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研究
2022-03-14江苏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224213王时彬
江苏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 (224213)王时彬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树立坚守课堂的意识,让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教师在坚守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要重视课外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学习意识和课外学习能力。语文知识的获得需要不断积累,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阅读积累是不足够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以奠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和能力呢?教师要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明确方向与方法:一是确定好课外阅读的书目,二是坚持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思路。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前者可以支撑后者,后者可以反哺前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讲解语文知识,还要实现从课内阅读至课外阅读的拓展,使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巧妙构思,有声有色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先要确定好课外阅读书目。第一学段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多选用绘本和注有拼音的读物进行阅读教学,这样,即便存在学生不认识的字,他们也可以结合图片及自己所掌握的拼音方法,理解文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具有听说读写一体化特征的学习活动。具体来说,在第一学段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活动中,“听”与“读”的部分可从绘本中的一段话入手,而“说”尽可能以简略的方式开展,“写”也是如此。第一学段学生的视听能力比较好,这决定了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当充分运用“听”和“读”两个渠道来帮助学生实现信息的输入。当信息得到有效输入后,学生自然进入巧妙构思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就会有声有色。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国王开大会》一课时,教师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特点,从课文中的一段话入手,围绕“小动物的动作和语言”展开主题教学,并选取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逃家小兔》和《小老虎历险记》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实践设计】
课内阅读内容:“狗熊一听,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连忙说:‘对,对,对!’”
1.课外阅读内容
①《逃家小兔》:“‘来,吃个胡萝卜吧。’兔妈妈说道。”
②《小老虎历险记》:“‘哎,我这是在哪里呀?怎么浑身不舒服?’力力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就大声喊道。”
2.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内容
①“听”: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逃家小兔》与《小老虎历险记》的视频片段。
②“读”:学生看完视频后,自由阅读这两本课外读物。
③“说”:学生阅读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
④“写”: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至少要写出两个以上的动作,形成一段完整的话。【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三段文字分别描写了什么小动物呢?
生1:第一个描写的是狗熊。
生2:另外两个描写的是小兔妈妈和小老虎力力。
师:这三段话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动词呢?
生3:第一段话用了“伸”,第二段话用了“吃”,第三段话用了“睁”。
师: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动作和语言,你会怎样写呢?
生4:我要写小狗!小狗咬着骨头,快速钻进了自己的窝。
生5:我要写大老虎!大老虎十分威风地看着自己捕杀的猎物。
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动作和语言的写作练习。
在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选取适合的课外阅读书目,开展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活动,巧妙地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衔接,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中产生阅读兴趣,获得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规范阅读,养成习惯
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理解能力也有了提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规范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应从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入手,为学生选取适当的课外阅读内容,制订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目标,向学生提出阅读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寻找答案,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侧重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教师为学生精心选取课外阅读书目,如《刻舟求剑》等,开展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阅读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设计】
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内容:
①“听”: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读”: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③“说”:阅读结束后,学生经过思考与分析,回答问题。
④“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要求学生将这几个成语故事的寓意写下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片段】
师:这两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什么?请同学们简单概括。
生1:《守株待兔》讲述的是一只兔子撞到了树墩上,农夫不劳而获,从此守在树墩边等兔子,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
生2:《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弄掉到江里,他急忙在船上刻记号,等船靠岸后,那个人根据船上刻的记号去找剑,结果没有找到。
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3:做人要学会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把这两个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写下来。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的起点,为学生打开了语文学习的大门。在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摸索出阅读的方法,形成语言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明确立意,活学活用
第三学段的学生基本能够克服阅读障碍,能利用所学方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第三学段的部分学生在写作立意方面还很欠缺,不知道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从立意入手,选取适当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参与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使学生达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对于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第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实现从激发兴趣走向深度探究,力求在整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当中掌握立意的基本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内化课外阅读的知识,实现活学活用的目标。例如,在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半截蜡烛》和《老人与海》的片段,通过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扩大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使学生懂得怎样立意,掌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训练设计】
1.课外阅读内容
①《半截蜡烛》:“‘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蜡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②《老人与海》:“老人根据对星星的观察做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老人此刻抬眼望去,看见那只鸟儿又在盘旋了。‘它找到鱼啦。’他说出声来,这时没有一条飞鱼冲出海面,也没有小鱼纷纷四处逃窜。然而老人望着望着,只见一条小金枪鱼跃到空中,一个转身,头朝下掉进水里。这条金枪鱼在阳光中闪出银白色的光,等它回到了水里,又有些金枪鱼一条接着一条跃出水面,它们是朝四面八方跳的,搅得海水翻腾起来。”
2.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内容
①“听”: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这两段文字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读”:教师引导学生在两本书中找出与选文相对应的情节,自由阅读。
③“说”: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④“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参考课外阅读内容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片段】
师:通过阅读,你能发现这两个主人公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生1:主人公都十分聪明。
生2:我认为他们都十分勇敢。老人凭借着天上的星星判断大鱼活动的方向,看到鸟在盘旋就知道海上有鱼;杰奎琳巧妙地端烛台上楼,蜡烛中的情报没有被泄露。
师:如果让你来描写这两个情节,你会怎样突出人物特点?
生3:我会利用侧面烘托的方式,进行情景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聪明的特点。
生4:我会采用直接描写的方式,说明人物十分聪明。
师:相信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选取一件你认为聪明的事,将精彩的部分写下来。
……
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引入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习得写作方法,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写作立意富有新意,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的阅读教学思路可以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写作训练高效地聚合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化的学习情境。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语文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听说读写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那学生形成的能力将会是孤立的;相反,采取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能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一体化的情境中形成。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融合,落实听说读写一体化实践,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