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分析
2022-03-14关晓玉方建华
关晓玉,方建华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一、问题提出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社会领域”明确指出:“3~6 岁幼儿能够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与合作的态度,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建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与自由的互动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自主选择搭建伙伴、搭建主题和建构材料,不仅让幼儿体会到真游戏的乐趣,还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在建构游戏中可以看到幼儿更丰富更自然的互动情况。如幼儿之间可以合作建构,提供建议和互相帮助。同时建构区活动幼儿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冲突,比如幼儿争抢材料、破坏同伴搭建成果、甚至敌意攻击等。[2]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当建构材料的种类或数量缺乏时,极易引发幼儿与同伴争抢材料,并且大班幼儿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并观察幼儿同伴互动行为,针对幼儿互动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进而提高幼儿同伴互动质量。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建构游戏
黄人颂(1985)认为建构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雪花片或水、土、沙等)进行构造和建筑的游戏。[3]本研究的建构游戏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室内建构游戏区,幼儿主要使用积木、积塑或雪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进行建构的一种游戏。
(二)同伴互动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的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4]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及相互影响的过程。[5]它对幼儿发展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自我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7]在同伴互动过程中,幼儿需要充分感知自我、周围环境、同伴等事物,并且需要具备理解同伴想法、动机与行动的能力,以此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8]幼儿出生的前五年,父母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下一个五年,同伴和兄弟姐妹对幼儿社会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也认为,幼儿一旦结成了同伴群体,就会成为影响幼儿发展社会化和自我系统的关键因素。[9]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及教师对幼儿的作用会不断减弱,而同伴之间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本研究的同伴互动行为具体指在建构游戏中5~6 岁幼儿之间出于身体或心理的需要,由一方发起,另一方给予回应的交往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研究采用观察法对石河子市X 幼儿园的36名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特征和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形成这些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为提高建构游戏幼儿同伴互动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表1 建构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观察记录表
表2 建构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的分析框架
关于“互动性别”。“互动性别”是指根据互动双方的性别差异,将幼儿之间的互动分为同性互动和异性互动,同性互动是指性别一样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在本研究中,划分为男-男互动和女-女互动;异性互动是指性别不同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即本研究中的男-女互动,因此,本研究将幼儿互动性别分为三种:男-男互动、男-女互动和女-女互动。
关于“互动主题”。“互动主题”是指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互动主要内容,本研究在参考已有研究中互动主题分类的基础上,并请幼儿园教师4名,学前教育专业硕士4 名以及学前教育教授1名观看录像后探讨互动主题的分类,将互动主题划分为21 种,分别是赞扬、道歉、分享、提供帮助、合作建构、闲聊、展示成果、分配任务、角色扮演、嬉戏、提醒、协商、寻求帮助、询问、借取材料、提供建议、敌意攻击、破坏成果、命令、责备和争抢材料。将以上同伴互动主题划分为三类,即“友好互动”“中性互动”“不友好互动”。其中,第一类“友好互动”指在建构游戏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配合的一种团结友爱的行为,包括“赞扬”“分享”“道歉”“提供帮助”“合作建构”“提醒”“协商”“提供建议”8 个主题。“赞扬”是幼儿对同伴的称赞,例如在搭建快结束时,晶晶对小乐说:“你们搭建的城墙好好看呐,还有两只小黄狗在看门”;“道歉”是幼儿为自己不适当的言行承认错误,例如当娜娜不小心把小乐搭建的城墙撞坏时,她赶紧对小乐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分享”在游戏中主动给同伴提供搭建资源,或与同伴分着一起享用建构材料,例如浩浩有好几个玩具小人,当他看到在搭建餐厅的萱萱需要小人的时候,他主动将自己的玩具小人递给萱萱;“提供帮助”是当同伴需要帮助时幼儿主动为同伴提供相应的帮助,例如当小铭搭建城堡搭到第六层的时候,好几块三角形积木倒了,此时,萱萱走过来说:“要不我帮你扶着你来搭,这样它就不会掉了”;“合作建构”是幼儿与同伴为了共同的建构目标一起搭建,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并且相互商量,相互传递搭建物品,例如在搭建地基过程中,娜娜负责给萱萱传递积木,萱萱负责平铺;“提醒”在搭建中幼儿通过语言、动作或神情提示同伴不要碰坏自己的搭建物品,例如萱萱对旁边打闹的小乐说:“你小心一点我的凉亭,不要给我碰坏了”;“协商”是幼儿通过语言与同伴商量关于物品的搭建。例如,晶晶对萱萱说:“你觉得咱们搭公园还是搭世纪广场”,萱萱回复道:“要不咱们搭个城堡吧”;“提供建议”是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通过语言给予同伴关于搭建方面的意见或看法,例如在搭建城墙时,小乐对小斌说:“外面的一层积木要尖对尖,尖对尖好看”。第二类“中性互动”是指介于友好互动和不友好互动之间的一种互动模式,幼儿的情绪、行为没有显著的倾向性,包括“闲聊”“角色扮演”“嬉戏”“寻求帮助”“询问”“借取材料”“分配任务”和“展示成果”8 个主题。“闲聊”是幼儿之间随意聊着不关于搭建内容的话题,例如搭建完毕后,娜娜对晶晶说:“我妈妈答应我今天晚上去广场滑滑板,你要和我一起去吗?”;“嬉戏”是幼儿依靠语言、动作、神情或者道具与同伴进行的一种随意的游戏,类似于玩笑和逗乐。例如,两个男孩在搭建完城墙,小乐对小斌说:“咱们搭的城墙,僵尸都进不来”。然后,小斌就开始喊着:“打僵尸了。”接着,两男孩便追逐打闹起来,嘴里都喊着:“打僵尸了”;“分配任务”是幼儿给同伴指定要负责完成的任务,例如在搭建之前,小乐对小斌说:“小乐,你负责垒外面的城墙,我负责搭里面的东西”;“展示成果”是幼儿在搭建完成后,会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例如浩浩和小斌在合作搭建完花园之后,便高兴地对旁边的娜娜说:“看我们搭的花园太好看了”;“寻求帮助”是当幼儿遇到困难不能独自解决时,主动向同伴发出求助的信号。例如,当萱萱在搭建凉亭不能保持平衡时,向旁边的晶晶主动说道:“晶晶,你能帮我扶一下吗?我的凉亭快倒了”;“询问”幼儿对自己好奇的或者不清楚的人或事向同伴发问的行为,例如在搭建过程中,阳阳问晶晶:“你需要几块圆柱形的积木,我这只有四块了”;“角色扮演”是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通过利用搭建的物品或材料与同伴想象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小乐和小斌在搭建的城墙外面,摆放一排圆柱形积木,并将圆柱形积木想象为僵尸,两人会一起把“僵尸”推到,并喊道:“打僵尸了”;“借取材料”是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通过言语或动作向同伴索借自己需要的搭建的物品,例如浩浩在搭建餐厅时缺少一块梯形积木,正好他看见娜娜有一块,就上前指着说:“能把这块拿给我用吗?”娜娜想了一下说:“给你吧”;第二类“不友好互动”指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不友善行为,包括“破坏成果”“争抢材料”“敌意攻击”“命令”和“责备”5 个主题。“敌意攻击”是在建构过程中幼儿以语言或动作对同伴发起的破坏性和侵犯性的不友善行为,例如当浩浩不小心将小铭搭建的城堡弄坏了最上面的一层后,小铭直接上前将浩浩推到在地上,并愤怒地说道:“你赔我的城堡”;“破坏成果”是在建构过程中,幼儿将同伴搭建的物品造成破坏或毁坏的不良行为,例如小乐在搭建城墙时因位置不够,直接将旁边浩浩搭建的凉亭推倒,并对浩浩说:“你干嘛要占我的位置”;“责备”是幼儿通过语言、表情或动作对同伴的行为表示不满,例如小乐在搭建城墙时,对旁边的阳阳说:“李亦阳,你把我们的大僵尸弄坏了”;“命令”是在建构过程中,幼儿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支配或控制同伴的行为或意愿,例如子言在搭建滑梯的时候,对旁边的浩浩喊道:“董斌浩,你去给我拿个最长的木板,我要搭滑梯”;“争抢材料”是幼儿与同伴借助语言和动作就搭建用的物资进行抢夺,例如在搭建过程中,萱萱看见晶晶拿了一个可爱的小鸭子放在“花园”里,上前一把抢了过来。接着,晶晶冲过去说:“你凭啥拿我的小鸭子”,便从萱萱手中拿走了。
关于“互动方式”。本研究参考刘晶波老师师幼互动方式的分类,将“互动方式”划分为三种:“言语互动”“动作互动”和“言语伴随动作互动”。其中,“言语互动”是幼儿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达成的互动,例如在建构游戏中,男A 对男B 说:“我们可以拿这块积木当喷泉,放在最中间”,男B说:“可是我觉得它太大了”;“动作互动”是幼儿仅仅依靠动作完成的互动,例如在搭建地基过程中,女1 给男1 传递积木让男1 平铺和垒高;“言语伴随动作互动”是幼儿同时使用语言和动作完成的互动,例如在建构游戏中,男3 一边推搡着女3 一边说:“你能别靠过来吗?你把我们的城墙都碰坏了。”
关于“互动情绪”。本研究主要从幼儿在同伴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去判定幼儿的互动情绪,将“互动情绪”分为三种,即“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其中,“积极情绪”是指在同伴互动过程中互动行为的发起者表现出明显的喜爱、帮助和友好倾向;“中性情绪”是指在同伴互动过程中互动行为的发起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倾向,情绪比较平稳;“消极情绪”是指在同伴互动过程中互动行为的发起者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生气和不满倾向。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性别状况
本研究将幼儿互动性别分为三种:“男-男互动”“男-女互动”和“女-女互动”,其中“男-男互动”“女-女互动”属于同性互动,“男-女互动”属于异性互动,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性别状况如下(见表3)。
表3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性别分布表(n/%)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同性互动中,男孩与男孩之间的互动一共出现了142 次,所占比率达到41.28%,而女孩与女孩之间的互动仅出现了102次,占比29.65%。可见,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中,大班男孩出现在建构游戏区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女孩。其次,从同伴互动性别方面来看,同性互动一共出现了244 次,所占比率高达70.93%,而异性互动仅出现100 次,占比29.07%,由此看出,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更多地是进行同性别之间的互动,而异性之间的互动较少。
(二)大班幼儿互动主题状况
本研究将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同伴互动主题划分为21 种。并将这21 个主题归纳为三个类别:友好互动、中性互动、不友好互动,大班幼儿互动主题状况如下(见表4)。
换上那件白色连衣裙,他们依偎在河畔,情同恋人。晚风吹过来,河水在心中荡漾。趁着夜色,他把紫云搂入怀中。月亮躲进云层,夜更迷人。
表4 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主题及类别分布表(n/%)
从表4 可知,在互动类别上,友好互动行为(41.86%)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44 次;其次是中性互动(32.85%),出现了113 次;不友好互动(25.29%)最少,出现了87 次;在同伴互动主题上,排在前三位的互动主题依次是合作建构(13.37%)、提供建议(10.17%)和借取材料(9.01%),排在最后三位的互动主题依次是赞扬(1.45%)、分享(2.03%)和道歉(2.03%)。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同伴互动主题主要以合作建构、提供建议和借取材料为主;而赞扬、分享和道歉主题则较少出现。调查显示,由建构材料引发的同伴互动行为一共出现了150 次,占总体行为的43.60%。其中,围绕建构材料展开的互动主要有合作建构、争抢材料和借取材料三个主题。
(三)大班幼儿互动方式状况
本研究将344 起同伴互动事件分为三种互动方式:言语互动、动作互动、言语伴随动作互动,大班幼儿互动方式状况如下(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的幼儿同伴互动方式(n/%)
由上表可知,互动方式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言语互动(54.94%)、言语伴随动作互动(29.65%)和动作互动(15.41%),这表明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互动中,更多地使用语言互动方式。此外,不同性别的幼儿在互动方式的选择上有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言语互动,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动作互动和言语伴随动作互动。
(四)大班幼儿互动情绪状况
本研究将344 起同伴互动事件分为三种情绪特征: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大班幼儿互动情绪状况如下(见表6)。
表6 不同性别的幼儿同伴互动情绪(n/%)
从表6 可以看出,在三种情绪特征中,中性情绪占比最多,为54.94%,其次,为积极情绪,占比28.78%,最少的是消极情绪,占比16.28%,可见,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中的情绪特征以中性情绪为主。从同伴互动情绪的性别来看,男孩出现消极情感互动为34 次,占男孩情绪特征总体的17.71%,女孩出现消极情感互动的次数为22 次,占女孩情绪次数的14.47%;同时,男孩出现积极情绪互动的次数为48 次,占其绪次数25%,女孩出现了51 次,占其情绪次数35.55%。可见,大班女孩出现的积极情绪频率要高于男孩,而男孩出现的消极情绪频率要高于女孩。
五、讨论与分析
其一,关于互动性别特征。首先,大班男孩之间的互动多于女孩之间的互动。本研究结果发现,男孩出现在建构游戏区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女孩,有学者研究发现,女孩参与建构游戏的次数远远少于男孩,且女孩的建构游戏水平也低于男孩。[11]且有研究指出,男孩大多喜欢身体大幅度运动的户外游戏和需要动脑的结构性游戏,女孩大多则喜欢具有模仿性和表演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区域的选择上,男孩偏好建构区、科学探索区、益智区等,而女孩则更偏爱音乐区、美工区和娃娃家等区域。[12]其次,同性互动较多,异性互动较少。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性别中,大班幼儿同性别互动要远远多于异性互动。有学者指出,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对同伴的选择。中班幼儿逐渐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伙伴来互动,到了大班就表现更为明显,男孩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到益智区、建构区等进行游戏,女孩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到美工区、角色区等进行游戏。[13]
其二,关于互动主题类型。首先,同伴互动主题大多由建构材料引起。本研究发现,在建构游戏的同伴互动主题中,大多数是围绕建构材料展开的,在建构材料缺乏的情况下,会引发幼儿与同伴争抢材料。例如,建构区中,有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搭建,男1 和女1 在左边搭建凉亭,男2 和男3 在右边搭建城堡,男1 在搭建过程中发现缺了一块半圆形积木,并且看见男2 和男3 身边还有两块半圆形积木,此时,男1 直接上前拿起一块,男2 看见大声喊道:“这是我们的,你别动”,男3也喊道:“这是我们搭城堡要用的”,男1 愤怒地说:“我们还要搭凉亭啊”,随即三个男孩子开始争抢积木。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建构区活动材料的数量是影响同伴互动很重要的因素。其次,赞扬和分享行为缺乏。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主题中,大班幼儿较少出现赞扬和分享的主题行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2~7 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在处理亲社会问题时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服务和自我享受为主。而大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在同伴互动中较少出现分享与赞扬的“去自我中心”的互动行为。此外,家长在平时的教导以及教师专门的指导都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和赞扬行为的重要因素。观察期间发现,幼儿在进行游戏时,绝大部分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建构游戏之外,很少关注幼儿的同伴互动,有的教师甚至在在这个时间段内干自己的事。而且,在建构游戏结束后,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点评与指导。
其三,关于互动方式状况。首先,同伴互动方式以言语互动为主。大班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较少使用只有动作互动,而使用语言互动和语言伴随动作互动较多。有学者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较多使用肢体动作和简单的语言来互动,中班幼儿以言语互动为主,而且语言相对完整,到了大班,幼儿互动方式多样化,使用语言也更为灵活和复杂。[8]大班幼儿,词汇量明显增加,能通过的新颖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想法。例如,在建构区中,男A 和男B 在合作搭建城墙,在搭建过程中,男A 对男B 说“我们要搞一个卫星发射点,快点让这个火箭炮发射,攻打最强大的僵尸”等,到即将搭建完成时,男A 激动地又对男B 说道“oh,my god,oh,my god,像这样子的城墙,僵尸还敢出现在我们面前吗?”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大班幼儿的语言较为丰富和复杂,他们模仿生活中或动画片中人物的语言,并通过建构游戏表征出来。其次,男孩与女孩在同伴互动方式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方式中,男孩和女孩存在着一些差异,女孩倾向于语言互动,而男孩更倾向于动作互动或语言伴随动作互动。这可能是男孩与女孩相比要更加活泼好动,所以在建构游戏中他们更愿意通过动作、语言伴随动作的方式与同伴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笔者在观察期间发现,男孩在协商失败之后,比女孩更容易发动攻击、争抢等不友好动作行为。有学者研究表明,幼儿很容易因为喜欢相同的事物而产生矛盾或冲突,并且男孩和女孩在同伴冲突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引发同伴冲突的次数要远高于女孩。[14]而女孩相对安静和遵守规则,更多地使用语言进行同伴互动。神经生理学研究者指出,人类的左脑善于加工语言信息:右脑则善于处理来自非言语刺激的信息。男女在使用大脑半球进行交际时存在明显的生理差异,女性的左脑机能比男性有优势,这就使得女性的语言习得进程优于男性。[15]
其四,关于互动情绪状态。首先,互动情绪以中性为主。在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主要以中性情绪进行同伴互动,不同年龄的幼儿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伴间的冲突情境,小班幼儿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的方式,中班幼儿更愿意使用建构性方式,到了大班,幼儿则喜欢使用回避的方式处理同伴冲突。[16]可见,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逐渐摆脱情绪外露,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尝试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到大班阶段,幼儿会有意识地去避开冲突,并去寻找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因此,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以中性情感为主。其次,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情绪中,男孩和女孩存在着一些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男孩天性活泼好动、喜欢争强好胜,所以会经常出现争抢资源、破坏成果、命令、责备等不友好同伴互动行为,因而常常伴随着愤怒、着急、不满等消极情绪,而女孩天性温柔平和,情绪相对平缓,所以在同伴互动中出现合作、提供建议或帮助等友好互动行为较多,这也是女孩发起的互动更容易被同伴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17]例如,在建构区中,男1、男2 和女1合作搭建世纪广场,在即将要搭建完成时,在旁边独自搭建动物园的男3 在一转身在拿积木长板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快搭建完的世纪广场碰坏了,男1 愤怒地冲男3 喊道:“呀,你撞坏了我们的世纪广场”,男3 赶紧解释说:“我是不小心才碰到的”,男2 也走到前面生气地推搡着男3 说:“你赔我们的世纪广场”,此时,女1 对他俩说:“要不我们重新搭建一个世纪广场吧。”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面对冲突时,女孩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温和的交往策略解决问题,而男孩面对冲突时易燃易怒,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344 起同伴互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男孩出现在建构游戏区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女孩,而且同性互动多于异性互动;(2)女孩在互动中以言语互动为主,情绪较平和,而男孩互动主要以语言伴随动作和动作为主,比女孩更容易出现愤怒、不满、着急等消极情绪;(3)建构游戏区在材料缺乏时容易发生争抢材料行为;(4)分享与赞扬行为缺乏。
(二)教育建议
其一,教师应摒弃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鼓励女孩大胆体验建构游戏。本研究发现男孩出现在建构游戏区的频率要高于女孩,并且同性互动远高于异性互动,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树立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在环境创设中摒弃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例如,要摒弃娃娃家是女孩的专利,建构区更适合男孩的观念。教师应积极引导女孩尝试并体验搭建作品,并对其作品给予积极评价。其次,要为幼儿创造平等的游戏机会,鼓励男孩与女孩合作搭建,引导男孩女孩互相学习,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
其二,教师应承认幼儿的性别差异,给予男孩更多的耐心。由于受生理机能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在同伴互动中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18]本研究发现男孩在同伴互动中比女孩更容易出现易燃易怒等消极情绪和争抢、攻击等不友好行为。因此,在指导幼儿同伴互动中,幼儿教师应给予男孩更多的耐心。教师要意识到男孩比较活泼好动,倾向于使用动作或言语伴随动作的方式进行互动,面对冲突时不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且极易出现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针对上述情况交给男孩一些具体的互动策略和互动技巧,并让男孩学会在冲突中体会同伴的感受与情绪,鼓励幼儿自己协商冲突,解决问题。
其三,幼儿园应定期评估材料的充分性与适宜性,投放充足且丰富的建构材料。建构游戏是以建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雪花片等)而开展的一种游戏,因此,材料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同伴互动的质量。本研究发现,同伴互动主题大多都是围绕建构材料展开的,在材料缺乏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幼儿争抢材料等不友好行为,所以,幼儿园需要为建构游戏活动区提供充足且丰富的建构材料。其次,幼儿园还应在建构游戏区中投放丰富的辅助性材料,如机器人、纸箱、玩具车、易拉罐等,吸引幼儿的建构兴趣,让幼儿尝试不同的玩法。如果总是玩着长期玩的材料,幼儿会失去游戏的积极性,会使得有的幼儿在建构区中并不是在搭建物品,而是在游戏区闲聊和嬉戏。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喜好与需求及时更换每个班建构区的材料。
其四,教师应鼓励幼儿多进行分享、赞扬的友好互动。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或评判情景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会考虑他人的立场和感受。[19]本研究中的大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会较少出现分享与赞扬的“去自我中心”的互动行为。作为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尝试站在同伴的立场思考问题,在互动中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建构游戏同伴互动中,应教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建构材料以及自己的想法或搭建技巧,当看见同伴搭建技能进步或搭建的作品优秀时,要大方的承认并积极赞扬同伴,让幼儿体会分享与被分享、赞扬与被赞扬的感受。此外,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出现分享或赞扬等友好互动时,要及时鼓励并表扬这些友好互动主题,这会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以达到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