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效成为常态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14王岩
王 岩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华家镇中心小学 吉林 农安 130200)
虽然以新课程标准为主的前沿教学理念和全新教学模式逐步融入数学课堂,但在标准颁布和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课堂中依旧存在着低效现象和问题,那么,如何摆脱无效问题,转变低效境遇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笔者的分析与思考,具体如下:
1.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低效现象分析
1.1 先教后学为主旋律,课堂教学存在“娘巧女拙”现象。先教后学与娘巧女拙的背后,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怪”。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依旧占据着主位,从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和总结都设计的非常详细,就连课堂之上的细枝末节都能够有很好的铺垫,将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反复“嚼碎”喂给学生,生怕学生“嚼不碎”“咽不了”,教师努力桩桩件件事情进行示范,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当时能懂,跟随教师的脚步,一步步听从教师的命令去做,当堂效果看似不错,结果却往往会事与愿违。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牵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注定不会展示出有趣的灵魂,更无法完成高难度的挑战动作,一旦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作业,结果将是一塌糊涂。这种低效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怎么教”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怎么学”,“如何高效的学”。做到了“授人以鱼”,却忽略了怎么“授人以渔”,即使再怎么努力,学生也只能是“临渊羡鱼”而已。
1.2 滥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存在“技术困惑”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在当前时代数学教育中非常具有时代性指导意义。然,现代教育技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引领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氛围中勤于动脑,有效转动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用得不好,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课堂“鸡肋”,不仅不会起到任何正面的引导效果,还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在动态影像中学不到一点知识,还被其分散了学习注意力,不利于教师高效开展数学教学。产生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也没有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环节,有些内容不适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师若一味地追求现代化,自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拿“小数除法”一课来讲,本章节适合学生运用思维开展计算,若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的话,只是简单的出示相应例题,展示主要问题,强调相应定理即可,但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满堂灌”活动,就非常不适时宜了。
1.3 教学忽视学生个性,课堂存在“教学漫灌”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而开展“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活动,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赶教学进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够跟随其脚步努力消化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便会出现吃力、消化不了的情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更不要说了,其根本就消化不动数学知识,上数学课如同听天书,艰涩难懂,其自信心也将在一次次打击中消失殆尽。这样的教学不仅无法让全班学生得到发展,还会打击班级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这种断尾式前进,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惨重。产生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分层管理,并且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于“教学漫灌”问题的出现。
比如,在一次课堂小测当中,一位教师教学完毕,便针对教学内容设定一定的教学测试,由于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和测试习题等进行相应的分层设置,且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场课堂测试当中,学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率先完成了测试题,而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才刚刚有点儿解题思路,教师便公布了答案,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运转思维的过程被打断,也没有收到教好的引导,以致于学生在今后的测试中根本不去思考问题,认为反正老师一会儿就会找学习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并公开答案,我们做不做都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无疑是非常可怕的,课堂当中的教学内容未设置分层,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活动就已经令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头疼不已,当堂测试的开展是针对全班同学所开展的活动也沦为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之间的“角斗场”,将学习能力较强或较弱的学生排挤在外,成为课堂中的“看客”,自主性差,学习信心不足,成为这些学生身上撕不掉的标签。
2.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打造以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出现上诉的问题,总的来讲,就是教师教学观陈旧,未及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转变教学观。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转变教学观,接受“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打造以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教师高效开展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2.1.1 先学后教,奠定高效基调。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需以学生为主,推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先学后教模式,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教学环节,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达到“以学定教”的效果,为小学数学课堂奠定高效基调。
比如,在教学“运算律”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其运算顺序,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运算,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开展。拿学习“文具店买东西”的问题来讲,笔者利用问题让学生开展“先学”活动,并随时随地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其引导,保证其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如,“仔细观察文具店买东西的图,你从中能够找到那些有用的数学信息?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牵引住,并仔细观察图片探寻有用的数学信息,如计算器每个22元,铅笔盒每个18元,圆珠笔每支4元,钢笔每盒24元。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买6支圆珠笔多少元?”“钢笔每支多少元?”“买5个计算器多少元?”“买4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以简单的数学问题指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图片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笔者高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2.1.2 巧用技术,打造直观教学。如何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现代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数学教师若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需事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开展数学教学,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在“轴对称和平移”当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并在其中着重讲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判断多媒体中出现的诸多平面图形当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多媒体简单的辅助教学,学生在很短是教学时间内便很容易判断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以及特殊的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1.3 分层教学,助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更加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分层教学,打造适合每个阶层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获,有所得,让“满堂灌”变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比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中,笔者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来开展分层学习活动。拿在教学目标中设置分层来讲,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能够跟随笔者的引导,依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且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B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借助空间观念去学习如何使用平面示意图,以运用方向和距离去描述物体的位置;A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需要在B、C层次学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并有效运用自身知识尝试解决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每个层次学生都有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以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班级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为笔者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供保障。
2.2 童心未泯,开展趣味十足的游戏化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喜欢玩闹,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他们多以“游戏学习”的方式去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结合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更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这一特点,立足实际教学内容,开展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进而善于学习。比如,在学完一课时“乘法”知识后,为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我是计算小能手”的游戏活动,学生需根据笔者所出的题型,快速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回答的又快准确率又高的学生,笔者适当的奖励一些文具,以资鼓励。如,笔者出示算式98×22、808×21、105×31、317×21等,学生需要先进行估算,然后再列竖式计算。学生的兴趣立马被调动起来,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先估算98×22,将98看作100,将22看作20,所以这道98×22≈2000,再在黑板上列出竖式98×22=2156。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2.3 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知道,生活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出发,为学生打造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实践,以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建立的过程,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令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数学的存在,并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比如,在教学“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为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应用,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笔者在教学之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学习。如创设情境“小华找工作,某餐饮经理告诉他职员月工资平均为1718元,小华很高兴地加入了餐饮服务行业,但一个月后发工资时,小华拿到1200元的工资,于是便拿着工资找经理理论,经理为让小华心服口服,拿出员工月工资表让他看,具体如下:
经理副经理出纳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月工资40003000200014001400130012001200120012001000
经理有没有欺骗小华呢?”
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立马运转思维进行相应的运算,发现职员月工资平均确实为1718元,经理并没有欺骗小华。笔者接着提问“那么,从这里看,员工的平均月工资能够实际、客观的反映员工的真实收入呢?你们认为哪组数据反应一般职员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呢?”经过观察、分析与探究,有的学生认为1300元比较合适,因为这个数值刚好处于最中间,而有的学生则认为1200元最为合适,因为获得1200元(共有四人)工资的员工人数最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什么是中位数?那么众数又是什么呢?”学生们很快从刚才的表格数据中进行总结,中位数的模型为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数。众数的模型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此教学情境中隐藏了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抽象的概念知识,让学生通过表格进行分析与探究,学生思维快速运转,从数据推理中有效思考数学问题,并从具体问题中抽出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数学问题便是学生建模的过程。
2.4 重视合作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形式与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重获独立学习的能力,燃起探索知识的欲望与兴趣,且能够在相互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内容,自主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新的看法,并能借助合作性探究学习方式,与同伴共进退,共同探讨所遇到的“疑难杂症”,以便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水平。
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笔者指着长方体的透视图提出相关合作探究问题,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特点的认识,如“(1)如果去掉长方体的1条棱,你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2)若是去掉长方体的2条棱呢?你能想象得出吗?”“(3)若是让你自己选择棱去掉一些的话,你至少剩下哪几条棱才能够保证你自己能够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呢?”等,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决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把这样相较于顶点的三条棱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除此之外,利用相应的演示、指导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创造更多感知与体验长方体知识的机会,有助于笔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针对如何认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之时,笔者还是选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学”,然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教学(“定教”),考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以问题指引学生开展合作探究,“(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吗?(学生成果分两派,即: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不是特殊的长方体)”“(2)根据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判断,正方形的特点是否都符合长方形的特点?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习成果:正方体的特点都符合长方体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生发现“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笔者以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高效开展合作学习,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引导与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高效完成数学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素养,让学生有信心在未来的数学学习道路上发展的更好。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以便借助新的教学观念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适当教学手段的引导之下,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