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与赋中追寻黄州的苏东坡
2022-03-14高利
高利
● 课文里的“宝藏”
苏东坡写《赤壁赋》的这一年用天干地支纪年是“壬戌年”,换算成大家熟悉的公元纪年是“1082年”,换算成苏轼熟悉的宋神宗赵顼的年号纪年则是“元丰五年”。
此赋为《前赤壁赋》,作于东坡被贬谪黄州时,具体时间可系为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赋中记叙了东坡与朋友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除了赋体本身的音韵美、建筑美外,全文状景寫情抒怀阐理布局也是炉火纯青,所以这篇赋是奠定东坡文学史地位的扛鼎大作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这篇《前赤壁赋》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苏东坡以及东坡其他光耀文坛的作品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高光“富矿”,很多艺术、工艺门类(诸如绘画、书法、雕刻等)都以之为素材进行再创作,又产生了很多传世的艺术瑰宝,其中苏轼自己也有贡献。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两件与《赤壁赋》、与黄州的苏轼有关的书法国宝。
● 国宝请“举手”
国宝档案一:苏轼《前赤壁赋》素笺墨迹卷
北宋苏轼行楷书,素笺墨迹卷。字共66行,前5行36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难得的是,除了《前赤壁赋》正文,后面还有短笺一篇: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
短笺提供了较多的信息,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这幅书法作品书写的时间为元丰六年(1083年),赠予的对象是来索取近文的好朋友傅尧俞(字钦之)。我们还看到了苏轼对朋友的有求必应,对自己创作的得意甚至想炫耀的心情,也有“多难畏事”的谨小慎微……一个多面的、可爱的苏东坡形象就从这篇短笺中呈现出来了。
苏轼的字和人都很可爱,他经常和黄庭坚开启互嘲模式。他嘲笑黄庭坚的字是“树梢挂蛇”,言其瘦长;黄庭坚则笑苏轼的字为“石压蛤蟆”,笑其扁平。事见《独醒杂志》卷三:“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此幅《前赤壁赋》确有“石压蛤蟆”的“生趣”,整篇结字欹侧,横宽纵扁,笔画丰腴,肉盛于骨,字里行间也能读出苏轼达观宽容的心态。这幅书法珍品传承有序,包括文徵明、董其昌、乾隆皇帝等名家、帝王都鉴赏过,题签过。
国宝档案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素笺墨迹卷
这幅行书作品也是素笺墨迹卷,共17行、129字,也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字的名气更大,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后有黄庭坚跋(见右图):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寒食诗》和《赤壁赋》一样,写于元丰五年,诗帖据考证书于元丰六年,或者于苏轼离开黄州后。诗帖中的行书全然没有了楷书的雍容祥和,尤其是从第5行起,随着情绪的不可遏抑,浓墨翻腾,笔力劲峭,一个穷途末路曾经在老病残春里挣扎的东坡,一个压抑许久忽然找到宣泄口的东坡,就这样在纸上重叠起来,元丰五年的沉郁、凄怆,夹杂着书写当日的委屈、解脱、酣畅一起涌上笔端跃然纸上。事过可怀想,情过可追念,但这个书写的情景与情绪不可复制,因此黄庭坚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宝藏里的“课文”
苏东坡写于元丰五年的经典作品很多,诗人不幸诗家幸,也充分反映了他在这一年的思想波动极大。在这一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思想一时间坚强占了上风,一时间痛苦涌上心头,一时间又从容洒脱起来,变化多端。感兴趣的话,除了课本上这一篇《前赤壁赋》,以及《黄州寒食诗》(四月),大家还可以去细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念奴娇·赤壁怀古》(七月)、《临江仙·夜归临皋》(九月)、《后赤壁赋》(十月)等同是元丰五年创作的作品,也顺便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光耀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思想史、书法史。
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元丰五年后东坡的行止与心境,我们确信他经过了黄州数年的悟己与悟道后,终于在人生路上笃定了达观从容的意义和方向。看“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坦然与自我接受,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看“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淡定……
不能不说,这些笃定的生成,东坡在元丰五年这一系列的纠结贡献甚大。人生的不幸,如果熬不过,那就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如果能熬过,那么它就能转化为一辈子的财富。幸运的是,在黄州的苏东坡属于后者。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走过黄州的苏东坡显然已成就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
所以,我们有幸看到了英雄的苏东坡,他和他的作品穿越千年让无数人热爱,不仅是作为文学的存在,更是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从容姿态,抚慰和启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更有幸的是,不仅有这些流传下来的文本供我们品读东坡,还有流传下来的他的亲笔法书濡染和浸润我们,以及历朝历代以东坡、赤壁、黄州为主题的书画、音乐、雕刻作品来启迪我们,让我们在审美中,在艺术世界的徜徉中探寻苏轼的心灵归处,也寻找我们自己的心灵安放处。
我想,当我们阅读的视野随着这些国宝拓宽,我们就能更好地洞见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的文化蕴含的全方位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