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至寒 友常伴
——浅析紫砂作品《三友清韵》中的自然塑造

2022-03-14王羲骥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友红泥长兴

王羲骥

紫砂花塑器的发展遵循着由简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假到真的过程,随着紫砂整体技术工艺的进步,以及伴随时代而来的各种新的美学理论的加入,当代紫砂花塑器正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传统的自然塑器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现实世界,用近乎以假乱真的形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奇迹,生动的自然形象,精美绝伦的作品,正在成为紫砂艺苑中的一抹亮色,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伴随着新一代紫砂创作者成长起来,新设计、新工艺、新思维等等的不断整合,当代紫砂花塑器还有着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紫砂花塑器的制作重点在于“仿生”二字,其中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形态上模仿生物造型。二是色彩上尽量接近生物原本的颜色。以眼前的这件作品《三友清韵》为例,这把壶采用青段泥、红泥、绿泥三种泥料,这在过去是不常见的,在清代由于窑烧的不确定性,越是造型复杂的花塑器越不可能采用多种泥料糅杂,因为这会大大地增加烧制时开裂变形的风险,造成烧制失败。当下的紫砂壶制作运用科学的方法,电气窑的广泛应用,实时控制窑烧温度,精细地挑选泥料种类,已经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不同泥料烧结时所带来的风险。《三友清韵壶》,在运用色彩、泥料的方面,将红泥和绿泥以一定的比例与浅色的青泥调合在一起,再做到壶上,这样大大减少了在烧制时引发开裂变形的风险。利用这种方法,青段泥、绿泥、红泥可以不同的造型出现在同一件紫砂壶上,展现出丰富的色彩。

松、竹、梅自古被誉为“岁寒三友”。松树四季常青,遒劲挺拔,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韧不屈;竹是高雅、虚心、有风度、有礼节的象征;梅花笑傲严寒,凌寒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因而得名,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也是这件《三友清韵》主题之来源。壶身以弓型身桶配四足做基础,上小下大、四平八稳,便是实用器型。接着运用传统花器制作手法中的捏塑、镂刻、雕饰等手法,制作壶嘴、壶把以及壶钮。把这把壶的壶把制作成了梅花树枝杈的样式,几枝红梅顺势开在壶身上。壶嘴采用了出水较爽利的一捺嘴,装饰以几个小瘤疤与壶把相呼应,显得稳重而古拙又不失生趣,其中更蕴含了一种自然界中植物的韧劲,整体仿佛充满了生命的弹性。挨着壶把手下方,一根松树枝桠蜿蜒而下,在壶底部形成一幅青松图,使此壶在待客时,无论客人坐在什么位置都不会出现泡茶时壶底朝客人的尴尬,还会给人以小惊喜,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友谊。壶钮的造型是一枝佛肚竹,竹意“虚怀若谷”,佛肚大度宽容。此壶极佳呈现出“岁寒三友”的形态特点,选用原矿老青段制作,泥料呈现浅灰色;泥料的质感极佳,壶体的表面如玉般温润光滑,又可见那细细的砂质颗粒,于精美之中多了一份真实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紫砂泥的自然魅力。

从作品《三友清韵》的整体塑造中不难看出,其设计将主题一分为三,分别代表松、竹、梅,三种植物各自的特点被糅杂在了同一件茶壶结构当中,通过各自不同的肌理和色彩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加以区分,而同时这三者又都彼此相融,在各自的形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嵌套融合,又相互独立,使用的颜色虽然不多,但各自在局部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一眼即印象深刻,整体的色彩运用又相对简洁,充分发挥了泥料本身的材质特性,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自然的奥妙。

茶壶从面世以来便与茶成“挚友”。浙江长兴是陆羽撰写《茶经》的地址之一,茶经所写的“紫者上”指的便是长兴紫笋茶。长兴紫笋茶从中唐时期就成为皇家贡茶,历朝续贡达86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作为贡茶时间最长的茶叶品种,这使长兴的茶文化底蕴丰厚。长兴的紫砂历史最早也可追溯到800年前光耀村的陶器窑,出产紫砂泥性质优越,成色极佳。笔者作为一名生长于长兴的手艺人,以灵动的“立体书画”形式呈现出“紫笋飘香,紫陶焕彩”这一盛景,生动逼真的仿生效果体现出紫砂泥极强的可塑性和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精细入微。

结 语

紫砂花塑器的创作本就是多变的,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这种多变可以以十分丰富、灵动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当代紫砂陶艺的创作者需要突破的并非是过去经验的束缚,而是自我思想藩篱,只要跳脱出一般的习惯性思维,紫砂花塑器制作还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其中既包含自然的趣味,还有中国文化的曼妙。作为纯手工艺术品,紫砂制壶工艺承载着中国富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大国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三友红泥长兴
问刘十九
以长兴百叶龙文化为例谈非遗的视频化传播策略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长兴古银杏长廊之旅
关于烧结红泥消化生石灰系统的改造
关于诗界“三友”
赵海棚绘画作品
长兴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试点
美丽的长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