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再构与实践
——以某综合性大学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为例

2022-03-14张雨洁杨铁凡董桂兰卢顺良黄宝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微时代公众微信

张雨洁,杨铁凡,金 友,董桂兰,卢顺良,黄宝强

(广州大学生理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006)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重要内容”[1]。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以上述文件和会议精神为指导,结合“微时代”的特征和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本文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提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重构设想及实践总结[2]。

1 “微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1.1 “微时代”的内涵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微时代”的概念应运而生。如何界定“微时代”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百度百科对“微时代”的定义是:“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1]。有学者则提出,“微时代”是以“微媒体”的诞生为表征与标志的,而“微媒体”则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代表[2]。亦有学者提出,“微时代”是一个蕴含信息传播、个体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多种形态的“新”“网络空间”[3]。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均有一定的道理,但就百度百科的定义来看,明显是在微博初兴时期对“微时代”的定义,而未能将稍晚兴起的微信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包括在内;而学者提出的两种“微时代”定义涵盖要广泛得多,只是在特征提取方面稍显不足。据此,“微时代”可以界定为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网络平台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信息交互快捷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

1.2 “微时代”的特征

1.2.1 信息传播及时

随着无线网络普及,特别是5G技术的应用,使移动通信设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工作方式去选择固定的人群,形成好友“圈”,以更便捷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

1.2.2 信息交互性强

在“微时代”,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使用者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信息交换,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随处可见,体现出非常强的信息交互性。人们逐渐由原有的单一主流媒体导向吸收信息的方式转变为话题的参与者和讨论者。

1.2.3 信息发布主体不受限制

在“微时代”,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使用者是普罗大众而非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通讯社,“人人都是自媒体”,这可能会导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秩序,也可能导致“良莠不齐”“乌烟瘴气”的混乱局面。

1.2.4 信息碎片化

由于微博存在字数限制,从而即使是“干货”知识,也不可能在一篇微博里将某一知识点讲透彻。虽然目前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回避上述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微博信息碎片化的问题。

对于微信而言,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传送网站链接的形式来传播信息,但同样存在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只是和微博相比碎片化程度相对较低。

1.2.5 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

正是由于微博、微信、抖音等传输信息方便、快捷,且信息发布主体不受限制,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微时代”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的特征和“微时代”信息发布主体不受限制特征如同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伴相生、无法割裂的。

2 “微时代”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微时代”的上述特征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1 积极影响

2.1.1 “微时代”信息获取便利性特征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

“微时代”是信息传播迅速、热点频出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微时代”的大学生能够随时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健康知识及其他方面的相关内容。这意味着高校要顺应“微时代”的特点,及时发布健康教育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健康教育热点问题,不放任大学生查询真伪性存疑的健康信息,以系统、全面的健康知识占领本校健康教育的高地,从而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帮助其从成年走向成熟。

2.1.2 “微时代”信息主体互动性特征便于教师顺利掌握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新知识掌握情况

“微时代”是信息即时交互的时代,信息主体可以方便、快捷地交换信息、沟通感情。这就要求高校要设立相应的健康教育沟通网络平台,从而能够和大学生顺利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大学生心中的健康疑惑,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健康知识诉求。

2.2 消极影响

2.2.1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健康观念

“微时代”的信息存在严重的碎片化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编制系统化的健康教学课件,从而保证大学生能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形成完整的健康观念。从某种程度来讲,“微时代”健康教育就像写一篇优秀的散文,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知识碎片化降低了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难度,但同时优秀的教师能够让大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系统性掌握健康知识。

2.2.2 “微时代”信息发布主体随意性及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的特征导致大学生可能产生错误的健康观念

如前所述,“微时代”信息发布主体不受限制,甚至有一些商家故意发布夸大甚至虚假宣传文章从而误导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被误导,从而形成了错误的健康观念。这是大学生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3 构建符合微时代特征的健康教育模式

3.1 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授课,期末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而言,高校普遍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而非分专业小班上课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虽然也有“翻转课堂”“实践教育”等新教学模式在逐步推广,但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转变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2 构建符合“微时代”特征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以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2018年6月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大学生健康教育方面[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模式创新,以构建符合“微时代”的特征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础的新模式:

3.2.1 设立微博官方账号——以官微占领高地

高校可以设置官方的微博账号,从而可以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包括健康知识在内的相关权威信息。设置官方微博账号,一方面,可以便捷传递官方权威信息,特别是在特殊时期,相关的防控政策、防控措施可以通过官微发布出来,从而方便师生快捷掌握防疫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混淆视听的谣言,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快速辟谣,以免引起恐慌和混乱。

3.2.2 设立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平台发布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设置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发布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从源头层面保证大学生获取完整、可信的健康知识。由于大学生普遍用于信息阅读的时间并不会太持久,因此,教师编写的公众号文章时应当在保证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片来描述相关教学内容。

客观而言,要求教师编写公众号文章确实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这样操作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长时间讲课,而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安排。也就是说,在上课之前,先把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出来,安排学生自学相关内容,从而在课堂上查漏补缺,复习并巩固相关知识点,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从特征上来讲,这类似于“翻转课堂”的哈佛大学模式——学生在课外学习指定的学习材料并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协作和讨论[4]。

3.2.3 创建微社区——以微信群开展新型教学互动

高校可以设置教育教学微信群,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生理或者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基础健康知识水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新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总结

4.1 某综合性大学的新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基于上述思考,某综合性大学在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尝试,通过开通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建立企业微信群等方式积极探索适应“微时代”的健康教育新模式,特别是在特殊时期,既高效完成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也对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1.1 在新浪微博平台开设官方账号

目前,某综合性大学开通了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并组建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微博账户的运营和信息发布。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已和校微博运营办公室协调一致,积极通过官方微博开辟专栏发布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微博内容,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该大学还在BILIBILI网站、抖音平台开设了官方账号,上述官方账号均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研室进行合作,定期发布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短视频内容,亦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4.1.2 建立师生企业微信群和相关微信公众号,并定期发布相关健康教育内容

一方面,该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即要求学生均须加入企业微信,进行分班建群、分学科建群,以方便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专业课程方面,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帮助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研室任课老师完成微信建群任务,建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小群,由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微信群中发布相关公众号内的系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以阅读公众号文章的形式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提出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汇总,然后在课堂上统一解答。

4.2 效果反馈

4.2.1 教师反馈

在上述健康教育改革和实践过程中,有不少任课老师提出课堂教育任务减轻、课外教育任务加重的意见。对此,教研室组织师资力量系统性整理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础课件及公众号文章,从而任课教师只需要根据每学期相应的健康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增补修订,即可完成公众号文章整理与发布等课外教学任务,降低了任课教师的负担,获得了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2.2 学生反馈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对于上述健康教育模式表示认可和肯定,且课堂氛围热烈而融洽,师生互动性增强,大学生参加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数及门诊就诊人数较之前有明显下降。由此可知,该大学通过健康教育模式的“微时代”改革,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5]。

4.3 经验总结

通过近三年的健康教育改革实践,该大学深刻意识到“微时代”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这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输送有相关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定期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健康教育相关培训和讲座,并充分利用校医院医务人员所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对校内学工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以增加校内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

(2)开设网络精品课程。鼓励教师开发开设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网络精品课程,将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宣教,同时配合网络课程,开展一系列线下活动,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沙龙、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线上学习中有所困惑的知识点在游戏和谈心的方式中得到解决。在“微时代”以网络线上的方式提供学习途径,最终仍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让学生走出虚拟世界,融入现实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婚恋观,减少诸多的心理疾病,使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会爱惜尊重自己的生命也爱惜尊重别人的生命,从而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和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有利于良好的性行为、性心理和性生理、性取向的形成和“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控,鼓励学生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5 结语

健康教育是解决当今社会卫生问题的重大决策,在高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实现提高社会群体健康水平的总体目标,对于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微时代”的今天,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施大学生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从而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而且可以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从整体层面明显提升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微时代”重构。鉴于此,本文特以此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争鸣为,将来国家层面系统化重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创造理论支撑和条件。

猜你喜欢

微时代公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