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助推学生深度学习
2022-03-15马洪珍
[摘 要] 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大任务”驱动,要进行任务准备、任务执行和任务反馈,进而助推学生的目标性学习、挑战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任务驱动,能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教师以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改变了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1]实施“大任务”驱动,要注重任务引领,引领任务实践,注重任务反馈。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任务准备:助推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运用“大任务”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首先要进行任务准备。所谓“任务准备”,是指任务实施者将完成任务的诸多素材、资源准备好。在任务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特征等。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学习目标、任务等。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准备任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将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准备相关的材料、内容、资源等,对学生主动“亮标”。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教学中的任务及拟采用的任务驱动的形式。教学中,教师既要掌握相关的任务驱动内容、形式,又可以让学生提出相关的内容、形式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目标性的学习。如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模糊不清,经常将周长和面积混淆。为此,笔者创新教材中的编排方式(注:教材中编排面積相关内容时,没有将周长纳入其中),将周长与面积进行比较。笔者通过对比融合,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能厘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具体而言,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前置性的任务:任务1:做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拉动长方形框架,你发现了什么?任务2:确认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小?通过这两个任务,可激发学生对面积的深度思考。学生认识到,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量,两个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也不一定相等;两个图形的面积不同,周长有可能相等……学生借助于任务驱动,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中,认识了面积的本质。
任务准备就是要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即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还需要掌握什么等。任务准备阶段,可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心理意向”,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内心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期待”。
二、任务执行:助推学生的挑战性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任务执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来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任务执行能助推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教师要将任务执行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任务才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积极助推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障碍、挫折等,才能激发自己的思考、探究的动力,有信心对学习展开挑战。为此,教师不妨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人为地制造一些麻烦,让学生充分经历挑战性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敢于挑战、善于挑战、乐于挑战等。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研发、设计了多重性的任务,助推学生去认识圆、思考圆、探究圆。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接受挑战。以“画圆”这一驱动性的任务为例:第一次画圆,学生徒手画圆;第二次画圆,学生用物体画圆;第三次画圆,学生用圆规画圆;第四次画圆,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第五次画圆,学生在操场上画圆等。笔者在一个大任务中设置一个个“微任务”,能让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不断地进阶。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挑战,也学得更有信心。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引导学生画一些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让学生的挑战性学习不仅向课外、课余的时空延伸,还向美学等领域拓展。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推动学生的挑战性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数学素养的发展,感受到学习力的提升。
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数学化,不仅引导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从生活到数学的过渡),还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数学化。通过不断的完成挑战性任务,学生的学习力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任务延展:助推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运用任务驱动,不仅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还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反馈、反思和评价。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研发延展性的学习任务,助推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经验,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等。教师要借助任务延展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思维。任务延展,将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新气象、新格局。[3]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往往容易浅尝辄止。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专家的兴趣”,让学生能深入知识的“核心地带”,进而体验到知识的微妙。比如,教师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一课时,学生在认识了“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化成纯循环小数的分数有特点吗?化成混循环小数的分数呢?”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索性将其设置为延展性的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深度的数学探究。学生根据“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学习经验,对化成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的分数提出猜想,并展开积极主动的验证。学生通过“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分数化成无限纯循环小数”“分数化成无限混循环小数”等验证,能认识到“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面对这样的任务延展,有学生说:“怪不得小数又称为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十进分数就是分母里只有质因数2和5”;也有学生说:“一个分数的分母里既有质因数2和5,又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也就决定了这样的分数化成小数既有不循环的部分,也有循环的部分,因而这样的分数能化成混循环小数。”
通过任务延展,学生看到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知识点”,而是关联性的“知识树”“知识林”。[4]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长线任务、长效任务,将主题性学习、任务性学习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李松林,贺慧,张燕.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54-58.
[2]王海峰.学习单:让自主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J].广西教育,2015(2):29.
[3]吕林海.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走向深度的实现——基于意向、卷入与素养的三维度审视[J].江苏教育,2019(22):23-27.
[4]翟小铭,郭玉英,李敏.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15,31(2):47-51.
[作者简介]马洪珍(1977— ),女,江苏东海人,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354250033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