内涵和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景区在研发文创产品时,应该定位于人文精神的发现者和实践者,深入挖掘、还原景区特定的文化價值。如此,文创产品才会有独特气质,与景区、景点相得益彰。文创雪糕如此,其他文创产品亦如此。
从上述近300字的表述中,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创产品雷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景区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的能力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运营模式的创新。文章从对文创产品的思考,进而发展为对多元文化创新的追寻、文化价值的传承,凝结了作者对现象背后深层、本质的洞察。由此产生的论述也是丰实的,无空洞虚无之感。
这样的文章,需要进入学生的阅读库。坚持有关宏大话题的专项阅读与思考,琢磨于心,领悟运用,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写作素材,做到面对宏大话题有话可说。
(二)强调“积微见著”,为了具体可感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话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命题中罗列的三则材料指向了共同的宏大背景——疫情。准确地说,三则材料谈论同一宏大主题——疫情下的国际关系事件,“世界”“青年”“未来”三个词都能往宏大处延伸。学生写作时,若没有开阔的视野与深度的思考,容易仅针对疫情说一些套话、大话。而在文章篇幅和写作时间都有限的高考作文中遇到这样的宏大话题,学生更需要拥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的胆识与度量。
例如,可从疫情的角度审视医护人员的躯体之柔与意志之坚,阐述未来青年如何从这些生命底色中汲取力量,为共同维系全球生命安全出一份力;也可从“同一个世界”的角度,“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写出疫情无国界,灾难可以相对消泯隔阂甚至仇恨,疫情下的青年们可从疫情中获得互助合作、凝聚情感的智慧;同样可从未来的角度审视,提出对“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青年对未来作何准备?如何发现危中有机,从而相信未来?”的见解……学生可以选取容易驾驭的角度,在疫情的具体语境里把“青年”与“世界”“未来”相关联。
从具体语境出发,从实际素材出发,积微见著,为宏大话题“瘦身”,学生能写得更具体、更可信、更可感。
(三)引导“由事到理”,为了深刻理性
曹林老师在讲授新闻评论时说,学生的直观表达——就是看到新闻后条件反射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都带着“粗糙简单的正义感”曹林.我在北大这样讲授新闻评论(下)[EB/OL].[20160721].https://post.blogchina.com/p/826369026。。他会引导学生把这些观点表达出来,再通过鼓励“不同观点”的表达,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达成对那种“粗糙正义感”的反思和批判。这也适用于学生面对宏大话题写作时的状态。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时,初级表达经常是就事论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就事论理,就理论理,提炼更深层次的论题,对问题本质进行探索和反思。由事到理,由感性的判断到理性的分析,能为宏大话题“增梯”,从而写得更深刻、更理性。
当然,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性意志较为薄弱,有时在表达的过程中会被自身情感所牵制。教师需重视学生思辨习惯的培养,提醒学生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保持客观性,注意与宏大话题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一方面,教师需要基于学情,尊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共同关心的宏大话题领域;另一方面,还需对这些宏大话题领域进行思辨价值的审视,筛选能引发深层思考的适宜话题。这也对教师的问题捕捉能力和洞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中议论文写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余党绪,张广录.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
[3] 陈兴才.“思辨”:阅读与表达的品质保障——兼评几个设计案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0).
[4] 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8(25).
[5] 余党绪.比教学范式建设更迫切的,是改善我们的思维——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8(1).
[6] 沙伊露.“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81850058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