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与实施路径

2022-03-14王钦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科学科旅游

王钦安,曹 炜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开始从战略层面来强力振兴我国本科教育,通过打造教育“质量中国”来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2019 年4 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 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全面启动了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计划,正式把新文科建设纳入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之中,成为未来我国高校各文科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强大引擎。而当下新文科建设具体实践只是刚刚启动,其建设的基本内涵、发展指向及融入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与推进路径等还需要深入讨论。目前相关内容呈现和研究成果除教育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3]等官方文件、会议论坛有所涉及外,国内部分学者也进行了积极探讨,主要集中在从多维度对新文科做出学理分析和内涵阐释[4-5]、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理路与实施路径[6]、整体视角下新文科专业建设的系统思考[7]及新文科背景下具体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定位、规格、机制、模式和措施等内容[8-14],这些成果较为广泛,对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旨归及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指向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总体来看,新文科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其基本内涵及融入具体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系统性、精准性还不够,尤其是按照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开展旅游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其研究仍需要加强。本文在既有认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定位与实施路径(图1),以期对同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图1 新文科文旅人才培养机理

一、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一)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人才培养指向

“新文科”概念是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从学科管理看,其主要目的是要突破“小文科”的思维定势,弱化学科边界,将急剧变革的新技术引入传统的文科教育中,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通过文、理、工等学科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来促进学科的领域拓展、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推动传统文科从学科专业目录导向转向现实需求导向,建立多元主体超(跨)学科发展新范式;从知识体系看,将现代科技新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哲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中,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资源与知识体系,让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具备跨学科的多元复合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运用新技术对传统文科问题进行再发现、再解析和再重构,探索新方向、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新知识生长机制[15];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看,要求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和主动求变,要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被动适应服务转向主动支撑引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施跨学科、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变革时代需要的创新型、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要在新文科内涵下实施技术融合、多学科交叉及相近专业集群整合,培养对未来职业领域具有适应性、创新性和引导性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都在推进学科专业交叉与知识跨界融合,但受教育理念功利化及体制机制惯性的影响,一些学科交叉、科际整合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有的学科专业交叉整合甚至只是为了获得项目和资源争取而临时拼凑,待拿到项目和取得资源后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不相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 时代,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和行业跨界交融已势不可挡,原来这些现实矛盾和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必须主动回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挑战,真正用新文科理念重塑思维体系和时代特质,打破传统文理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丰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更为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营造出适应全球新格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发展与高素质人才成长环境。

(二)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求

新文科要求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拓展新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视角[4]。现代旅游现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此为研究对象的旅游学科呈现出天然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现代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覆盖范围广的现代服务业,个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域化已是这个产业新的时代特点,受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等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在需求扩张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和产业内容在发生根本变化,需要对其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供给体系进行系统提升。这些时代特征与产业内涵发展需要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去研究旅游问题,需要具有宽泛知识结构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从业人员去对接产业,这些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内涵与人才培养指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高校旅游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要以新文科要求为逻辑起点,加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力度,不断拓展专业建设内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以此来适应时代变革的新趋势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需求。

我国已成为全球旅游管理类专业规模最大的国家[17],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时代主题,提高旅游教育质量已是当前院校的重要使命。早在2015 年10 月,国家旅游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加强普通本科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16]。尽管传统旅游类专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文旅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服务和管理人才,但由于缺乏对新技术发展的积极响应与主动对接,目前已无法充分应对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发展和消费转型的深层挑战,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问题日渐突出,专业认可度与业内就业对口率下滑现象也日趋严重,因此,面对新需求、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格局,旅游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用新文科特质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和实践创新,要以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旨归和时代内涵为根本,作出旅游类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新的诠释和展示。建立协调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将现代科技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突出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重塑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思维体系,在传统从业人员思想品德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打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与融媒体技术等新的职业素质,为旅游行业卓越人才培养与产业可持续成长赋予新动能。

二、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

规格定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新文科建设的视阈下,基于传统与革新相互衔接,稳定与变革相互交融,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新定位。以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为导向,以全面素质提升为宗旨,来探索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谱系、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和创新创业的内涵特征。

(一)以德为先的品质素养

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质,这也是旅游类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内在要求。人才需要德才兼备,但必须以德为先,德是人的灵魂主体,也是人生发展的“风向标”和“方向盘”。在2018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3]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要求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因此,现代旅游类人才培养应以品德端正、信念坚定、人格完善、知行合一和热爱专业为价值导向,培养具备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深度融入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深度和认知水平,在源头上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一个人经过学习和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集合及组合方式,在如今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深刻变革的双重背景下,单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产生的木桶效应已逐渐显露,其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早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8]就明确提出: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按照新文科的建设内涵,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藩篱,着眼于新时代文旅行业从业岗位新需求,优化重组相关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跨学科的新型复合性课程群,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职业发展知识结构。文旅行业本是一个要素和环节复杂的综合性服务业,包括服务、经营和管理等类型众多的业务岗位,随着“旅游+”产业集群的快速推进,新的产业业态和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要“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应是精通文旅行业的行家里手。旅游学科有其天然的交叉属性,可以从不同学科维度去探索、分析和把握,自然、社会、人文、信息等科学中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都为其所用。因此,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域的广泛性,将文学、法学、哲学、艺术和历史等通识内容深度融通,以培养健全人格和通识认知;将旅游学、管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进行深度整合,夯实和提升学生专业基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知识等现代科技知识渗透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将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现代传媒相关产业知识有机结合,构建跨学科及对接文旅高端产业链、新兴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复合素能型人才知识体系。

(三)综合全面的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构成能力的诸要素及组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体现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是整体化解决专业问题的本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专业能力。旅游专业能力是从事文旅行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包括文旅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监管、投资收益管理等部门专项能力;文旅业各岗位流程的规范操作能力及服务组织、运营协调、跨文化交往、目的地管理、项目运营等综合管理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文旅业经营管理中的新问题、突发问题、危机问题等的危机应对能力。

(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从事服务、经营与管理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具有问题分析与判断、信息获取与解析、新技术学习与接受能力;数理统计分析、信息化操作、智能化技术掌握及旅游众源大数据获取能力;问题发现与提取、文献检索与资料获取、分析模型建立与应用能力。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体现及调控能力,包括具有认知自我、情绪控制、压力承受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自我管理能力;公关协调、竞合沟通、团队与集体意识及思想交流、语言表达、人情练达等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担当、遵纪守法、自觉自律、紧跟时代和求真务实等社会适应能力。

(四)扎实稳固的创新创业基础

具备创新创业基础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强化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学习,要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具备理性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基本素质;要引导跟进文旅产业发展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文旅游行业环境,培养把握新时代文旅业态新变化与新格局的策划能力、创意能力和变通能力。

三、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基于旅游类专业自身特性,立足于新文科内涵的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和实践现代旅游类人才培养规律和和实现路径,在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评价机制、师资队伍等层面上加强改革,以实现文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一)模式重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方法或手段,是人才培养中较为稳定的范式化结构和运行机制。聚焦现代新文科内涵的综合性、跨学科和融通性,在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中,动态化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和重构人才培养基本流程,构建与其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体系、运行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OBE 理念,构建出明确的岗位需求、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及其与课程群和知识体系映射关系;理清和重构质量评价体系,在教育部发布的《旅游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国家、省(市、区)学科专业评估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吸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旅游教育质量国际认证标准,对日常教学过程组织、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模式等进行全流程监控和评价;改革以旅游学科为本位的课程培养模式,转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以“校企互动、工学交替、理实结合”为基本路径,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实践能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规范和引导学生走进研究(科创)中心,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并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实践项目,通过课题引导、学科竞赛、项目驱动等形式,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竞争与合作精神,推动人才专业技术“硬化”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二)课程革新,打造引领型“金课”体系

课程是实现专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件,它直接控制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旅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还沿袭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规定骨干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其专业内涵划分十分明显,学科建设导向比较清晰,而新文科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从专业独立分割转向交叉融合。因此,要紧扣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旅游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课程体系设置,从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思维拓展三个向度,重新构建新文科内涵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规格所需的核心素养结构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将融通性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环节,突出学科专业大类“通识教育”及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切实优化、重组和更新现有教学内容,将现有旅游类、管理类、经济类课程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有效融合交叉,开设旅游大数据应用、智慧旅游管理、旅游网络与数字营销、旅游信息化管理、产品创意与设计、数字营销、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GIS建模等课程,建构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旅游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全时空、多维度教育资源,灵活运用 “互联网+”和AI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的新型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现有优势和特色定位,综合利用各种平台,将线下教学、智能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改变以“群体—接受”、单项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成果导向、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为主方式的教学体系重构,形成以知识对话、思维对话和心灵对话及多向交流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场景,将 “一言堂”式课堂教学变成探索、质疑、辩论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新文科特质“金课”体系。

(三)平台构筑,构建科学顺畅的运行机制

新文科建设必须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与平台提供支撑,从管理机制和制度入手,搭建旅游类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由于不同专业设置、学科属性及研究方向之间存在着原始区分,现行高校一般都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堡垒”,各二级学院(系)的设置通常是以同类专业或学科为基础,它们彼此间界限分明、自成体系和单独运行,使得学科专业资源共享及跨学科专业深度交流合作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由文理专业分割隔离走向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打破学校教育原有的院系及专业壁垒,改变现有的学科专业架构体系,按照大类培养、通专融合的方式整合集成各院系教育资源和设施;通过与文旅产业联动,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将传统旅游学科专业教育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更加真实灵活的模块式、菜单式、任务式的融通培养模式;将文理通识课程平台融通,将经济和管理学科核心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将旅游信息化实习实训与全校整体信息平台整合、旅游业务技能实训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融合、虚拟实训与智慧教学平台融合等;建立综合性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构建跨学科门类、跨院系部门组建教学团队、学科平台和实训场所的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形成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新文科建设保障机制。

(四)师资打造,构建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

新文科能否做得好,关键看教师,教师是人才培养中最核心、最具决定性的要素,要落实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就要打造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的优秀师资队伍。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知识重构与教学创新的智慧过程,需要教师拥有多学科贯通的动态性知识结构,作为旅游类专业教师要求在具有一定旅游、管理、财经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现代智能、新型传媒和大数据处理等现代技术与方法。而现有教师基本都出身于管理学科,专业素养相对单一,跨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狭窄,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自我提升与完善的保障条件和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在跨学科专业及现代科技方面加以提升和转型,尤其应重视青年文、理科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新文科建设上的生力军作用。通过文旅企事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岗位锻炼、师资专题班研修、在(离)职攻读晋升学位、国内外考察访学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推动教师在现代新文科教育观念、跨专业学科知识领域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转型提升;加强学科专业融合的“复合型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平台拓展教师队伍的专业与学缘结构,鼓励跨院系间多学科间团队进行协同育人,形成专兼融合互补、知识结构合理完整、文理工交叉融通的旅游类专业教师队伍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充分激发教师新的职业发展意愿,要充分考虑新文科教师转型劳动间接性、长期性、非线性和难以完全量化的特点,注重以多元性、灵活性、周期性和客观性原则,考察教师在教学效果、学科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长远贡献。构建以教学投入为引导的激励体系和符合新文科学科建设和培养方向的科研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等新文科建设相关新问题研究上。

四、结语

服务时代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当下,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日新月异的上演,这必将持续驱动新理念、新业态、新需求的形成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顺势而变,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新文科建设是新形势下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反思,也是全面提高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之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构成部分的旅游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学科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命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讨论和实践破解。但进一步突出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对传统的旅游学科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突破和提升,让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要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现代科技进步和文旅业发展的需要是破解命题的基本方向。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高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打造引领型“金课”体系、构筑人才培养平台、建立科学顺畅的运行机制、提升师资水平、组建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等实施路径,来推动和落实以优秀健全的品质素养、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综合全面的能力结构和扎实稳固的创新创业基础为规格内涵的现代高素质文旅业从业人员培养规格的实现,进而打造新时代旅游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丰富教育“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学科旅游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旅游
孙文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