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的教学策略谈

2022-03-14江苏启东市新港小学226222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题材革命文本

江苏启东市新港小学 (226222)施 柳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习和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革命文化类课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语言也没有像童话、寓言、神话故事那样吸引人,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呢?

一、立足学生本位

由于受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采取多种方法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

(一)借助影视资料,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一般都有相应的影视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的精彩片段;最后,让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是怎样把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形象展现出来的。这样教学,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又如,在教学与《狼牙山五壮士》同一册、同一单元的《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影视片《开国大典》的几个主要场面播放给学生看。随着镜头的转换与推进,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开国大典的盛况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影视资料的铺垫,当读到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地方的时候,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读到阅兵场面时,学生的眼前自然浮现出影视片中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神情以及热烈的场面。这样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激活已有经验,丰富学生阅读认知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有不少描绘领袖、英雄人物形象的文章,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认知,单凭对教材课文的阅读,难免会有管中窥豹之嫌。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唤醒与激活,以拉近学生与这些人物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在学生对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回顾一下在二年级学过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中的周总理形象,说一说周总理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在影视作品中或课外书中了解到的周恩来的故事,说说自己对周总理的印象。这样教学,让学生对周总理的认知更加全面,在心中树立起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让领袖人物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前行。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学生从影视作品中、从课外书中,理解了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内容变得亲切起来,让学生乐于接近教材文本,为提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注重角色体验,契合儿童认知规律

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为此,教师可采取角色体验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角色体验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朱德的扁担》一文,有这样的描写:“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由于“挑粮”这一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文本的语言描述,先让学生模仿朱德的样子挑粮食;再让学生结合“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等词句,体会、感受朱德和战士们下山挑粮的辛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战士们与朱德,让“战士们”劝一劝“朱德”,要求他不要再下山挑粮食了。有了亲身的体验后,学生很快融入文本情境中,感受到朱德的以身作则以及战士们对朱德的敬佩之情。这样借助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遵循了儿童本位的原则,让原本生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趣味盎然,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二、体会文本情感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的教学不能凌空蹈虚。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文本,把握这类文本在语言与表达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借助图片,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的文章,教师可借助图片、文字等资料来让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体验领袖、英雄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对他们产生尊敬、爱戴之情。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八角楼上》《难忘的泼水节》这类革命文化类课文,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教学时,教师可先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国家领导人有初步的认知;再从“主席”“总理”等身份,简单介绍人物的丰功伟绩;最后,引领学生从事件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特点,并提问:“在八角楼上,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这件事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此教学,集学习文章与认识领袖人物于一体,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可谓是一举多得。课文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来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让这些人物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活、立体、丰满,能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感悟。

(二)有感情朗读,体会文本情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语言精练、情感真挚的语言片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黄继光》一文,教师就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如课文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描写黄继光语言的句子:“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黄继光坚定的语气读出来。对第八自然段中的“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一句,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紧张、担心的心情;对“他用尽全身的力气……近了,更近了”一句,要读得慢一点,要把黄继光在负伤情况下艰难前行的样子读出来。这样,教师从有感情朗读指导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使学生对黄继光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与体会。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末尾的四个自然段,特别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从悬崖往下跳”这些语言,要读出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朗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时候,可让学生用齐读的形式以增强气势,表达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课文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

(三)关注语言表达,体会文本情感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应从关注文本内容走向关注语言表达,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仍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形式把五位战士与敌人做斗争的经过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在描写时既关注到人物群体,又聚焦每一位战士,这样描写好处是什么。这样,使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习得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对文本如何表达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在表达上与其他文本一样,讲究表达技巧,突出艺术魅力。教师聚焦文本的独特表达处,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能帮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表达秘妙,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了基础。

三、凸显教学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革命传统,感受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并自觉地传承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内容,理解其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在想象补白中解困惑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的文章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在编入教材时,编者基于学生的年段特点特意做了简化处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时,教师可采取给文本适当补白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人物,深切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一课,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刘伯承做手术时所承受的痛苦。那么,刘伯承此时心中会想些什么呢?文章中并没有交代。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地方进行想象补白,想象一下刘伯承的内心想法以及他是如何靠着自己坚定的意志来承受这种痛苦的。在补白中,学生对刘伯承为了革命承受痛苦的精神感受更加深刻。如此教学,丰富了文本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刘伯承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二)在思辨阅读中悟深意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所描绘的事件,大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教学时,教师可依据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辨,从而走进文本,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毛岸英的遗骨该不该运回国内”这一问题展开思辨阅读,使学生明白毛主席做这个决定时的艰难与痛苦。毛岸英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他与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样,也是祖国的儿子,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既然是祖国的儿子、人民的儿子,就不能搞特殊。可是,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位父亲。作为父亲,他与所有的父亲一样,希望自己儿子的遗骨回归故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辨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到毛主席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宽广的胸怀。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三)在拓展阅读中显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拓展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深化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说:“梅兰芳是一位手无寸铁的艺术家,可是他的心中却永远装着国家。在国家尊严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不惜牺牲小我来维护国家的尊严。从古至今,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许多。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爱国志士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拓展阅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革命人物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凸显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立场出发,注重文本教学价值的挖掘,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发展的同时,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思想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猜你喜欢

题材革命文本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