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更名”后档案学专业建设的新认识与再思考*
2022-03-14赵彦昌
曹 宇 赵彦昌
(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20 22年9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从传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到目前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更名将会对学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本文结合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相关情况,就学科更名后的学科发展建设、二级学科的交融贯通、学术研究的交汇融合、人才培养、青年教师培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形势下的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1 在学科发展建设方面的影响
1.1 新的发展与契机
一是拓展了学科的边界、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在数字化转型时期以及一级学科内各二级学科在数字化(数据化)的转变中,学界始终在积极探索知识体系、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的重新架构。管理对象的特性、管理方式及相关理论、所依据的技术都因数字化(数据化)的转变而不断变化。信息资源管理突破了传统档案、图书等单一信息类型的限制,使学科内涵和外延触及更多的领域,变得更为广泛。
二是资源观的引入将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助力。学科的更名实现了与信息资源建立密切关系的诉求。以往将资源“存而备用”“后台管理”的传统管理理念已经为社会所诟病。当前数字政府建设的契机为资源的有效利用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乘数字政府建设的东风,积极探索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开发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三是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充实。学科更名后将容纳更多的二级学科,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信息分析、数字人文,中山大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等专业。这些二级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为明确,在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和就业方向上更加精准,为上述学校的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一个新成立的、以一级学科命名、在原有档案师资基础上建立的学院。近年来学院努力引进更多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使得学科结构更加完善,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强大了学院学科共同体。
四是改变一级学科内二级学科设置的限制。学科更名之前,图书、情报、档案三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下设的主要专业,限制了学科的扩展。许多高校在一级学科下开设新专业和新方向时难以作出准确定位,如数字人文、出版管理、信息分析等专业难以寻找到学科归属感。学科更名后,名称更具有延展性,有利于将更多的二级学科囊括在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级学科体系。[1]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目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每三年统计编制一次。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每年统计公布。”[2]因而二级学科的设置在一级学科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随时代需求而进行设置。就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而言,以往省内已经关闭传统专业创办的申报通道,在一级学科更名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的新形势下,学院计划以设立新的二级学科为契机申报新专业,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1.2 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原有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名称非常直观地显现出学科研究对象和培养方向,会使人直接联想到图书馆、档案馆等实体机构,因而三个二级学科在发展中容易被外界误判为无关联性的独立个体。学科更名后,学科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更好地体现出学科的内容和“资源”的特性,使其他学术同行更容易去理解学科的属性。
学科更名也可改变大众对学科认识的误读。原有一级学科的名称是多个二级学科的简单叠加,公众对于学科的认识多集中于实体机构的具体工作,既降低了学科的层次感,也对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造成影响。从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和图情档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近年的就业数据来看,学生就业选择十分宽泛,已不局限于专业对口的特定机构。就业数据一方面体现出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能力的看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目标的人才培养将成为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向。
2 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
多门二级学科的交融将会凸显信息资源的人文价值,也更能充分体现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属性。因而应不断推动课程改革,用二级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改善学生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进而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2.1 坚持以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为导向
(1)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
无论学科名称如何变化,学科研究的发展导向是不变的。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管理与咨询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与效率,因而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围绕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护信息资源安全与国家主权安全。
(2)以新文科建设为发展导向
新文科建设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信息资源管理”这一学科名称更具有综合概括性,能够促使一级学科内二级学科设置的多元化发展。未来对于相关机构而言,信息资源的统筹化管理不是图书、情报或档案某一个二级学科即可解决的,需要有跨领域、多维度的思路,而这种思路具有明显的“新文科”特点。新文科建设强调要加强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和培养目标。对于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应将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相结合并进行融合,使学生体会到学科交叉带来的学科优势。结合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需求,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应进行深度调整,突出信息资源类型课程,适当弱化历史类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研究生课程则应在体现二级学科布局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一级学科的共同需求。
2.2 坚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级学科的更名更体现出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导向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科更名后具有明显的统合性,需要学生具有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和信息分析等综合能力。我们应秉承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通用型人才。
以往单一专业教育在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要求的时代已经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通用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急需人才,用人单位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挖掘的复合型人才。二级学科不仅要研究学科工作本身,还要研究“各种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社会属性,关注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3]。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从“相近专业聚合、交叉专业渗透、相关专业应用”[4]三个维度切入,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近年来档案学专业的课程增加了信息服务学导论、信息组织等课程;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信息资源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分析软件工具等课程。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科知识融合与升华,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发展相融合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计划加强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构建数据挖掘与深度学习实验室,通过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实操双能力提升。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5]为主要目标,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成立了多个专题研究中心。其以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为主体,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个或多个研究中心,参与专题学术研讨活动,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增强学科跨度能力。未来还计划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等学习渠道进行方式变革,鼓励学生跨学科跨校修学分,借助外校优秀学习资源提升本校学生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3 坚持独特的学科发展优势
“在众多学科中,图书馆学、档案学、管理学和信息系统被认为对IRM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6]学科更名后,学科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加多样,任何一个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都难以涵盖所有的研究范畴。因而依托自身优势,探索独特的研究方向成为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独特定位。国内众多高校一级学科多是以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和专业为基础构建的。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便是以原历史学院档案学专业为基础建立的。辽宁大学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档案学专业发展一直是辽宁大学一级学科的支柱,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级学科的发展方向。当前学院的研究定位主要集中在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充分发挥了学科发展的地缘优势,紧扣服务地方和服务社会的时代脉络。
3 给学科和专业教师带来的挑战
3.1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体系更新
冯惠玲提出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是“原有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已难以泾渭分明,更大程度的融合交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7]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共享性将有利于学科共同体之间增强协作。一级学科的更名使“信息资源”的概念更为强化,管理对象更加具有交融性,会促进二级学科之内的研究共同体、同盟的成立或强化。
一方面要推进档案学科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档案学的研究范式仍以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为基础的第一和第二研究范式为主,并逐步向第三研究范式“计算科学”过渡,未来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向第四研究范式“数据密集型的知识发现”和第五研究范式“虚拟科学”不断跃迁。档案学传统的文献研究、定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已难以满足未来研究对象的社会化需求,将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外延展,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采纳数据挖掘和输入学习模型等研究方法将提升档案学的研究动能,努力与一级学科发展的脉搏同步。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科之间的交融互动。近年来,一级学科既关注学科交叉,又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凸显了“面”和“点”的融合贯通,不断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当前,一级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单一的固化载体向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与共享迈进,二级学科亦不能仅坚守着传统的研究对象。未来跨学科、跨领域和跨部门的合作将成为常态。
深化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速档案数智化转型将成为必然选择,但也要处理好内容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学科边界的拓展为档案学的教学和科研打开了新思路,带来了许多创新路径与手段。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离不开技术的应用,但我们不能摒弃内容而仅关注技术,内容才是我们研究的核心、立足的根本。档案学科的发展应以内容为主要支撑,围绕学科领域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3.2 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融合
一级学科更名,在增加社会与学生对信息资源认可和期许的同时,也给档案学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要求。高校教师自我能力的完善与发展是与时代发展并行的结果,新知识的不断产生和原有知识的老化,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专业教师应本着开阔视野、深耕并重、与时俱进的视角,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勇敢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不断更新和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是教材的更新。当前档案学专业内整体的教材体系内容设置明显落后于实践,难以满足业界对人才的知识需求。新问题的产生需要人类用新的认知方式去解答,现阶段产生的许多新问题难以用一门学科知识来完全解决。档案工作中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数据化处理和语义分析)、档案法规体系建设(法律法规的融合与法理研究)、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设等问题都需要有综合的知识体系去构建和解决。教材的更新与迭代可成为教师知识体系重构的排头兵,通过教材的更新调整促动教学和科研方向的更新,拓宽教师们的研究思路。
同时应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当前档案学质性研究中,“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质性研究方法体系的核心,单一方法应用占主流”[8],研究方法的单一直接导致“现象描述、问题对策类实践贡献突出,理论贡献略显不足”[9];定量研究中又存在“信息检索问题明显、数据处理缺乏重视、经典定律盲目套用、定量分析创新不足”[10]等问题。未来档案学研究需要强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应用、改进和反思自身的方法论体系,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学科研究不断前行。
4 结 语
学科的更名给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如何建设适合时代发展并契合学科发展要求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路线和方法,将会是未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学者们共同致力解决的问题。作为新成立的以一级学科命名的学院,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学院和教师都应做好长期规划,将学院学科的发展与自身的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做出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