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铰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2022-03-14孔令俊陈彦北
孔令俊,陈彦北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412007)
在强震作用下,桥梁易于损坏的部位为桥墩受力最大或相对薄弱的位置,为了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1],桥墩的设计应避免剪切脆性破坏,使桥墩抗弯强度低于抗剪强度,桥墩在易于修复的部位形成塑性铰,提高桥墩的延性能力,桥墩在发生不超过容许值的塑性变形过程中耗能减震[2]。当桥墩截面达到其屈服弯矩时,桥墩截面开始转动,即出现了塑性铰,产生了内力重分布,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多个截面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出现了足够多的塑性铰,使结构形成几何可变体系,从而使整个结构才到达承载力极限状态。
因此,在结构分析中,如果能考虑塑性铰的出现及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就可以增强结构的延性,充分利用结构的承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支座处的配筋量,避免出现支座配筋拥挤的现象,有利于施工,并能节省工程成本[3]。
1 塑性铰及其本构模型
塑性铰是指当结构或构件某截面的弯矩达到屈服弯矩后,在该截面附近开始形成塑性变形,当荷载增加时,所承受的弯矩保持不变,截面发生较大幅度转动,形成类似铰一样的效果,这样的铰称为塑性铰。在弹塑性分析中,桥墩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塑性铰本构采用武田三线性刚度退化Takeda滞回曲线模型计算[4],该模型可以考虑构件开裂引起的刚度降低[5],如图1所示。图中Mc、My、Mu分别为桥墩截面的开裂弯矩、屈服弯矩、极限弯矩,Φc、Φy、Φu分别为相应的开裂曲率、屈服曲率、极限曲率。
图1 三直线Takeda模型
2 桥梁概况及设计地震动参数
该桥为一座特大型桥梁,全长2 430 m,主桥采用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主桥跨度为55 m+12×100 m+55 m,主桥桥墩采用薄壁墩,主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RB235,墩台基础采用桩基础。桥梁荷载等级为公路-I,单幅桥面净宽为11.5 m。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 s,采用8度抗震设防,并考虑桩土作用对桥梁的影响。桥梁第7号墩为固定墩,设置固定支座,其余墩均为活动墩,放置活动支座。桥梁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桥梁三维模型
3 地震波合成及输入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未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可根据本细则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合成与其兼容的设计加速度时程。该桥根据细则给出的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进行合成设计加速度时程。为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设计加速度时程不得少于3组,且应保证任意两组间同方向时程的相关系数ρ的绝对值小于0.1。本桥采用拟合的3条地震波进行分析:工况1,地震波一纵横向双向输入;工况2,地震波二纵横向双向输入;工况3,地震波三纵横向双向输入。
4 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根据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6.2.2规定,设置桥梁塑性铰在固定墩底部区域。为了分析塑性铰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有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地震动时程响应,并对2种桥梁进行了比较,结果均取永久作用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的包络值。
4.1 桥梁内力响应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E1地震作用下,结构在弹性范围内工作,基本不损伤;E2地震作用下,墩柱可发生损伤,产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通过对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进行E2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固定墩墩底内力,如表1和表2中的结果。其中减震率定义为∣无塑性铰桥梁的墩底内力-有塑性铰桥梁的墩底内力∣×100/无塑性铰桥梁的墩底内力。
表2 桥梁固定墩横桥向墩底内力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塑性铰桥梁相比无塑性铰桥梁,最大剪力减震率为7.23%,最大弯矩减震率为5.82%。表1表明,塑性铰产生了塑性变形,耗散了地震能量,减小了桥梁固定墩纵桥向内力。
表1 桥梁固定墩纵桥向墩底内力对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大剪力减震率达到4.34%,最大弯矩减震率为4.56%;也可以看出,通过桥梁设置塑性铰后,减小了桥梁固定墩横桥向的内力。
4.2 桥梁位移响应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要求,桥墩必须具有必要的刚度,设计桥墩时须验算墩顶位移,并对其进行控制,以保证车辆的高速安全运行。对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进行E2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固定墩墩顶位移,得到图3和图4的比较结果。
图3 桥梁纵桥向各墩墩顶位移比较
图4 桥梁横桥向固定墩墩顶位移比较
从图3和图4中桥梁纵桥向和横桥向墩顶位移比较可知,塑性铰桥梁的墩顶位移较无塑性铰桥梁的墩顶位移均较大。图3中,纵桥向无塑性铰桥梁的墩顶位移在3种荷载工况下最大达到了9.92 cm,塑性铰桥梁的最大墩顶位移为10.32 cm;图4中,横桥向无塑性铰桥梁在3种荷载工况下最大墩顶位移达到了10.29 cm,塑性铰桥梁的最大墩顶位移为10.77 cm。从数据看,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墩顶位移相差并不大,但可以反映出由于塑性铰的形成,桥梁固定墩的墩顶位移会有所增大。
4.3 塑性铰耗能及验算
图5和图6为墩底弯矩-转角滞回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桥梁固定墩墩底塑性铰发生了较大的转动,发挥了较好的耗能减震作用。通过查看Midas civil中桥梁塑性铰状态,表明在地震波作用下,固定墩墩底部分范围进入了塑性发展状态,此时塑性铰局部钢筋最大拉应力达到了386 MPa,达到了屈服状态。
图5 桥墩纵桥向弯矩-转角滞回曲线
图6 桥墩横桥向弯矩-转角滞回曲线
规范对桥梁塑性铰的转动能力进行了要求,应控制塑性铰的最大转角小于最大容许转角。根据规范计算,桥梁塑性铰区域的最大容许转角为7.42×10-4rad,墩底塑性铰区最大的转角为8.3×10-5rad,满足对塑性铰转动能力的要求。
5 结论
通过对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桥梁弹塑性时程分析表明:设置塑性铰后,桥梁固定墩的内力有所减小,可以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桥梁固定墩的墩顶位移有所增大,要增强桥梁落梁的措施;塑性铰耗能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内力减震率只有10%左右,虽然可以降低桥梁的震害,不至于出现迅速倒塌的后果,但对墩柱有一定的损伤;设置塑性铰桥梁,可以满足桥梁的一定抗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