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新思路

2022-03-14黄思宇潘柳燕

北方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全球化命运

黄思宇 潘柳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必须解决好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分配不均;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一国之内的劳动与资本之间以及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平等。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仍有坚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而经济全球化也的确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前收益分配不均的、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资本利益的经济全球化秩序所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秩序,建设平等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促进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打造使得各个群体均能获益的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使经济全球化真正惠及全人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基础与实现路径研究”(19YJA710030)

[作者简介]黄思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北京102488);潘柳燕,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宁530004)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2.01.002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外事访问及国际论坛场合不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赞同与支持。面对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现象,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当下更是应对逆全球化挑战、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重要依据。时至今日,不管逆全球化思潮如何复燃,都不能阻挡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但只有解决好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经济全球化真正惠及所有人,并使其再次获得高度的广泛认同。本文将分析既有的经济全球化秩序中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何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逆全球化的兴起

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贸易和生产的全球化,以及资本流动(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等等。经济全球化体现为跨越国界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及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和信息的广泛国际流动。早在13世纪左右,主要基于陆运的贸易路线就曾将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四个经济圈连接起来,但与今天相比贸易量还很小,且常受战争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航海家向西开辟了到达美洲的新航线,向东开辟了到达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等地的新航线,从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正是由此开始的。18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而持续的推动力。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处于波动倒退状态。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经济全球化程度再次不断走高,大大超越了19世纪末的高点。20世纪90年代WTO成立后,经济全球化继续大踏步向前发展,并于21世纪10年代末达到了新的最高点。

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以来,国际上逐渐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与相应行动。标志性的事件包括特朗普在美国当选总统,积极推行“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战略;英国公投脱离欧盟;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相继崛起,等等。

前几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项统计表明,其成员国自2008年以来已经推出了2100多项贸易限制措施。其中,2015年实施贸易保护措施624项,数量为2009年的9倍,其中美国就采取了90项贸易歧视措施,位居第一[2]1。世界银行(WB)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包括商品与服务)占全球GDP的比重自1970年以来不断提高,从1970年的26.54%提高到2008年的顶峰60.79%,但到2016年则下降至55.96%,尽管此后略有回升,但到2019年仍只是58.24%,相当于2006年的水平[3]。

尽管这些现象背后不乏一些政客的推波助澜,但总的来说,它们也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经济全球化在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金融危机等社会冲击较大的负面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些国家尤其严重,因此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和批评。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不少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出现,当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它们抗议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将不切实际的财政约束和金融开放规则强加给它们,并抗议发达国家在关税谈判时持双重标准,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给它们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而这些年的逆全球化呼声则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的中下层民众,他们抗议经济全球化给他们带来了收入下降和失业的遭遇。

二、逆全球化的成因: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主流舆论、社会各界,乃至常识,都将经济全球化视为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欠佳,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样的,大部分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似乎都表明,经济全球化将惠及所有人,或至少是絕大部分人。但若真是如此,又为何会出现许许多多反对全球化的呼声?经济全球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均表明自由贸易(即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之一)将自然为各国带来共赢的结果。然而,这些理论一方面没有考虑到长期的动态效应,另一方面则没有微观考察(或至少并未充分重视)一国内部异质群体的具体得失。在长期动态效应方面,始自汉密尔顿及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以及后来普雷维什、阿明、弗兰克和沃勒斯坦等学者的依附理论,均向人们提醒,后发工业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自由贸易中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或国际分工低端地位的危险;在微观考察异质群体得失方面,萨缪尔森基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推导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准确地说,其实赫克歇尔和俄林已经指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但成功将其严格证明的是萨缪尔森。其实早已暗示,一国内部异质群体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与收益并没有均匀分担与分配。但在以往的经济全球化实践中,这一议题似乎并未受到重视。上述这些不足导致了一个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资本利益的全球生产秩序的建立,进而引发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秩序中的种种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

在数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秩序中,发达国家本就已经拥有资本、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而全球经贸投资的政策与规则又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更多地服务于发达国家的需求。某些发达国家在进行贸易谈判时经常采取双重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施加不公平的条件。因此,尽管两类国家都获得了净收益,但大部分的收益仍然是由发达国家获取的。虽然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发展起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从发达国家获得了一部分管理和技术上的知识,但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仍然获得了大部分的收益。并且,发展中国家在核心技术上的落后,及其面临的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导致了其可能长期居于产业链低端、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危险。不少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就曾经或仍然陷入在“中等收入陷阱”中,一般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没能及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尽管这一问题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内外发展政策都有较大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秩序引导下的结果,或者说,是发达国家有意无意利用这一秩序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的结果。一些激进学者将这样的做法称为“新帝国主义”,以及新的“经济殖民主义”。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自身的中低端制造业也在经济全球化中遭遇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从而遭受了沉重打击,引发了制造业衰退及外迁的空心化后果。进而,这些产业原来的工人失去了工作,不得不与更低技能的劳动力竞争,从而导致整个中低技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下降。关于这一点,从2016年美国大选中“锈带州”和“锈带工人”对特朗普的支持就可窥知一二。发达国家国内受到波及的民众往往将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称为“工作小偷”,并因此反对经济全球化。

(二)一国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各国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也是不平等的。1980—2016年,不同收入群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所获得的份额(世界平均)分别为:收入最少的50%人群获得12%,收入居中的40%人群获得31%,收入最高的10%人群获得57%。平均而言,这一分配不平等问题在发达国家更为严重[4]46。这种异质群体收益分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不平等;二是在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平等。以下进一步分析这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不平等。在发达国家,这一问题尤为严重。由于资本的全球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当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开设跨国公司时,国内的就业岗位减少,工资降低,劳动力议价能力减弱。本来,政府可以通过征税将资本利润的一部分转移给劳动力作为补偿,从而实现共赢。但跨国公司能够通过各种避税方法将净利润记为海外子公司所获,从而逃避征税。为了争取税源,留住本国资本,吸引外来资本,各国不得不竞相降低针对公司的税收,这就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大部分被跨国资本所获取,政府对劳动力的补偿也只能保持在相当有限的程度,甚至难以进行。Egger、Nigai和Strecker(2019)对65个最大的经济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平均企业税率从1980年的46%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的29%左右,且它们向避税天堂转移利润的做法激增。与此同时,中等收入阶层的劳动所得税反倒有轻微上升,从14.9%左右上升至16.4%左右[5]355。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平等。以发达国家为例,由于制造业衰退以及向其他国家转移,本地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收入降低。同时,中高端行业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因此中高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增加。于是,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出现了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样遇到了这一现象,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教育程度较高者获得了更高的收入,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收入减少[6]17。在这一问题上,一方面,不少实证研究认为,关于收入极化现象,经济全球化只是次要原因,而技术进步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在美国和欧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工业机器人投入使用,均导致了高技能工人的收入增加,而中低技能工人的收入下降[7]139-140。再如,不同劳动力群体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掌握程度,也会造成其利用人工智能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不同,从而同样会拉大贫富差距[8]152。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鼓励了竞争,并扩大了市场规模,因而也有助于加速技术进步。换句话说,技术进步本身也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仍要为收入极化现象承担较大责任。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蛋糕变得更大了,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赢家”所获得的总收益也必定大于“输家”所损失的总收益。那么,无论在各个国家之间,还是在一国内部的资本和劳动之间,抑或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我们只要使得“输家”获得足够的补偿,使其境况至少不比以前更差,就能在提高世界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兼顾公平。可惜的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没有能兼顾公平。在国家层面上,情况绝对恶化的“输家”主要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微观层面上,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中低阶层劳动力。例如,有文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中,美国中低阶层受损的利益约占美国总收益的50%,而其得到的补偿费用却仅占总收益的1%至2%[9]116。

三、未来走向: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既然经济全球化存在着种种问题,那么我们是否要像逆全球化那样,因此而向后退却而放弃经济全球化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告诉我们,一方面,如果放弃经济全球化,则意味着当前已经高度交错融合的全球价值链将会解体重构,这不仅在短期会造成经济震荡,而且还会在长期直接缩小絕大部分国家的经济蛋糕,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相应的客观技术条件和动力机制,经济全球化也具有必然性。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

尽管在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整体上的确是得益较少的一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就沦为了“受害者”。实际上,平均而言,经济全球化给相对贫穷的国家带来了显著的增长效应。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摆脱了贫困。1981—2012年,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占比(每日生活费低于1.9美元)从44.3%减少到了12.7%。经济全球化参与度相当高的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在这一点上领先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占比从80.6%减少到了7.2%[10]。富丽明(2016)以113个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1966—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贸易开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増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11]80。这些研究均证实,平均而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是非常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

依附论者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总体上低估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如其带来的发展经济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稀缺且难以在短期内拥有的。与此同时,他们也过度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无论发达国家是否有意无意地想要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最终是否能实现质量兼顾的经济发展,还是看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内外政策。从历史上看,19世纪的“发达国家”英国也曾力图限制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美国和德国都属于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然而,通过恰当的、内外兼顾的发展策略,它们分别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反超了英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第一序列。从近几十年看,东欧和东亚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正是同时借助了经济全球化的拉力,以及自身正确政策的推力,才共同促成了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发达国家。

(二)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

整体而言,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本就是大于发展中国家的[12]49。一方面,通过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的中低端商品,发达国家降低了国内的物价水平,改善了许多民众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流动,开设跨国公司,赚取了巨大的投资和贸易收益。问题在于,当发达国家内部中低端制造业衰退或外迁影响许多民众的生计时,其跨国公司的巨额获利并没有以恰当的方式补偿国内利益受损的民众,导致他们只能以支持逆全球化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生计。实际上,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尽管中国对美有巨大贸易顺差,但这一贸易顺差中的许多部分是由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所贡献的。换句话说,美国民众损失的利益有许多部分恰恰是被他们自己的跨国公司赚走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从事的还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和转口贸易,并未获得大部分产品利润。Tyers(2015)的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在2001年后出口的飞速增长在美国和欧盟地区造成了收入分配压力,但美国和欧盟在这一变动中获得的总收益仍是正的,因此需要获益者(熟练劳动力和资本所有者)补偿利益受损者(低技能劳动力)[13]17-18。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坚持经济全球化以提升效率,并兼顾公平,寻找办法将跨国公司的巨额收益转移给利益受损的民众,才是明智之选。而去全球化则意味着闭关锁国,长期而言很可能导致技术落后,这是历史上反复发生的教训。即便是美国这样技术上高度领先的发达国家,同样会在去全球化中损失海外市场,导致其高技术产业萎缩。

(三)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来源于相关的技术条件和动力机制。

从技术条件上看,在交通、通信、金融上的技术进步,总是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着技术保障。航海技术的发展、各类商业票据的使用、铁路的发明,都推动着最初的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现代的海陆空运输技术不断革新,互联网、移动支付、5G通信技术、量子通讯卫星等通信或金融技術进步层出不穷,自然也能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从动力机制上看,首先,人类拥有通过贸易交换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所缺乏的货物的本能。早在古代甚至部落社会,不同共同体之间就已经开始进行贸易了。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大大强化了这种贸易交换行为的获利动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会使得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扩张。最后,国际的和平稳定也需要经济全球化来保障。实际上,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种种考虑中,主要考虑之一便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也就是通过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当经济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时,某个国家贸然发动战争的概率就大大减小了。事实上,早在19世纪,英国商人科布登就将他的自由贸易游说事业视为追求国际永久和平的事业。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无法回避“世界经济的大海”,而人为切断国际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更是无异于退回“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的[14]403。

四、解决路径: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经济全球化新秩序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确实能提高世界经济效率,只是到目前为止并未很好地兼顾公平;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必要的,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对当前收益分配不均的、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资本利益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作出变革,解决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经济全球化秩序,让经济全球化惠及所有人。

(一)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秩序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理念,其核心要义是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早已经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各国应该摒弃冲突对抗的冷战思维,通过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合作共赢之道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从2013年起,习近平主席就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于2015年和2017年分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系统阐述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景目标,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被列入了联合国的正式文件。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秩序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受霸权主义与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这一秩序总是有意无意地帮助其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攫取巨大利益。结果,尽管全球经济效率提高,但公平却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引来了逆全球化浪潮。其实,许多人反对的并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不公平的经济全球化。正如葛浩阳(2018)所说,以资本利益为原则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优先满足的是资本的利润诉求。因此,当这种经济全球化陷入困境时,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经济全球化实践[15]17。新的经济全球化实践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强对利益受损群体的转移支付和其他形式的帮助,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超越过去以资本获利为首要原则的经济全球化秩序和相关配套政策。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普惠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恰恰为构建这样一种新型经济全球化秩序提供了思想基础与改革方向。

我们应注意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价值链意味着任何商品的生产过程都可能涉及多个国家的分工协作,由此带来的收入流的分配也将涉及多个国家的居民。某件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所牵涉到的不再是某个特定公司、特定国家居民的生计和福祉,而是相关价值链上的所有公司、所有国家的居民的生计和福祉。正如哈贝马斯(2000)所说,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上的人们成为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有着无法回避的集体命运[16]116。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基于这一现实,我们更是迫切需要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构建新的经济全球化秩序。

(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秩序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秩序,要求在推進经济全球化的时候真正将各个国家、各个阶层人群视为“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遵循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原则,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实现各阶层共同获益的包容性增长。这将能有效地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兼顾问题。因此,这一新秩序将是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推进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良方。

1.坚持平等、尊重、协商原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制定经济全球化新规则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并未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平等的经济伙伴。一方面,它们将自身的理念、规则、政策和制度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结果,由于这些适用于发达经济体的框架难以在发展经济体中良好运转,最后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一些严重后果。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对此早有理论上的警告,但话语权上的不平等往往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坚持捍卫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有时也基于自身霸权利益的考虑,强行施加一些不平等规则,或实施双重标准,不公正地为自己攫取更多利益,侵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习近平指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17]479因此,习近平倡议,“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14]480。也就是说,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最主要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霸权,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使各国平等参与规则制定,共建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新秩序。

2.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原则,促进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由于过去的经济全球化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公,甚至可能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因此,过去的经济全球化虽然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达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大的差距与矛盾。诚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与国之间难免有冲突和竞争存在,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各国应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要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效应,主张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放弃零和博弈,抱着“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的态度,“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并且“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要明白,“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的共同增长”[14]38。因为只有各国的共同增长才能互相为对方提供不断成长的市场,进而促成各国继续增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而要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一个相互封闭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做不到的,必须打造一个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曾多次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14]406。而一个开放型世界经济想要稳定地存续,并保持其灵活地、动态地实现共赢的能力,则需要一个共同维护、公平参与的合作平台。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14]436-437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格局中,强调的是开放、合作、公平、互助,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3.坚持公平、包容、普惠原则,打造各个群体合作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模式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主要照顾的是跨国公司和资本的利益,从而导致大部分全球化收益被其俘获,而政府却并未对利益受损人群提供足够的补偿。对此,习近平指出:“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14]421这也就是说,要兼顾好效率与公平,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分布得更加均匀、收益分配得更加公正,最终确保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人人都能享受。事实上,逆全球化浪潮应该引起资本所有者及相关决策者的反思,他们应该认识到,资本所有者与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劳动者也是“命运共同体”,一味地无视劳动者的利益终究会导致市场购买力不足、投资血本无归,以及经济衰退。习近平也指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并倡议“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从而“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14]402-403。具体而言,“要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解决好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劳动者适应产业变革的能力”[14]501-502。

为了避免经济全球化对不同人群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真正做到使经济全球化惠及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应重点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商议并实践以下具体事项:首先,世界各国应联合增强对跨国公司及资本的税收,并打击跨国公司的逃税、避税行为,将所得用于增加对利益受损者的社会转移支付,如失业补贴和基本生活保障等;或用于专门解决底层人群的民生问题,如中国已经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要求世界各国必须共同行动,否则跨国资本将会流向税收保持不变的国家或地区。其次,世界各国应建设好解决不同劳动力人群收入分化问题的机制,如增加教育投资,为劳动力提供更充分、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并为可能在全球价值链变动中失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再培训机会,从而使劳动力具备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匹配度。必要时,或许应增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最后,世界各国还应共同应对好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聚集和传播问题,以及协调处理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问题。做好以上几点,经济全球化将真正惠及整个世界。

(三)良好的开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初见成就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良好开端和示范。过去的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或多或少把自身的理念、规则、政策和制度强行推及世界,并强制他国执行。而“一带一路”以自愿参与、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在承认各国平等和国别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共赢。当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往往包含着强加的政治条件时,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仅不包含这些政治条件,且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也更加优惠。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14]442。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倡议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一点值得强调。或许对国内而言,基建的边际收益已经相对不高,但对于不够重视基建的其他国家来说,却仍能带来相当大的长期收益。就此而言,“一带一路”的互利共赢理念绝非虚言。此外,“一带一路”还遵循了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包容性发展的规则,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2017年通过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强调,民营企业要依法依规聘用东道国(地区)员工,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2018年制定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区沟通手册》和《中国国际承包商社会责任指南》要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本地化采购,从而促进当地员工就业[18]77。这些措施为沿线国家的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这8年时间里,中國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经贸投资合作,带动它们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和就业,推动了各国的共同发展。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9]。截止2019年3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20]。2020年,全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35万亿美元,中国总体外贸的比重达到29.1%。中欧班列全年开行超过1.2万列,通达境外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全年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全国对外投资的比重上升到16.2%;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的58.4%。同时,沿线国家企业也看好中国发展机遇,在华新设企业4294家,直接投资82.7亿美元[21]。

“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行动,并已初显成果。“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让沿途各国见证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同时也惠及沿途各国的当地民众,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也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全球化不同于以往的新方向和新模式。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无法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客观上的命运共同体。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确保经济全球化成为真正惠及所有国家、所有阶层人群的积极力量。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急需构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尤为呼应时代之需,它为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刘洪愧. 习近平经济全球化科学论述的学习与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18(4).

[2]张茉楠. “特朗普主义”下的逆全球化冲击与新的全球化机遇[N]. 中国经济时报, 2017-02-16.

[3]World Bank.Trade (% of GDP)[DB/OL].(2021-06-30).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TRD.GNFS.ZS.

[4]Alvaredo F, et al. 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18[M]. World Inequality Lab, 2017.

[5]Egger P H, Nigai S and Strecker N M. The Taxing Deed of Global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9(2).

[6]Korzeniewicz R P, Smith W C. Poverty,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Latin America:Searching for the High Road to Globalization[J].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2000(3).

[7]Colantone I, Stanig P. The Surge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Western Europ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9(4).

[8]李海俊. 人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趋向[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9]任晓聪, 和军. 当代逆全球化现象探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理论[J]. 上海经济研究, 2019(4).

[10]UNCTAD.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Facts and Figures:2016[EB/OL]. (2019-01-23). https://stats.unctad.org/Dgff2016/people/goal1/index.html; https://stats.unctad.org/Dgff2016/people/goal1/data/Fig1_1.xls.

[11]富丽明. 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D]. 沈阳:辽宁大学, 2016.

[12][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全球化逆潮[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13]Tyers R. International Effects of China's Rise and Transition: Neoclassical and Keynesian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5(2).

[14]习近平.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15]葛浩阳. 经济全球化真的逆转了吗——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J]. 经济学家, 2018(4).

[16]张谊浩, 陈柳钦. 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J]. 南都学坛, 2004(6).

[17]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18]焦莉莉, 张丹, 王志芳.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规则完善与创新[J]. 全球化, 2021(4).

[19]中国一带一路网.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共同繁荣[EB/OL]. (2021-07-26). https://www.yidaiyilu.gov.cn/ghsl/gnzjgd/181379.htm.

[20]中国一带一路网.国际人士谈“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合作实现了共赢[EB/OL]. (2019-03-25).https://www.yidaiyilu.gov.cn/ldzd/dejgfld/mbbm/rmrb/87358.htm.

[21]中国一帶一路网. 我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EB/OL]. (2021-01-30). 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63241.htm.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 New Idea for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UANG Si-yuPAN Liu-yan

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deglob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irst,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econd,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n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in a country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and among different labor groups), which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Despite these problems, it is still necessary for all countries to continue participating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ich is indeed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In fa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mainly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rder in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unevenly and serving the interests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build a new typ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nstruct a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equal participation, promote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around the world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jointly, and create a mo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inclusiveness and reciprocity to benefit all groups, so as to mak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uly benefit all mankind.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globaliz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猜你喜欢

共同体全球化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