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模式的研究

2022-03-14徐昆鹏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程机械学院育人

权 宁,朱 涛,徐昆鹏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现代产业学院是以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传统合作模式的升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解决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遇到难题出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开拓创新,通过实施“四共建、五融合”模式,实现了“三转变、四提升”现代学徒制育人成效。

1 背景与意义

2014年8月27日,教育部在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中提出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2019 年1月 24 日,国务院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号) 文,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 工作[1]。2020年8月11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徐州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徐州支柱产业之一。当前,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工程机械装备企业立足服务徐州“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在推进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以及信息化为主的升级改造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通过“四共建、五融合”育人模式,实现了“三转变、四提升”,解决了校企协同育人重视度不高、书证融通匹配度不高、教学能力覆盖面不高、适岗能力精准度不高等“四不高”问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为淮海地区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3]。

2 实施“四共建”,夯实现代学徒制育人基础

2.1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产业学院

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区域核心产业群,与行业龙头徐工集团紧密合作,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依托徐州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战略规划,以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为引领,校企双方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孵化、标准研制、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工程机械产业学院”。针对专业群现状和服务产业的实情,“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基于项目化驱动现代学徒制,保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校企双方依据岗位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基于“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共建共管委员会,共同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共促就业的“双主体”育人;共建服务工程装备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共研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制教学标准和课程资源,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双方将着眼可持续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能力,形成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2.2 打造混编师资结构,共建育人团队

以“工程机械产业学院”为主体,校企双方联合打造企业专家、技能大师、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混编教学创新团队,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资源与技术资源的深度融合。学校发挥“工程装备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弘扬江苏工匠先进事迹,把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和“严谨、笃学、实践、创新”的学风融入团队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全过程。“工程机械产业学院”紧密围绕现代学徒制育人与“1+X”证书制度,出台“双导师”制度文件,规范混编团队的培养与选拔,动态优化混编师资团队结构,明确专业群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联合技术开发、双向挂职锻炼以及聘任企业人员的要求与薪资等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政策。发挥学校“工程装备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发扬徐工集团“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精髓,大力弘扬江苏工匠先进事迹,把“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和“严谨、笃学、实践、创新”的学风融入团队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全过程。

2.3 搭建产教集成平台,共建育人载体

为培养符合徐工集团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了江苏省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助力徐州地区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科学发展,为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学校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借鉴徐工集团的生产运营场景进行建设,对接企业产品、技术和人才标准,引入真实生产环境,使教学内容无缝对接企业需求。产教集成平台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方式,按照“由浅入深”原则设置一系列学习单元,依托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在项目中融入企业典型零件加工与装备案例作为训练样本,开展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和职前训练等。同时,学校依托江苏省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在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转化、专利申请、技术开发与转让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混编团队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共建教学资源

为更好地服务淮海地区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学院”,结合智能制造专业群特点,强化“1+X”引领,基于工程装备的智能制造工作过程,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位一体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学校依托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超星泛雅教学资源平台和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依据工作岗位(群)实施典型案例分析,开发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课程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所有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学校按照岗位核心能力模块,与徐工重型、徐工基础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规划教材2部,江苏省重点教材2部。为更好地建设典型零件加工与装备项目案例,学校需要及时了解工程机械智造装备制造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精准把脉专业群发展方向,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切实引导企业在“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平台深度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做到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制在线课程、共编工作手册式教材,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推进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强化“五融合”,提升现代学徒制育人水平

3.1 教师发展与大师养成融合,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双师”型队伍,既是教学的能手,又是企业中的技能高手[4]。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学院”,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孟维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为大师自我提升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借助大师工作室平台,实现不同层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凝心聚力,混编团队共同完成中小微型企业的教学科研、技术攻关等项目,丰富了本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从“个人努力”的独行者转向“团队合作”的共同体,熟知了相关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引进、培养等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原有的高校教师下不了车间、企业专家上不了讲台的尴尬局面,实现“教师发展+大师养成”的有机融合。

3.2 学生培养与技师塑造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根植于现代学徒制育人,要充分发挥“双导师”的示范效应,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与“1+X”证书制度下,企业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之一,其有承担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责任和意识。学校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完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动态调整教学进程,工学交替组织教学,实现“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强化→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三段式能力递进,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导师在现代学制培育模式中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通过日常点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岗位历练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培养+技师塑造”的有机融合。

3.3 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融合,提升专业发展深度

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学校把专业群建立在产业链、需求链上,促进专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5]。专业群确立了“立足徐州,对接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面向江苏和长三角,服务装备制造业;辐射全国,输送精英人才”的办学思想,学校与徐工集团密切合作,企校双方“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找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切入点,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学院”,打破办学主体唯一性的理念和格局,学校对专业进行调整,实现提质赋能,使得智能制造专业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适应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实现专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解决人才和供需“两张皮”矛盾,真正实现多元协同办学的理念。

3.4 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融合,提升课程匹配维度

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职学生至企业员工的无缝衔接,校企双方需要构建基于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制造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行业技能规范和职业工作标准融入其中,达到“岗位+课程+证书+竞赛”相互融通[6],实现“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的内在导向一致、教学过程一致、培养目标一致[7]。“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明确实践教学地位,有利于重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明确职业岗位针对性,能有效解决学生“一学就会,动手慌乱”的现状,有助于强化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真正培养学生“一专多岗”的能力。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淮海地区产业特色和产业规划,分批次、有步骤地选择产业契合度高、用人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试点工作,专业群学生两批次参加全国“1+X”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试,通过率达96%。

3.5 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融合,提升育人成果水平

为明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舞台,促进学生把技能训练当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目的[8]。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将相关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知识相融合,保持核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以及先进性,保障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岗位、“1+X”证书制度要求紧密相关。学校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营造高职学生学技术、强技巧、比技能的良好氛围,将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通过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有机融合,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输送新的创新血液。近3年,专业群学生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生作品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

4 形成了“三转变、四提升”现代学徒制育人成效

4.1 实现了现代学徒制育人的三转变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和“1+X”证书制度。基于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过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校企联合开发融入行业技能规范和职业工作标准的专业核心课教材,增强了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角色的融合功能,即专业教师是技术能手,企业专家亦是教学能手。通过“实景教学—分解演练—真实操作—多岗轮训”,学徒逐步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群技能、岗位技能、岗位链相关技能等。学徒在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积累岗位经验的同时,也传承了徐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基于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的“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师向技术能手、企业专家向教学能手、高职学生向技能人才的“三转变”。

4.2 实现了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四提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徐工集团共建“孟维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江苏工匠”黄实现担任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指导老师,帮助青年教师技能提升,校企合作深度提升显著。学院先后与徐工集团合作开展“五项全能机手”培训班、“全球好机手”等培训班,培训学员共计700多名;先后服务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链,累计完成纵向、横向课题12项,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显著。专业群学生3年来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学生作品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人才培养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育人成果水平提升显著。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先后组建“徐工重型”“徐工基础”和“徐工挖机”等5个现代学徒制班,从学徒的日常行为和工作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学习即是工作,工作亦是学习,专业群毕业生适岗能力提升显著。

猜你喜欢

工程机械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程机械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工程机械雄安遇冷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工程机械展览中韵重卡风采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