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方高端智库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2-03-14肖文红
肖文红
〔摘要〕 地方高端智库站位高端、立足地方,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劲动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正面舆论导向。当前,建设地方高端智库依然存在智库成果供求失衡、特色优势彰显不足、联动协同能力不强、高端人才储备不够等问题。为此,务必要保障地方智库成果质量、塑造地方高端智库特色、打造地方“智库共同体”、集聚高端智库人才资源,从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地方高端智库;智库共同体;基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2)01-0066-06
地方高端智库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和智库特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高端社科人才为基本支撑,以服务地方发展为首要职能,通过向党委政府提交政策咨询报告和向社会发布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实现咨政建言、服务决策、引导舆论和服务社会等目标的地方高水平研究机构〔1〕5。地方高端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有力补充,既是地方创新思想、咨政启民的理论源泉,也是党谋划执政方略、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参谋,其在地方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中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大作用。新时代,如何推进地方高端智库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理应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鉴于此,笔者详细分析了建设地方高端智库的重要意义,梳理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以期为推进地方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建设地方高端智库的意义承载
地方高端智库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立足地方。地方高端智库强调地方性或区域性,我国各省、市、县等区域性智库均为地方智库。二是站位高端。地方高端智库强调服务的高端性或全局性,包括智库成果质量高端和服务水平高端。正是由于地方高端智库兼具区域性和高端性,其所承载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劲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會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2〕。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增进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3〕。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矛盾风险彼此交织、突发因素互相叠加,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困难。为此,务必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2〕。建设高水平、高品质的地方智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方式的拓展创新,也是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摸索,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地方高端智库作为连接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中介桥梁,凭借其科学研判能力搭建起地方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交流平台,打通了社会协同、共同参与的沟通渠道。它能够向地方政府反映最真实的社会问题、提供最有效的应对方案,让决策者了解社会大众的声音,让政府决策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疏导公众情绪、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总之,地方高端智库凭借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业优势,提供兼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社会服务,从而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和法治化贡献力量。
(二)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根据国家发展形势和改革发展需求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既是地方智库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地方智库质量的基本标准。地方高端智库往往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注重决策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它们能够把掣肘地区经济发展的重难点与地方党委政府等决策部门的关注点进行有机统一并同向发力,汇集知名专家学者针对棘手的经济社会问题展开对策研究,协助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4〕。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快了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经济发展格局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挑战依然严峻。准确判断社会发展态势,推动地方经济高端升级,迫切需要更加广泛、更高水平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撑。地方高端智库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提高决策水平的参谋,其首要职能就是扮演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对地方发展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和系统谋划,确保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信息来源日趋广泛的新形势下,拍脑袋决策或是依靠行政命令制定政策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只有对国内外经济形式进行科学研判,不断完善决策机制,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重大战略。这就更需要通过打造地方高端智库以集中专家智慧、凝聚民智民意,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贡献强大的智力支撑。正因为如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决策能力、破解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正面舆论导向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方式,是针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公众态度、公众情绪、公众心理的集合体。舆论是把双刃剑,好坏并行、利弊共生,不仅在宏观层面对社会行为形成强大拉扯力,也在微观层面对群众思想和行为产生强大制约力〔1〕36。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意志需要转变为千千万万人民的共识与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这就需要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凝聚社会共识。地方高端智库恰恰能够通过及时、合理、高效的方式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具体表现如下:其一,进行政策传播以凝聚思想共识。地方高端智库作为最具权威的声音代表之一,不断以积极进取的昂扬姿态引领社会思潮、扩大主流舆论阵地,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符合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符合社会进步大势、符合最广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上来。它能够通过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阐释,增进社会各界对热点话题、公共议题的正确认知,从而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其二,研究发展战略问题以预测社会态势。地方高端智库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能够快速觉察社会动向并展开研究,从而为制定地方战略、深化改革、保障民生提供先导性的舆论支持。其三,干预重大舆论以进行正面疏导。地方高端智库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干预重大社会舆论。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媒体平台、内容类型及受众群体进行话语转换,及时发布兼具思想性和价值性的智库成果,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可见,正是由于地方高端智库在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和思想性方面的突出特点,才使其在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思想共识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
二、建设地方高端智库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入“快车道”,我国各地都加快了建设智库的步伐。地方高端智库作为各地智库建设最高品质的集中彰显,理应充分发挥咨政建言和理论创新等功能,在地方各类智库中充分发挥“领头雁”的示范效应。反观现实,部分问题的存在使地方高端智库建设深受掣肘。
(一)智库成果供求失衡
供需平衡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运转的基本法则,也是推动社会良好发展的根本遵循。同理,地方智库若要向高端迈进,也要确保公共决策咨询的供需平衡,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需求。从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智库与政府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对接模式,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依然需要重视,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智库成果供需对接不畅。从时间方面讲,延误报送高水平专家建议、迟缓发布研究报告的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决策部门率先命题、智库机构被动答题状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智库成果应有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从空间方面讲,不少智库侧重宏观战略研究,对具体区域和行业部门缺乏全程跟踪和动态检测,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其二,智库成果供给结构单一。地方智库往往侧重短期性研究,导致长期性、战略性、超前性研究成果相对短缺,无法满足地方政府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的战略需求。
(二)特色优势彰显不足
地方高端智库是政府的“外脑”,肩负着服务区域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理应定位清晰、凸显特色,以理论创新为动力、以地域优势为依托,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氛围下开展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反观现实,我国地方智库特色优势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智库发展趋于同质。部分地方智库为了向高端迈进,不惜盲目效仿其他智库的学科布局、机构设置、平台建设。长此以往,一些地方智库呈现出同质化发展趋势,特色逐步消解。其二,智库成果新意不足。部分地方智库的研究人员对国情、民情等了解不够,所提供的一些研究成果平淡无奇、千篇一律,表面看似完整、详尽,实则价值性不高、可行性一般。比如,部分应用对策研究缺乏理论创新且实效性不强;部分跟踪性研究课题实则是以往研究的简单重复,研究方法如出一辙、调研过程走马观花、研究结论大同小异;部分实证研究课题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以当前数据套用传统理论模型,无法得出公信力、针对性强的研究结果;部分智库研究成果缺乏直观的图表、真实的数据,致使研究报告价值性低、参考性差。甚至还有一些智库研究人员为了追求高端化,超越自身水平申请高层次课题,限于自身能力,日久便滋长浮躁之风,逐渐开始套用、篡改、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如此一来,地方智库的成果产出往往特色不够、价值不高,有违公众期待。
(三)联动协同合力不足
即时互动、有效反馈,是推动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的有效手段。地方智库唯有将协调、互动因素作为重要考量,与政府和公众之间保持联动协同,才能准确地把握政府意图、了解公众诉求。审视当前我国地方智库建设,联动协同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智库与政府之间缺乏直报渠道。尽管纵向的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在逐年完善,但不可否認,依然有不少地方智库的成果需要通过逐级报送的方式才能到达政府决策部门,这大大降低了地方高端智库服务公共决策的效率。此外,行政级别始终是地方高端智库建设难以跨越的门槛之一,纵向、横向的行政分割很难通过地方智库自身努力加以打破,致使部分智库长期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无法与地方政府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其二,智库之间过于封闭和保守。同区域、同领域智库学者的研究课题颇为相似,且同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本就具备互学互通的理论可能和实践基础。反观现实,部分智库缺乏开放互动的合作意识,过于封闭保守、隔绝孤立的局势严重影响了智库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导致本应乘势而上的智库格局无法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其三,智库与媒体之间关系疏离。部分地方智库往往凭借自身官方背景将智库成果直接提交政府部门,故不愿与公众媒体进行频繁往来。但不可否认,传播意识和媒体对接能力是塑造智库自身影响、发挥智库咨政建言功能的有力支撑。新闻媒体与智库既有相互融合、相互兼容的天然特性,也有相互借力、相互成全的内在需求〔5〕178。深度新闻报道需要智库提供雄厚的智力支撑,而智库影响力的塑造则需要媒体提供广泛的传播渠道。但地方智库实力不足、资源有限,与媒体相互倚重、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有待完善。
(四)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是智库竞争力的核心,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讲,智库建设是“头脑产业”,优质的人才是智库建设的基础。在地方智库向高端智库转变的进程中,人才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方面依然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智库人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少地方智库的研究人员来自于地方院校应届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毋庸置疑,这些人才在学术训练、学术能力等方面并不欠缺,但由于其成才路径是校门到校门,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刻认识。不少智库学者对地方政府的部门划分、职能权限不甚了解。与此同时,“旋转门”①制度始终未能在我国建立起来,智库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不多。特别是随着科研机构“去行政化”的推进,科研机构不再具有行政级别,这无疑增大了其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和对接的难度,致使智库研究人员无法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其二,智库人才招聘和评价体制过于僵化。从智库人才招聘体制来看,部分地方智库依然未能破除“官本位”的樊篱,其人员招聘依然参照公务员的选拔方式,难以满足智库建设的人才需求。从智库人才评价体制来看,部分地方智库并非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人才评价标准,而是利用金钱和官位去吸引在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少数人才,未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致使人才使用效率不高、活力不足。其三,智库人才缺乏国际视野。地方智库若要实现高端化的战略目标,则需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科研方法,开阔智库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然而,我国地方智库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研究能力、国际研究视野等各方面,都无法满足建设地方高端智库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当前,科研人员的出国交流计划因审批程序繁琐、疫情全球化蔓延等原因不断遭到压缩,使科研人员了解国际社会、学习国际智库经验面临阻碍。
三、建设地方高端智库的策略分析
反躬自省方能砥砺前行,进而有为方能行稳致远。为了使地方高端智库建设“褪去虚热,强筋劲骨”,则务必要在成果质量、特色塑造、联动协同、人才引进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保障地方智库成果质量
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高品质的智库成果,是地方高端智库的立身之本。为了持续推出有参考价值、有学术影响的智库成果,地方智库务必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其一,坚持实事求是。地方智库要重实情、讲真话,始终秉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求精神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务实精神。结合研究机构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研究方向,在开展高水准、高层次的宏观调查的同时,注重扎根基层展开微观调研,在实际调研活动中揭露问题本质、得出客观结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其二,坚持与时俱进。地方高端智库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通过创新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信息数据统计技术推进决策理论研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研究效率,提升地方智库建设水平。此外,地方智库还要通过比较研究、学术交流、举办论坛等方式,积极论证并借鉴国内不同地区高端智库的成功经验,从而增强地方智库的影响力。其三,坚持问题导向。地方智库要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判断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精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针对地方发展需求提供富有真知灼见的决策建议,确保“库”中有“智”。尤其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品质智库成果,从而实现智库“谋划”向政府规划、智库“对策”向政府决策的高效转化。
(二)塑造地方高端智库特色
地方高端智库既要放眼全球、谋全局,更要立足地方、接地气,故对课题选定、方案设计、平台搭建等方面均要围绕地域特色进行展开。为了凸显地域性优势,地方高端智库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大功夫:其一,以地域特色学科建设夯实智库理论基础。地方智库地域特色优势的彰显,必须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保护冷门学科、“绝学”学科的重要论述,为地方高端智库强化地域特色学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不管是山东的儒家哲学研究、广西的东盟合作研究,还是甘肃的陇原文化研究、福建的两岸发展研究,抑或是吉林的满铁研究、高句丽研究〔1〕171,都是以地方特色学科建设为理论根基的。为此,地方高端智库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注重基础性研究、宏观性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地域优势学科,更加注重地域性的对策性研究、综合性研究〔6〕,从而使自身发展更具底气、更接地气。其二,以地域特色资源彰显智库文化积淀。地方高端智库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价值融入智库建设的同时,也要把地域独特形象和特色文化充分彰显出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我国的历史悠久和地域辽阔使各地文化既蕴含着历史的深邃性,也保持着地域的差异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如井冈山红色文化、嘉兴红船文化、珠三角工业文明、中西部生态文明等,都是地方高端智库建设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其三,以全局视野诠释地方智库特色。地方高端智库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为重要使命,这要求高端智库在开阔全局視野的基础上诠释好地域特色,坚持全局性和地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地方高端智库在提升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要增强综合能力,注重选择合适的研究视角,以开放的姿态做好研究工作。在课题选择方面,既要立足地方,又要站位高远、服务全局,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汇聚力量。在研究机制方面,要运用大局智慧,培育合作意识,通过与其他智库展开互动互通不断开阔自身建设的全局视野,强化自身专业特色。
(三)打造地方“智库共同体”
针对地方高端智库建设中联动协同能力不足的问题,打造“智库共同体”可作为有益尝试。智库共同体是以智库服务为引领,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由智库、专家学者、媒体、企业、政府等各方资源联合而成的智库组织形式。智库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联盟,其在运行模式上更强调不同社会资源之间合作的紧密性和开放性。为了打造地方“智库共同体”,务必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其一,强化地方智库与媒体之间的通力合作。智库与媒体是一对天然的孪生姐妹,缺乏媒体参与的智库是不完整的〔5〕178。智库与媒体之间的通力合作,是促进智库成果顺利转换的有效手段。为此,地方高端智库要充分借助地方媒体的优势,通过社交平台交流、网络在线评论及电视访谈等各种形式,实现智库成果的顺利转换。需要注意的是,智库借助媒体平台提高自身影响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汲汲营营搞市场运作、过度谋求商业利益,则必定会弱化智库成果本身的品质,最终招致公众的视觉疲劳,为权威媒体所诟病。长此以往,智库与媒体之间合作的理想状态必然会遭到破坏,部分潜力尚待发掘的优秀智库往往因为缺乏媒体资源而面临生存危机,从而破坏了智库体系的良性运转。因此,地方高端智库要将提升影响力的重心置于智库成果本身,不要过度依赖媒体效应,要注意处理与媒体之间微妙的合作关系。举例而言,上海社会科学院既重视智库成果的品质保障,也善于维护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为各地方高端智库建设提供了典范。例如,它根据受众对象的类别将智库成果转换为不同版本,其发布的《中国智库年度报告》 就推出了网络版和图书版,最终实现了智库与媒体之间的互利共赢。地方高端智库要以此为鉴,在保障智库成果品质的同时,善于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发布渠道,推出智库研究版、政府参考版及大众普及版,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其二,强化地方智库与政府之间的密切沟通。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国外那种“旋转门”制度的优点,我们也可以借鉴。”〔7〕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智库,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建立了“旋转门”机制,即学者与官员之间的相互流通。“旋转门”机制有利于构建智库与政府直接沟通的人际传播网络、打通知识与权力的转化通道、推进第二轨道外交。为此,地方智库要加强与政府之间人才资源的共享与流动,密切与政府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其三,强化地方智库之间的互惠共建。地方智库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利互鉴”的原则,加强彼此之间的人才共有、平台共建、信息共享和学科共建,拓展新时代地方智库之间的协同发展之路,共同为完善思想市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贡献力量。
(四)集聚高端智库人才资源
孙中山先生有言:“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智库作为“思想库”“智囊团”,是高端人才和海量知识的汇集地,也是优质科研人才的输出地。地方高端智库之所以能够出思想、出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公信度高的分析报告和可行性强的对策建议,也恰恰因为其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队伍。地方高端智库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8〕。具体而言,地方高端智库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着力:其一,重点储备人才。地方高端智库要设置高门槛、高标准、高要求的人才选拔标准,真正将专业能力强、理论视野广、研究心态端的学者纳入麾下。通过创新智库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洞悉世情国情、理论功底深厚、发展动力强劲的高端研究人才,以占领未来对策研究的制高点。此外,地方高端智库还要特别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尽可能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出国深造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研究视野、国际对话能力的青年学术英才,从而实现地方智库的高端化。其二,合理使用人才。“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者则愈匮。”主要从事对策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地方高端智库,要善于改变唯学历、唯资历的用人模式,大胆启用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和专业性领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激发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此外,还要对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进行科学配比,使人才队伍释放出最强的战斗力。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实现智库和政府之间共享人才资源、及时高效沟通至关重要。就当下制度条件而言,地方高端智库要善于汲取国外智库人才流动的成功经验,派遣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突出科研能力的智库学者到地方政府系统挂职锻炼,从而使智库研究人员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地接触理论前沿,通过真实的政府系统从业经历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返聘卸任官员到智库参与政策研究,搭建起智库学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确保智库成果关切战略研究、服务政治实践。其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包括丰富的图书资料、整洁的工作场所,也包括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此,地方智库要注重地方风韵的彰显,在强调图书数量的同时,还要重视地方经济、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形成具有地方优势的馆藏特色,从而为智库学者搞好科研工作提供充足而完备的参考资料。同时,地方智库还要提供整齐洁净的工作场所,配备齐全的电子设施,为智库专家搞好研究工作提供条件便利。此外,地方智库还要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使智库研究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地方智库的高端化建设献计献策。
〔注 释〕
①“旋转门”指的是政府、利益集团、智库及游说公司之间人员的流动任职,后来特指智库学者与政府官员角色转换的一种现象和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张述存.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阮 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4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4.
〔4〕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4.
〔5〕李國强.创新中国智库建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
〔6〕马军卫.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制约与缓解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6):40-44.
〔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4-26(02).
〔8〕张 伟,赖先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概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147.
3702500338235