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2022-03-14周德慧薛力闻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核心素养

周德慧,李 菁,薛力闻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1 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大学生基础理论基础之上,汇集大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大表现在于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审视自身的品格与能力,使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发展发挥自己的能力。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基础研究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

2 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大学生迅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与能力,所以研究和探讨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举措之一,也是符合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教育全球竞争能力的需要。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对社会、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能力,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递增和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通过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十分紧迫。高校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评判大学生能否胜任行业岗位需求的关键。伴随我国经济转型的推进,许多行业都需要随之调整,企业转型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岗位的调整及专业能力等发生改变,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有所变化。

所以,高校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根据行业岗位人才需要着手,不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2.2 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国与国之间存在文化、习惯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大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承本国优秀文化,在多元思想共存的前提下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我国大学生所需考虑的问题。我国大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理念。目前,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替较快,需要大学生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转换能力等。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更要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2.3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现代化发展离不开高校现代化教育,面临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促进中华民族辉煌的新时代发展,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实现大学生现代化发展夯实基础。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更加重视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核心素养的养成。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强调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又强调对人才通识素养的培养,这样既实现高校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又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创新。

3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索

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和理念,其仅仅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的开始,最关键在于落地,如何落实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的途径等问题,是目前高校核心素养教育的一个热点与难题,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源在于高校,关键在于老师和学生。

3.1 学校层面

3.1.1 建设课程思政,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进行大学生培养,所以高校通过课内外学习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十分关键。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考虑到行业岗位需求,而且需要将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计划中,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多关注的是专业素养方面的培养,但对人文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课程关注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各高校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使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相互协调,进行联动,从而使“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的根本教育理念。在该理念下,高校教师努力积极促进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有机融合,不断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能力。

3.1.2 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为实现中国梦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专业型和综合型人才。高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有待加强。用人单位对目前大学生培养整体认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对课堂外知识和实践能力需加强。针对企业的看法,需要做好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并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在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负责策划和参与者,教师是第二课堂活动的辅导者和牵引者。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爱好,积极拓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同时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3.1.3 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加强学生人文培养和陶冶,高校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要重视人文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既需要重视和珍惜,又需要传承和发扬。高校在进行大学教育时,强调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传承和发扬,同时需与创新进行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一个人的审美素养不仅仅是个性与自我意识能力的表现,而且还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理念。高校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教育要通过审美课堂、古诗词比赛、全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艺术节、遨游书海演讲比赛等方式积极开展审美教学,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2 教师层面

3.2.1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质为目标,以身作则,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学习中,为学生营造优良的素质教育环境,因此,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以新时代教学技术与教学理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自身经验和文化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逐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对学习规划和人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人文素养和职业修养等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个人魅力、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通过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教师的阅历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发展树立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3.2.2 乐于奉献,情系教育,心系学生,用心培养学生

奉献是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成为经济上的大富翁,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可以因为自己的成长直接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而收获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教师职业要有仁爱之心,高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能够将学生看待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用爱心、细心、耐心教育引导他们,当桃李满天下时,就感到幸福满满。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看清目前教育和高校各项政策改革,多途径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和牺牲的精神,方能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核心素养培育工程。

3.3 学生层面

3.3.1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围绕学生开展,以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落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性、时代性为导向来确定德育内涵,高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功能,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学习。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发展中心、学生社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作用,以班会、座谈会、竞赛、日常学生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学习。

3.3.2 加强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必须具备责任担当的基本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如果一个国家失去大学生对其的认同感,就失去未来发展动力和基础。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生力量,对国家认同感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快速发展,所以,应增强我国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高校应根据国家重大事件、关键时期节点进行爱国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要采取开展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培养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3.3.3 提升自我意识,改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大学生踏入大学之后,进入新的校园环境和社会角色的转换,需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迅速提升自我意识,快速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较低。高校需要帮助学生转化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型学习,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建立自身素养培养体系,加强自主研究型、创新型和实践性学习,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3.3.4 积极利用各种形式与机会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全方位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从哲学角度来看,外因是通过内因来发酵和起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需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提高学生核心素质的活动,这是高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高校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成为其活动的主导者和策划者,通过学生相互影响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文化氛围。

3.3.5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大学培养的重大举措,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与探索中,高校如何高效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当务之急的事情。参照相关高校的实践与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各高校搭建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培育与孵化递增型平台,完成对大学生从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到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递进式培训,以任务驱动模式完成对大学生实践创新与创业技能训练的有序衔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3.3.6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核心素质不但需要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社会实践。只有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社会实践,才能切实实现学习目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素质时,要着眼于其实践能力提高。首先,为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其次,教师需要不断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训练其社会服务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大局观,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最后,高校积极提供社会实战平台,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利用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开展企业参观、课程实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 总结

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职业变化速度,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仅有知识或者技能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社会需要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条件,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好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核心素养人才培养主要是高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路径。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更加具体化,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新方针。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第二课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