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馆校共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2-03-1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馆校场馆双减

张 洁

(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0 前言

为更好地将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高馆校共建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许多学校积极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合作,宝安区凤凰学校也与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签订了馆校合作共建协议。学校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场馆和学校的作用,积极研发特色教育课程,努力打造“场馆+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开展艺术文化展览进校园的活动,实现场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结合。同时,为了贯彻落实了“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学校还通过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打造精品馆校课程,为深圳市馆校共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好典范。本文认为:在“双减”政策落实背景下开发馆校共建课程,应层理解教育综合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开发馆校共建课程和构建馆校合作体系的方式,打破学校教育与场馆教育之间的界限,最终实现馆校共建教育的正向良性发展。

1 “双减”政策背景下馆校共建课程的开发理念

1.1 关注学生观

关注学生观是场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必备要素。场馆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计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与学校课程都存在本质区别,场馆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学校课程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在开展场馆课程时倘若只是照搬照抄学校课程模式,则会导致场馆课程意义缺失。场馆和学校在联合开发课程时,应不断转变课程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出发,积极寻找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关注学生学习的学生观,提高学生馆校共建课程的参与感[1]。从学生层面上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点,即使是同一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也会表现出兴趣差异性,因此,馆校在开发和实施课程时,需要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需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馆校在选择教学策略过程中,需注重不同学生主体内在的学生观,不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学生观,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观进行引导,使其形成对事物正确地认识。馆校在贯彻落实共建课程开发理念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特有的学生观来设计项目和活动,不断提高馆校共建课程的多元性,提高馆校共建课程的针对性。馆校双方应根据实际课程需要,在不同类型场馆中设置不同主题的展区,并相应的摆放多样化展品,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对于馆校课程的层次化需求。从学生观角度上看,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倘若学生对于馆校共建课程投入度较高,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好[2]。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观,馆校共建课程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场馆环境,不断推出生动有趣的课程,提高学生馆校共建课程的参与度,展现学生馆校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合作探究等多方面能力。

1.2 强化学习观

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了现实和虚拟的有机结合,对各领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育领域中,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更新了原有学习设备,丰富了场馆资源和场馆教学经验,提高了场馆数字化技术的互动性和直观性,营造了良好的场馆学习环境。现阶段学生对于馆校共建课程兴趣点较高,对于场馆中展出的新展品充满好奇,对于新技术有较强的探索欲,因此,我国在营造数字化教育环境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利益与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进一步升级改造馆校课程的基础设施环境,及时更新教学中的落后设备,努力创新新时代教育信息技术,争取实现馆校共建课程的转型升级。在馆校共建课程中,应借助数字化和新媒体两种方式来为场馆建设发展助力,使其成为场馆教育发展进步的导向[3]。

场馆在展示层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安排不同主题、不同种类展品的方式来搭建创客教育项目式学习平台,使馆校共建课程既具有学习主题又具有创新资源,这与学校教育中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共通之处。在馆校结合开发场馆课程资源过程中,需要依靠场馆和学校双方面主体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场馆资源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积极构建健康有序的创客空间,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享受学习并热爱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

1.3 重视教师观

在传统教育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经验总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权威地位,且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习观、学校观、场馆课程观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在场馆课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逐渐从“中心”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与场馆课程之间内在的连接点,在馆校共建课程时,教师的角色与职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一情况应不断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教师的职责向课程开发、课程评价、教育督导等方面转变。

科技辅导是场馆教育的重要组成人员,主要负责向馆内参观人员讲解相关知识,在部分场馆内,科技辅导员的职责与教师相似,属于场馆课程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在场馆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科技辅导员应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知识水平、深入了解展区的不同展品,努力成为馆校合作过程中具有专业素养的主力军。此外,在馆校共建课程时,不仅应给予教师观应有重视,更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场馆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馆校课程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2 “双减”政策背景下馆校共建课程的实施保障

2.1 规范细则保障

从馆校共建的历史与现实需要来看,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对馆校共建的课程进行开发与实践探索,需要以学校和各类场馆的有效合作为契机,对馆校共建课程的保障机制、合作制度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展开细致规划,如此可以梳理成规范化的细则保障,为中小学馆校共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本文认为馆校共建课程中规范的细则保障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馆校共建课程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馆校应对课程内容、活动安排、学生安全等进行讨论,不断细化课程规定,在拟定工作流程时,应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和详细的操作方案,主要包括预约课程时间、确定到馆学生数、午间点餐、经费预算等方面内容。场馆应积极为合作学校提供便利化条件和服务,使学校在馆校课程共建过程中承担好自身责任,进而实现高水平馆校课程合作。

(2)馆校共建课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馆校应通过政策、文件、通知等方式来明确馆校合作过程中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为了更好地完善合作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运行合作机制和内外流程机制,细致划分馆校合作制度中各主体的角色分工。场馆领导人要积极鼓励科技辅导员进行课程开发,并将课程开发成果作为衡量科技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应将课程开发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对课程开发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应进行相应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工作人员应给予相应处罚。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也应充分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馆校项目合作,进而实现场馆资源和校本资源的高度融合。

(3)馆校共建课程需要先进的技术保障。馆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老旧设备,积极引进数字化设备和新媒体技术,使学生在馆校课程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场馆应注重学生场馆互动课程的体验效果,不断将学生的反馈建议作为课程改进方向。从场馆应用技术层面上看,场馆建设的新形态主要以实体场馆和虚拟场馆的结合为主,通过开辟新功能、挖掘新资源等方式来进行现代化场馆建设,实现馆校共建课程的稳定发展。

2.2 拓展途径方式

在现有许多馆校合作的案例模式中,许多馆校共建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总是过于以来场馆里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教师在参与馆校共建的课程开发上任然比较被动。因此,各中小学在拓展馆校共建课程的时候,应探寻出场馆中可以与学科课程标准、学校课程内容衔接的内容,扩大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馆校共建课程的良性实施:

(1)馆校共建课程需要利用工作人员的经验。场馆工作人员是馆校共建课程的重要力量,主要来自科技辅导员。科技辅导员作为专业课程的研发者,对于场馆布局情况、展品分布情况、展品种类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向场馆参观者进行讲解与展示。在构建场馆学习环境过程中,需借助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进一步优化场馆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场馆服务质量。场馆科技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场馆工作经验,来为馆校合作提供详细化资料,主要包括参观的人员分布,不同展区的主题内容,不同展品的操作流程等。

(2)馆校共建课程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馆校合作过程是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不仅应注重场馆与学校双方面的作用,还应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在引入第三方机构过程中,应积极优化课程材料、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完善馆校课程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家长参与的方式来完成馆校课程内容,增强家长馆校课程的参与感。在开展馆校课程时,可以征求学生相关意愿,邀请学生进行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具制造、课程环境布置等,调动学生参与馆校课程的自主性[4]。

(3)馆校共建课程需要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应以场馆、学校、教师、场馆工作人员的参与为前提,在多方深度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馆校理论与馆校实践的结合,进而从本质上提升馆校课程的实际效果。在开展深度交流合作过程中,应将丰富多元的场馆课程以直观易懂方式表现出来,打破传统课堂中单一固定的模式,不断满足学生对于馆校课程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深度交流,馆校双方应积极转变合作模式,将表面化合作转变为深度化合作,在此过程中,馆方和校方应明确各自分工与职责,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促进馆校共建课程的开发。

2.3 明确各方责任

在馆校共建课程开发中,馆校之间沟通的效果、馆校之间的协调难度等,是影响和制约馆校共建课程的重要因素,许多中小学在与场馆开展管校共建活动的过程中会因为教师共享、时间冲突、课程内容选择和收费标注不同等问题难以协商解决问题。基于这些问题,馆校双方应探讨确定长期的工作衔接机制和课程衔接规划,促使馆校双方都能够在课程开发实施中发挥出自己的责任与权限。本文认为:馆校双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各方责任:

(1)馆校共建课程需要进行校内合作和馆校合作。学校是传授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主要资源。在馆校合作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向场馆提供本校资源,使学校资源可以和场馆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形成体系健全的内外联动机制。在校内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并积极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使其组成专业课程研发团队,并完成校内课程任务,使校内合作更好地服务于馆校共建课程。

(2)馆校共建课程需要进行馆内合作和兄弟场馆合作。场馆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场馆教育为课程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在馆内合作过程中,场馆应选拔出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团队,定期就馆校共建课程模式进行探究与讨论,摒弃落后单一的发展模式,积极完善馆校合作的内部支持体系。在与兄弟场馆合作过程中,应积极与兄弟馆校进行交流,不断吸取兄弟馆校的发展经验,借鉴其先进发展模式,相互学习共同打造高质量馆校共建课程。在与兄弟馆校进行交流时,场馆可以将本馆特色主题展品向兄弟场馆进行详细介绍,也可以将本馆的课程资料、课程开发主题、课程实施经验与兄弟场馆进行分享[5]。

(3)馆校共建课程需要来自高校的专业化指导。高校是馆校合作过程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在馆校共建课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不仅可以为课程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保障,更有助于为其提供课程评价和教育督导。高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变传统馆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扩大了馆校课程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方面,促进了馆校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高校拥有专业能力较强的专家教授,专家教授可以利用国内外先进理论解决馆校共建课程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为其提供可行性较强的专业化建议,使馆校共建课程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高校在进行馆校指导时,需要吸取合作发展经验,积极调整发展路径,调整课程建设方法,为场馆共建课程的有序健康发展奠定良好根基。

3 结语

综上所述,单一固定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发展期待,学校打破教育主体之间的边界,积极构建出多样化发展平台,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双减”政策背景下,馆校在合作开展教育前,应对场馆教育的目的与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应看到场馆课程的长期性和非连续性特点,切忌将其打造成“一日拓展”课程。同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发馆校共建课程要努力创新整套综合教育系统,建设好学习资源供给体系和多元场馆教育生态体系,使馆校之间的合作范围拓展到数字化沟通管理和信息资源平台构建等方面,如此才能够推动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促进多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馆校场馆双减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