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问题,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2022-03-14江苏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小学226671周晓红
江苏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小学 (226671)周晓红
问题是思维的引爆点,是学习的引擎。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提问浅表化、碎片化等现象,要么是问问答答,要么是蜻蜓点水,学生的阅读并没有真正走向深入。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关键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何谓关键问题呢?关键问题是指从课文内容整体的角度出发,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深度感悟的问题。
一、关键问题的基本特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关键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一般来说,关键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统整性
时下的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碎、过细的现象,缺少对问题的统整设计与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关键问题的提出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课时,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海滨小城是什么样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海滨小城的?海滨小城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这样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且有助于学生找准重点部分进行细读,使课堂教学结构集中而不零散,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又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白鹅》一课的时候,教师结合文本内容的特点,对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进行统整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鹅的?表达了作者对白鹅怎样的感情?在语言表达上,作者的哪些语言最有趣味,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要具有统整性,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课堂内容琐碎现象的产生,让阅读教学的节奏更为紧凑。
(二)衍生性
关键问题的提出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教师可借助这些衍生性问题引导学生一层层、一步步地向文本的深处探究,最终回归问题的核心本质,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的时候,在学生理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当有学生回答得不全面或者表述不够准确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水手们是什么反应?船长是什么反应?他是怎么做的?船长的办法好不好?好在哪里?”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就会觉得问题变得简单容易了。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默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提出关键问题:“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写出来的?”当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写过春节的情景,你会怎样写?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当学生回答出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再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写得比较详细,哪些段落写得比较简略,并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师以关键问题为引领,衍生出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入。
(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中各抒己见,走向阅读的深处。
如学完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后,教师提出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极具开放性,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阅读教学更具厚度。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地球的重要性以后,教师提出问题:“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你们想说些什么?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极具开放性,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文本的教学价值落到实处。
二、关键问题的确立方向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自信。因此,教师要明确和把握关键问题提出的方向,依据教学需要适时提出问题,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一)问题由教材中来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关键问题的设计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剃头大师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这个问题是围绕着课题提出的,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的教学中,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掌声前后英子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学生根据问题展开阅读交流,对同学之间的关爱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文本的内涵与内容主旨有了深刻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文本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抓住了阅读教学的关键,直击文本内核,促使学生真正进入深度学习之中。
(二)问题由学生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阅读时的兴趣点、疑惑点、认知生成点与冲突之处,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疑中走向深度阅读。
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时,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西门豹明知道巫婆、官绅玩的是骗人的把戏,他为什么不直接惩罚他们,反而弄得这么麻烦?”这一问题不仅指向文本的核心内容,而且与文本的主旨密切相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经过学习交流后,学生明白了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官绅的原因是为了彻底破除封建迷信,让老百姓看清事情的真相,这样做要比单纯地对老百姓进行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提出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引领学生就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三)问题由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解决了一些问题,也会生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深入阅读有着关键作用。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为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场景,哪些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汇报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父亲下雪天背“我”上学的情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就立刻有学生提问:“父亲的裤腰带里为什么要扎着那条粉绿色丝绸汗巾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父亲扎那条绸巾一方面表明了父亲对衣着不是很讲究,不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只要是对儿子好的事情他都愿意做,另一方面从“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嫁妆呢”一句可以看出父亲生活中的节省与对母亲的爱。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动态生成的问题作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这契合了学生的思维认知与学习需求,有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关键问题的设计路径
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关键问题的提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深入学习,实现思维进阶。教师依据文本内容和学情进行关键问题的优化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一)依托语文要素,设计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的提出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有效途径。根据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托语文要素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为例,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紧扣语文要素,提出关键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诺曼底号’遇难的时候描写哈尔威船长语言、动作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从哈尔威船长的言行中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方法与途径,而且紧扣本课的阅读重点,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精神品质的理解,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能够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教师依据语文要素设置关键问题,紧扣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这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借助阅读对话,设计关键问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感悟和理解体验也随之加深。教师可以借助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对话,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关键问题:“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再与大家交流。学生展开讨论,有的从“……总不得断气……伸着两根指头……”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严监生话都说不出了,还在用手比画,想让大家明白他的心意;有的从“忙走去挑掉一茎……把手垂下,立马没了气”中读懂了严监生为什么不闭眼以及立马断气的原因。在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之后,学生普遍认为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自己都快要死了,还嫌浪费灯油,死不瞑目。这种对话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深入对话中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问题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地阅读,而是能够围绕解读文本的关键进行阅读。教师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果进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三)课堂适度留白,设计关键问题
课堂教学应以粗线条设计为主,要有适当的留白,为课堂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实现深度阅读。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为例,教师向学生提问:“梅兰芳是谁?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用了哪些办法?梅兰芳因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经受了哪些危险和困难?”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多数能结合文本内容快速回答出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又提出这样的问题:“梅兰芳蓄须和演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从京剧角色生、旦、净、末、丑中了解到旦角是不能留胡须的,梅兰芳坚决蓄须表明了他是以另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提出基本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梅兰芳有了初步的认知,接着又以“梅兰芳蓄须和演戏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键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课文题目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主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处。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关键点,以关键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走向阅读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