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说三要素,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的教学为例
2022-03-14山东滨州实验学校256600姜玉丽
山东滨州实验学校 (256600)姜玉丽
小说是统编语文教材选编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小说的三要素解读文章,即聚焦人物、情节、环境,从形象分析、情节体验、情感感知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小说认知体系。
《桥》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其篇幅比较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为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抓住学习小说的切入点,顺利触及文本核心。这样,在对小说三要素的梳理和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聚焦人物,感受形象
《桥》这篇小说中有老汉、小伙子、老太太等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名字的,但作者采用了泛化的称呼,用个体代表群体,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一)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这篇小说的人物看似很多,主要人物却只有两三个。老汉是小说的主人公,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一名党员,还当过支部书记,全村人都非常拥戴他,虽然文本中对他没有过多的肖像描写,但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老汉是一个坚毅的形象。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是读者感知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本文的语言描写独具特色:人物的语言虽急促而短小,但语言中蕴含的信息量却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可从本文的语言描写展开阅读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鉴赏启示。
文中的群众形象带有群体性,作者没有对他们进行重点描绘,因此,群众形象在文中起到的是衬托作用。群众和党员虽然没有本质差别,但关键时刻,党员要突出示范作用。老汉是众多党员中的一位代表,其形象特点在描写中可以察觉一二。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对老汉的形象特点进行总结。学生从小说的语言描写中可获得清晰认知:老汉是一个执着、坚强、刚毅、果敢的人。小说中虽然没有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但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他的外貌:身材消瘦,神情坚毅,做事干脆利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深受大家拥戴。教师要求学生从无形的语言中建立有形的感知,需要的不仅是方法和技巧,还要有心灵的契合。
(二)紧抓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性格是学习小说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进行学法传授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小说并不是很多,对小说要素也不是很熟悉。因此,教师要从描写的角度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解读典型的描写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有形的学习认知。如本文着重描写了老汉这个人物,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描写内容进行分析,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文本中具体的描写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提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向的指导。
例如,《桥》这篇小说的题目只有一个“桥”字,这个题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哪些关系呢?教师可从这个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性思考。有的学生说:“山洪来临,大家争相逃命,需要经过这座狭窄的桥。”这时,教师便可继续追问:“这里的‘桥’指的是现实中的桥吗?”学生细读小说后会发现,这个“桥”字不止代表现实中的桥——老汉组织群众过桥,并拉回身为党员的儿子,让群众先走,他是党员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党员,有困难冲在最前面,有危险让群众先撤离,这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还有学生这样分析:“老汉是群众从危险走向安全的桥,这种桥是无形的,却发挥出现实的桥梁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我们应该为老汉舍己为人的行为点赞!”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时,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方法的运用,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鉴赏认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教师要适当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小说鉴赏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归纳分析方法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需要方法的支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时,要适时做出方法指导。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学法归纳讨论,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给其他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法积累大多是无意识的,教师要注意做对应设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让学生在总结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建立学法认知体系。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作者采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利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来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典型词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的方法众多,教师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归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聚焦情节,丰富体验
《桥》这篇小说没有过多的声景描写,但情节跌宕起伏:山洪来袭,人们争相逃命,情势紧急,桥窄人多,老汉不仅自己留下疏导交通,还让作为党员的儿子也留在最后,最终他们双双被洪水冲走。这样的情节设计牵动读者的心。
(一)设置有悬念的问题
《桥》是篇微型小说,只有一个场景描写,凸显的也只有一两个人物,甚至连人物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但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特别紧凑,悬念不断,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发掘,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在感知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值得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要有连贯性,要紧扣文章中心,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做梳理性阅读,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梳理,然后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山洪暴发时,可能会引发溃坝、泥石流等灾害,这是人们要紧急转移的原因。老汉不知道留下来有多么危险吗?他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的儿子也留下?如何理解老汉的做法呢?”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梳理相关情节,并展开互动交流,对阅读后形成的认知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验证。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做出指导,确保课堂互动顺利展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情节的转换设计一些问题。学生深入阅读文本,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老汉知道留下来十分危险,他最后想把儿子送上桥,结果还是晚了一步,洪水无情地淹没了一切。如果老汉最后得救了,他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老汉和儿子都死了,换来全村人的生命,可最后祭奠时,为什么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呢?”……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情节,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本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可从矛盾冲突方面予以提示,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桥》一文中写到了大雨滂沱,暗含会有山洪暴发的危险,引出后文洪水冲毁桥梁的险情。这些情节经过推敲或许能够猜测得出,但小说人物的行为就出乎意料了。如老汉出来组织群众转移过桥,让群众先走,党员排在后面;老汉拉回自己的儿子;老汉与儿子双双遇难等。读者被情节深深吸引后,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跟随情节的发展进行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如学生对党员以及党员的楷模作用了解较少,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教师要先做普及性介绍,让学生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能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在这篇小说中,老汉将危险留给自己,将安全送给群众,这是何等伟大的行为。教师要为学生补充基础性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对相关情节有更加理性的判断。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一定的梳理后,教师可及时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对复述故事很感兴趣,教师要抓住机会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示的勇气。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练习,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组内展示,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复述故事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主动响应,积极参与到互动交流环节。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要从技术方面给予指导,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法支持,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做出对应指导,让学生在不断调整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展示环节结束后进入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对学生的讲述情况做总结。通过故事复述活动,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聚焦环境,烘托情感
本篇小说中,山洪的汹涌、情势的危急、人们的恐慌,这些场面的描写离不开环境的渲染。聚焦环境描写,学生可以体会小说情节的氛围,能够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一)自然环境描写
《桥》一文中的环境描写非常精细,虽字数不多,却句句经典,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动。如开篇第一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作者用短短话语便写出了环境的严峻,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泼”“倒”二字写出雨之大,超出了想象,暗示山洪一触即发。在第二段果然描写了山洪暴发:“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山洪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大雨、这样凶猛的山洪,对村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时,可要求学生猜想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对开篇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做鉴赏分析,猜想情节的发展。有的学生认为后面肯定会有悲剧发生,也会造成财产和生命损失;有的学生说,开头写得这样凶险,后面难有转折,环境描写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教师结合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描写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社会环境描写
部分学生阅读小说时对社会环境描写不是很重视,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设计,引导学生重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桥》是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如“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句话中的“党支部书记”一词不仅交代了老汉的身份,还交代了小说的背景:一个小山村,人口不多,但有老汉这样的党员在,大家也就有了主心骨。这里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老汉的身份,对突出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如,“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老汉训斥自己儿子时说的一句话,虽然话语不多,却包含丰富的信息,既明确了儿子的党员身份,又表明了老汉认为党员就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句话看上去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但其中也渗透着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延伸读写训练
学生对环境描写的关注点大多会落在自然环境的角度,而对社会环境描写的关注不够,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小说的核心内容。为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读写任务,让学生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如《桥》这篇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发现插图中所画人物的穿着有着时代特点——人们的穿着很朴素,避雨的工具也很简单。这个背景信息十分重要,因为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所以才更容易发生水患。学生对社会背景有了清晰认识,才能够进一步对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设计分享读后感任务,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展示个性化阅读观点。在读写交流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小说三要素进行学法传授,让学生找到解读小说的切入点,有效探索学习路径,从聚焦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分析环境描写三方面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