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活化乡村记忆的新路径
——以网络视频为例

2022-03-14大连工业大学刘宇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3期
关键词:乡愁受众记忆

大连工业大学:刘宇晗

科技4.0时代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沟通交流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费孝通论证了中国社会从基层上是乡土性的。从乡村居民转变成城市居民的过程中,人们产生留恋故土的情感——乡愁。陆邵明认为乡愁依附在乡村记忆之上,由此可见,若要留住乡愁,就要留存、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留在乡村的人与城市人共同的记忆。因此,活化乡村记忆要分析网络视频在大众传播中,架起二者情感桥梁的路径,进一步探索制作网络视频以传递乡村记忆的方向。

1.互联网背景下的全员媒体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我国逐步过渡到全媒体的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2年2月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核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32亿,相较于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在上述背景下,全员媒体的内在含义可理解为人人手握麦克风,理论上每个人都拥有机遇,以互联网为媒介发布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还在报告中表明: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城镇网民规模达7.48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这一大环境中,乡村人利用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乡村生活,并将之上传到网络媒体变得十分便捷容易。

同时,媒介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互联网带来了自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多种网络娱乐形式。涵盖自媒体长/短视频、网络纪录片、直播回放和片段剪辑等在内的网络视频,具有易制作保留、方便扩散传播的特点。这使得我国网络用户中有广泛的各类视频生产和受众群体,上述统计报告确切表明,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较2020年12月增长了4794万,占网民整体的94.5%。报告也提示在助力农产品销售和激发文旅产业活力两个方面,短视频应用为乡村创造了经济价值。2016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的时候,“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电商服务通达乡镇”,网络需赋能脱贫助农。随后,各大网络平台也积极响应,如快手短视频于2018年开启了“幸福乡村”活动。经济效益、政策支持加之网络视频创作便利且易于传播等特点,促使网络视频在各类媒介形式中对活化乡村记忆有突出作用。

乡村记忆广义上指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从狭义上来说,乡村记忆经常被当作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乡村记忆中不仅仅有对乡村地理风貌、物质生活的呈现,也蕴含着深厚的乡愁、乡情。《留住乡愁》中陆邵明把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的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物质文化记忆包含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组合成的“记忆场所”;非物质文化记忆则是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兼具视听属性的网络视频,印刻下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记忆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凭借互联网,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间隔在不同人群中传播。因此,网络视频对乡村文化的影像传播,构建起乡村人与城市人情感流动之桥,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振,是留住乡村记忆的方法之一。

2.网络视频架起乡村情感沟通的桥梁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首次提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它们是传播者(Who)、信息(Says What)、渠道(In Which Channel)、受众(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s)。他认为信息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者→信息→渠道→受众→效果”这一模式进行的目的性行为过程,即信息在大众中是以“5w传播模式”进行传播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在传播学建立最初就奠定了后者的研究内容,打下了传播学的研究基础,对传播学的产生、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尽管这一模式把大众传播当作线性说服,仍然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却忽略了复杂的社会影响和反馈,在借传播学分析已产生活化乡村记忆传播效果的网络视频时,可以暂时忽略对传播效果和反馈的分析,专注于网络视频是以何种内容和方式,连接起传播者和受众对乡村记忆共同的情感桥梁。简言之,下述分析中更加注重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众这四种构成要素。

乡村记忆是传播信息的内容,网络视频是乡村记忆传播的渠道。在全员媒体的环境中,留在乡村的人们运用影像技术,以视频的方式记录家乡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生活模式等具有乡村特色的内容,再把承载着乡愁的视频上传到自媒体、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向大众分享自己在乡村生活的所思所感。而离开家乡的人接收到保留着乡村记忆的网络视频,唤醒了自己的家乡记忆;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同样观看乡村记忆类网络视频并以后者为“奇观”,对城市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对乡村生活中呈现的天然景观心生向往。乡愁以视频为媒介在网络传播,引起离乡人、城市原住民与留乡人的情感共鸣。

身在乡村的人是乡村记忆的信息传播者。他们对乡村的强烈情感促使他们关心乡村记忆中的美食、美景、美事,拍摄视频并剪辑后记录下来。生活在乡村的人是收集、整理、选择、加工和传递乡村记忆的人。视频博主“华农兄弟”的视频中每年都会在同一时节展现乡村生活的固定活动:夏季摸鱼捉虾、秋季摘野果和冬季挖笋等。其在众多视频中表达了对童年乡村的回忆、怀念,例如在捉竹节虫的视频中提及,幼时因物质条件匮乏饮食中少肉去捉竹节虫吃的回忆;同时,华农兄弟也表现了对现在乡村生活的欣慰、感激等多样情绪,如在拍摄到村里新修的路时,提到政府对乡村基建的帮助等。对家乡的热爱推动着乡村人以视频的形式,将乡村生活与地理风貌作为家乡的固定记忆保存下来,其上负载的丰富感情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融入未在乡村的人们关于乡村的记忆宝藏。

身处城市的人是乡村记忆类视频的主要受众。生活在乡村却不传播网络视频的人也是乡村类视频的受众之一,但这部分受众身处乡村日常生活之中,对融入乡村文化记忆的视频习以为常,兴趣不大,更愿意观看奇闻异事,所以非主要受众。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技术对用户的地理位置、个人信息、观看习惯等自动分析,将记录了乡村记忆的网络视频推送给城市中人。离开乡村的人观看上述视频可以唤醒对家乡的记忆,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也通过乡村视频“体验”到乡村生活,在建立乡村情结的过程中,他们既是被动接收,也是主动选择。李子柒作为乡村生活博主拍摄过一系列古法制物、传统美食和蔬菜生长类视频。在其手工棉被视频的互动评论中,有网友表示:“李子柒的棉被让我想起了我乡下的奶奶给我做的棉被”。也有城市网友观看李子柒拍摄的《黄瓜的一生》了解到黄瓜种植、结果的过程。属于乡村的记忆借由网络视频回到大众视野,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许多网友在李子柒芋头饭的视频下表达对亲人的想念和对芋头饭的怀念。正是情感的连接使乡村记忆在网络广泛传播,乡村记忆才能以视频为载体留存在大众的精神家园中。

3.网络视频制作活化乡村记忆,留住乡愁

乡村记忆类视频的制作与城市视频相比有不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其内容顺应自然规律,展现真实生活的拍摄手法和相对简单直接的后期制作上。

3.1 叙事:顺应自然的内容

乡村类视频的叙事内容通常根据当地的时间、节气、季节、耕作节律等自然规律来定,描绘乡村人文地理环境的真实样貌,唤起人们对未经城市雕琢的风景和古朴乡村生活的记忆。

在三农博主“疆域阿里木”的直播带货视频中,阿里木身后乡村的蓝天白云和草木山水,因过于天然纯净,一度被网友质疑“背景太假”。之后,该博主持续上传本人与背景中的溪水、草木、蜜蜂、牛羊以及他人互动的短视频,勾起新疆本地网友和曾去过新疆乡村游玩的网友关于新疆的乡村记忆,网友们自发为阿里木评论发声,有网友表示“实际的新疆乡村比视频中的‘假’背景还要美”。这些评论和关于“假背景”的二次创作视频也吸引了没去过新疆的网友,让后者产生去新疆游玩的想法。关于新疆真实的乡村物质文化记忆由此被激活。

农人视频博主“滇西小哥”制作的乡村传统美食系列视频,展示春季玫瑰、夏季荷花的饮食规律和食用方法,还有“四季调料”系列选题,介绍了木姜子、花椒、薄荷等调味料的采摘和烹制方法。这种系列选题加深了受众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同时普及了未受工业化大生产严重侵染的原始乡村生活方式。针对时间、季节进行内容选题,即使2018年和2020年秋季同样拍摄的打板栗视频,也让人常看常新,在时间沉淀中构筑不同乡村的独特非物质文化记忆。

3.2 拍摄:写实的拍摄手法

未经过城镇化改造的乡村具有丰富的风土风貌、民风民俗,这些内容本身已足够打动人,不必经复杂的艺术加工。写实的拍摄手法,更现实地展现乡村原貌,还原乡村生活中真正的“人”。

2020年11月中旬,藏族小伙丁真凭借几秒无滤镜的微笑短视频走红后,其家乡理塘相关部门为其拍摄《丁真的世界》纪录片发布于网络。该视频用简单的镜头语言直接记录理塘的雪山草原、冰川湖泊、寺庙白塔,向受众平铺理塘的地理面貌;直白的画面介绍了康巴人放牛、赛马、围着篝火跳舞唱歌等日常生活以及仪式活动,建构起城市人民对理塘乡村朴素的记忆。理塘旅游产业相关统计显示,自2020年11月16日以来,将甘孜康定机场和亚丁机场作为目的地的机票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成;截至2020年11月25日,当地酒店预订量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9%。以上数据表明,乡村视频的风土人情不需要复杂的拍摄剪辑手法,写实拍摄足以引起观众重返乡村的内心冲动。

值得关注的是,在丁真走红后拍摄的短视频中,其刻意模仿拍摄抖音热门的“表情模仿”视频备受诟病,有网友评价“审美需要提高”,足见乡村网络视频的失实和失真不但不能活化乡村记忆,而且易起到反效果。

3.3 后期:简单的剪辑方式

网络长视频对乡村记忆故事的讲述大多是线性叙述,即按照事情的物理时间顺序叙事。无论是美食制作还是农业耕作收获,素材的排列往往按照事件的天然发生顺序,少有过多的镜头乱序剪接和过度的后期包装制作。李子柒“玫瑰的一生”视频中,以玫瑰种植、生长、开花、采摘到清洗、晾晒、提取、制糖、酿酒、制酱、熏鸡的时间顺序剪辑镜头,后期制作仅仅简单添加背景音乐和几句解释性的字幕,配合延时摄影镜头,不到二十分钟的短片清晰地展现了乡村田园劳作全过程,讲述了完整的乡村故事,搭建全面的乡村记忆体系,营造出温暖的家乡生活氛围。

相比网络长视频,短视频平台呈现了碎片化的乡村场景,多个乡村短视频前后呼应,共同组成对特定村庄的记忆。安徽省含山县的三农博主“含山汤猫子”在抖音平台发布了数十个修整自家庭院的短视频,包括修建小木桥的设计和采买、改造厨房、修理菜园子及种植蔬菜草坪、建造凉亭的整地到动工等活动,构成了整体的含山乡村景观,将惬意舒适的田园生活置于世人眼前。乡村的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在简洁的短视频中鲜活地融为浑然天成的一体。

网络视频活化乡村记忆的核心是留住乡愁,乡愁不是对家乡的担心与忧愁,而是对故乡的思恋与眷念。故而乡村类网络视频的制作,关键在“情”不在“形”。顺应自然的叙事内容,写实的拍摄手法,简单的后期形式使得视频创作带有返璞归真的美感,让受众产生浓浓的乡愁。

4.结语

乡愁的载体——乡村记忆的活化有不同路径。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利用网络视频制作活化乡村记忆是值得关注的现实路径。网络视频对乡村人与城市人保留乡村记忆、建起情感桥梁有积极作用,用顺应自然的内容、纪实的拍摄手法、简单的时间顺序叙事讲述真实的乡村故事,唤醒城市人沉睡的乡村基因。乡村记忆的活化是全方位的。媒介技术手段中的网络视频促进乡村记忆在大众间更广泛传播,进而激活大众心底的乡村记忆,也需结合其他路径共同留存浓厚的乡愁。

猜你喜欢

乡愁受众记忆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回头一望是乡愁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